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秀 >> 内容

勤奋博学 推陈出新——吴晓华竹根雕艺术赏析

时间:2011-1-18 点击:

竹子虚中洁外,生而有节,秀逸而富有神韵。历代文人喜欢竹,恰恰是因为他们所追求高尚脱俗、虚心自持、淡泊名利的气节与竹的精神品格相吻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豪苏东坡以竹来表达自我的精神世界,元代诗人杨载的《题墨竹》以一种移情寄物的方式赞赏了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为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而清代大画家郑板桥,更是将人与竹,竹与画融于一境。使竹的阴阳变化和虚实明暗间透露的正气跃然于笔墨之间。古代文人在咏竹、画竹的同时,也开始赏玩竹。今天所要介绍的正是用这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竹根雕刻而成的艺术品——竹根雕。

竹根雕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它源于自然,来自生活,原料来自毛竹之根部,经过匠心巧凿,给竹根以新的生命力,使之成为形神兼备、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并在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中,仍旧保留着自身鲜明独特的艺术特性,其传统技法一直沿袭至今。从事竹根雕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工匠,一种是创作者。工匠制作产品,步前人后尘而按图索骥,批量制作随时出售;创作者则着眼于艺术的独创,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个体,倾注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中国根雕界早已崭露头角的年轻竹根艺人吴晓华,无疑属于后者。他对竹根雕艺术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在长年不断地潜心摸索和艺术锤炼后,那生气勃发的创作力已显然于他竹根雕艺术作品上。

吴晓华生于浙江象山。年幼时拜师于周秉益先生门下学艺。他的恩师周秉益先生是中国根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象山竹根雕领军人之一,被喻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家。周秉益先生自创了竹根局部施雕法、乱刀法、连体雕法、组合雕法和大写意法。还辩证地提出“雕而不雕,不雕而雕”说、“绝处求生”说和“心雕”说。可以说周秉益先生的竹根雕艺术享誉艺坛,作品多被内外行家、个人、博物馆、艺术馆喜为收藏。吴晓华从小酷爱书画,更爱根雕艺术,作为周秉益大师的得意弟子之一,多年来在师傅严格的教导和精心的指点下,刻苦专研,充分地发挥出了他在竹根雕艺术上的天赋。作品注重天趣与人意的有机结合,突出神韵、意境和思想,个性鲜明独特,品味高雅,既保留了传统精华又顾及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代表作有《智者》、《丽影》、《松林雅集》、《江南丝竹》、《十二金钗图》、《刘海戏金蟾》、《酒仙》、《百年好合》、《昭君出塞》、《田园牧歌》、《渔歌唱晚》等。众多作品在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展览评奖中多次获得金、银、铜奖项。是竹根雕领域中的后起之秀。

在吴晓华的竹根雕世界里,不仅仅看到了他巧妙的构思,高超的技艺,更多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印记,看到了他用灵巧的双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初次看到作品《十二金钗图》,便立刻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里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南京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十二个优秀女子有着十二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生活遭遇与结局。史湘云虽是贵族之家千金小姐,但家业衰败;薛宝钗家资巨富,却已挥霍殆尽;巧姐临难遇恩人,得以死里逃生;妙玉冷眼看人世,落得身陷泥淖中;贾迎春抵债嫁给孙绍祖,被活活折磨而死;林黛玉叛逆封建礼教,为宝玉泪尽丧身;秦可卿饮辱自缢;贾探春避祸远嫁;元春身封贵妃而不得善终;李纨因子得贵也实侥幸;贾惜春看破红尘,削发为尼,遁入空门;王熙凤执迷不悟,机关算尽,结果送了自家性命。凡此种种,形形色色,哪一条路也不通,哪一条命运也不佳。所以作者的结论就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吴晓华这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尤其钟爱,情有独钟的年轻后辈,大胆尝试《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这个现今竹根雕界没人敢做的大型题材,利用原天然的竹节,结合镂空雕法,将这12个惟妙惟肖的经典人物,同时集齐展现。我们知道要制作一个好的竹根雕作品,除了对刀具有娴熟的掌握外,更要注重的是对材料的深入挖掘和构思。吴晓华对这件作品设想构思了多年,反复熟读了《红》书整本巨著,对故事中的场景反复思量,捉摸,想象,从而勾勒整件作品的轮廓。在构思成熟后,便开始了制作竹根雕的第一步,对根进行必要的剪裁,用锯子锯出所需的长度,然后根据人物的形象做必要的修剪,留出该留的部分。之后进行打坯,用凿子凿出人物轮廓的过程。一开始只要刻画出大体的轮廓就可以了。在这些都完成后,接下来便是将人物轮廓进行细致雕刻,胸有成竹的吴晓华雕凿时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手法却是多年来功夫的积累。在已经成型的人物脸部进行细致雕刻,是竹根雕最为关键的步骤。锋利的刻刀随时有可能留下功亏一篑的痕迹。人物面部和眼神的塑造是具挑战性的时刻,成败也在此一举。十二个人物十二种表情,十二种身姿,十二种不同的风韵,在吴晓华巧手精心的雕琢后,人物骤然鲜活起来。在最终雕刻完毕后,粗糙的竹根还要被抛光、打磨和上漆。制作程序有十几道工序,每个步骤吴晓华都仔仔细细,兢兢业业的完成,从选材,构思,打胚,修胚,防腐防蛀,抛光打蜡,都不带一丝含糊,不准作品上有任何一点的瑕疵感。吴晓华在整体构思布局时,给这些经典人物配上了带有如意型的浮云背景,喻意富贵祥和。或许在他心里更希望这十二金钗若在现在的社会,都能改变命运,各个心想事成,如意吉祥吧。《十二金钗图》正可谓是不失中国传统,又将古老的根雕艺术推陈出新的佳作。

对于任何雕塑形式,艺术家永远摆脱不了对于材料的选择,竹根雕也是如此。秋冬之季,当山民们砍掉一批竹子后,根雕艺人就会钻进竹林,寻找能给予他们灵感的竹根材料。竹根的选择也颇为讲究。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色泽更加深沉,然而竹根可塑性的强弱只有等到将竹根挖出来后才能见分晓。并非所有的竹根都能成为好的材料,中规中距的竹根束缚艺术家们想象的翅膀,反而是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受到他们的偏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作品《丽影》选用竹根原材料较为稀缺,为了不破坏竹根原有的美态,在极尽完整保留下只用了局雕法在竹根的一端进行了人物头部及上身的雕琢,其他部位几乎没有进行什么处理,但在视觉审美上,却拥有了巨大的张力。在吴晓华这个竹根雕艺术家看来,这天然的竹根也同样寄存着对生命的理解。对于根雕创作者而言,一件好的作品的制作过程无疑也是情感倾注的历程。在经过对原始竹根的发掘、选择、艺术构思、轮廓剪裁、局部雕刻和打磨上漆后,既保留了原始材料质地又添加了艺术家有意识的创作。

吴晓华有特色的作品还很多,如展现古代歌舞升平的《江南丝竹》是吴晓华艺品中较为特别的作品,说起独特主要它的是制法特殊,作品在在制作中是把竹根劈开后在内部进行浮雕。还有利用仿古技术的《博古香炉》,《古鼎》,在雕琢上采用了镂空雕,浮雕,圆雕等雕刻手法。采用天然植物色素。仿古的同时又加入创新,引入了貔貅的元素。据古书记载,貔貅是一种猛兽,为古代五大瑞兽之一(龙、凤、龟、麒麟),称为招财神兽。貔貅曾为古代两种氏族的图腾。传说帮助炎黄二帝作战有功,被赐封为 “ 天禄兽 ” 即天赐福禄之意。它专为帝王守护财宝,也是皇室象征,称为 “ 帝宝 ” 。又因貔貅专食猛兽邪灵,故又称 “ 辟邪 ” 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收藏《博古香炉》不光因为它本身是件艺术品,更因为它的喻意,人人皆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鉴赏要求的日趋提高,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该赋予竹根雕以新的形象。要继承传统的手法,树立创新的理念才能有新作问世。具象是它不可避免的形式,因为可以使用刀刻画创作,因此求真求神将成为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古老传说的竹雕艺术,焕发着青春。具象、意象、抽象,各式俱全。具象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意象者,有物混成,似象非象;抽象者,恍兮惚兮,道隐无名。竹根雕的造型应不受概念和模式的制约,一件好的竹根雕作品离不开作者的自身艺术素养,要求作者对竹根的形状要有独到的发现和认识,要以多种角度审视材料本身的艺术价值,要准确掌握材料的结构、特征、质地、性能,从而选择出材料的最佳审美形态。创作时要善于从平凡中找非凡,逐步确定艺术的整体形象,要富有想象力,想象是根据竹根的自然特征通过象形,联想所产生的主观心理活动,又是审美直觉升华到审美意象的具体体现。它始终和作者情感伴随在一起,有时它还能随着程度的深入,情感的亢奋,激发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主要靠两点:一是勤奋博学,二是推陈出新。近年来,吴晓华在不断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内涵。竹根雕艺术创作成绩更是斐然。他的每一件艺术品都已成为收藏界看好的藏品。“用作品说话”这是吴晓华的艺术立场,在竹根雕艺术创作的天地里,他以作品主宰自己的人生,创作独辟蹊径,追求人艺和天趣的完美结合。他构思奇妙独特,落刀大胆果断,颇具艺术慧眼;作品或婉约或苍老、或浑朴、或清奇,都散发着强烈的自然气息和丰富的艺术张力,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现在的吴晓华又在构思酝酿他的新作《水浒》,他说他想更突破自己,把一切不可能的变为可能,别人不敢尝试的由他来完成。

生活中赐给我们美,每个艺术家都是在经过艺术创作的挖掘、提炼和创新后,为美创作、为美服务。今天,如果竹子不再能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引起什么感想的话,那么就让我们亲身感受一下由竹根带来的艺术享受吧!不能居种竹,收藏一件吴晓华的竹根雕艺术品摆入卧房如何?

作者:秦 耕 来源:本站原创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萍水相逢玉为缘——访玉人姚菊萍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