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文人主要喝的茶叶品种还是以绿茶为主,像宜兴,长兴一带的芥茶,当地叫“ka”茶,始终保留着蒸青的工艺。而安徽,江西,或者其他产区的茶叶,发展到中晚明时期,改变成主要是以炒青绿茶为主。不管是炒青还是蒸青,笼统的说都是以绿茶为主。
虽然明朝中后期,闽北地区出现了红茶,乌茶,但是早期的时候,这些茶类都是以出口为主,而华中地区,像黄茶,黑茶也是以边销为主,所以这些茶类,要到很后面才会登上国人品饮的舞台。
江浙一带的茶人开始认可喝红茶,乌龙茶,白茶,基本上就是最近这几十年的事情。甚至一直到现在,很多年长的茶友还是不接受绿茶以外的任何茶类,因为在此前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大家喝的都是绿茶。
介绍完背景,正式看明代文人的泡茶方法,把各家之言汇总一下。当时泡茶的步骤,主要是分为五步,分别是涤气,煮水,烫盏,投茶注水,再加上品茶,与今天的茶艺流程相似。
首先说涤气,这个步骤不仅是泡茶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也包括了日常茶具的保养和清洁。古代的时候,卫生条件和今日无法相比,尤其在江南一带,气候普遍比较潮湿。像杭州,上海大家开玩笑说,梅雨季节的时候不锈钢都会发霉。
古人用的器具,审美水平可能很高,但材质上却无法像今天一样用高温瓷。古人用的通常都是铁器,铜器或者是粗陶类的器具,这种材质当它沾上水和茶渍之后,就很容易生锈或者发霉,所以日常保持茶具的清洁卫生就非常重要,需要注意更多细节。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杭州的文人许次纾,这个人非常爱茶,可以说是视茶成癖。他写了一本《茶疏》。这本茶书当中专门有一章叫做荡涤,意思就是如何保持器具的洁净。
文章中说:“汤铫瓯注,最宜燥洁。每日晨兴,必以沸汤荡涤,用极熟黄麻巾帨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随意取用。修事既毕,汤铫拭去余沥,仍覆原处。每注茶甫飞翔,随以竹筋尽去残叶,以需次用。瓯中残渖,必倾去之,以俟再斟。如或存之,夺香败味。人必一杯,毋劳传递,再巡之后,清水涤之为佳。”
再用竹子给它编一个架子,把它放在那,使用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拿取。每次泡完茶之后,这些汤都要沥干,然后再放回到那个竹架子上去。
每次喝完茶之后,一定还要用茶拨把茶壶里边残留的叶片给清理干净。
茶杯茶盏当中剩下的残余茶汤,也要清理干净,如果这茶杯里边有残留的茶汤,下次喝茶的时候,会影响到茶的香气和滋味。
从这一段描写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对于保持茶器皿清洁的讲究。
再说煮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个苏州的文人叫张源,写过一本茶录,其中:“汤用老嫩蔡君谟汤用嫩而不用老,盖因古人制茶造则必碾,碾则必磨,磨则必罗,则茶飘尘飞粉矣。”这里边对于北宋蔡襄曾经的大书法家,那个朝堂宰相蔡襄写过一本茶书,叫茶录,那里边提到说点茶的时候要用低温水。张源就对于蔡襄的这个做法出了质疑,而且举出了一系列的理由。
总体来说,就是当时的制茶工艺和明朝的制茶工艺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当时点茶的方式和明朝瀹饮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张源认为冲泡叶茶,需要用老汤,水的温度需要更高。他写到:“今时制茶,不暇罗磨,全具元体。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也,故曰汤须五翡,茶奏三奇”。茶奏三奇的意思,今日制茶,已经不像宋代那样要用石墨把这个茶叶碾成碎末了。如今的茶是完整的叶片,所以泡茶的时候就需要用沸水才能激荡出茶所有的色香味。
对于泡茶的水温这件事,从古至今,不同的人一直都有不同的观点。上文中提到的许次纾,他认为“过则汤老而相散,决不堪用”许次纾的观点,是水温不能太高。
古人说这个水的老嫩,不仅指水的温度,还有一个沸腾时间的问题,也就是沸腾了几次的问题。
古人用的器具,往往是陶器或者是金属性质比较活泼的铁器或者铜器,用的水也是取自于大自然的水,所以水里有一定的杂质,再和器皿如果反复的熬煮,确实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所以古人反复强调,这个水不能用老水,意思是不能让它反复沸腾,其实是受到当时材质和水质的影响。
到了明朝,文人对紫砂壶的使用,并没有标准的称呼,大家用的词不一样,比如说称呼“浴壶”。安徽徽州的文人程用宾,在他的茶录里面说道,“伺汤纯熟。注少许于杯中,名曰浴壶,以祛寒冷宿气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掉茶里面的这种冷气。烫完器具,就开始要投茶注水了。这对于瀹饮的泡茶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张源的茶录里对这个动作的描写最生动。
他写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茶重则味苦香沉,水盛则色清气寡。”意思失投茶的这个量不能失去中正。茶如果太多,味道苦,香气沉,茶如果投少了,就色轻气寡。“两壶后,又用冷水荡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罐熟则茶神不健,壶清则水性常灵,稍俟茶水冲用,然后分酾布饮。”
许次纾茶书当中描写:“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煎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这个描写就更生动。他写到要把这个茶放到拿手里边攥着,一边攥着茶,一边再来进行烫壶。把这个水倒进壶里之后,等三呼吸,然后把水倒出。这个时候,才把手里面攥着的茶放到茶壶里面,摇一摇壶,闻一闻茶的干香,然后再注水,等三呼吸再出汤,再给客人喝。
最后再来写品茶,许次纾茶书里写:“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因为这茶就喝两道,所以一定要用个小壶,这样喝两泡就可以放在那儿了。宁可说这茶还有滋味,也把它放到壶里。等吃完饭,想要漱漱口,用这个茶水可以漱漱口。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尝,何知风味乎?”要弄个大壶,然后不停不停地喝这茶,在里边呕着,早就不是那个鲜美的味道了。这个和农民、匠人,喝的解渴的水有什么区别呢?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对于农民和匠人好像有一点贬低的意思。
但是要理解,在明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的那个时代。这种清高和傲慢那确实是看不上世界上一切其他的职业。闲是一种状态。现代人把闲理解为是无事可做才叫闲,其实恰恰相反。现代人为什么要追求财富自由呢?
因为财富自由了之后就可以闲下来了。闲下来的状态不是无事可做,是有很多事情可以选择去做。有选择,有余地,有章法,从容而放松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喝茶就是闲下来享受生活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是明代文人书房之中的四件闲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