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传承 >> 内容

方寸地 大夫田——赏玩北宋范仲温之兰亭砚

时间:2014-1-10 11:17:16 点击: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罗易先生写了一首极短的咏砚诗,十二个字:“老坑石,孩儿面,方寸地,大夫田。”说的是一千年前端州老宋坑砚石像孩儿面那样润嫩而富于生命力,砚堂只有方寸大小,在那儿勤奋研磨笔耕,可以建树大夫般的事业。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兄长名为范仲温,眼前这方砚,就是当年范仲温的兰亭砚,这砚正与罗易先生那首超短诗相互印证。
  该砚背书落款为“高平 范仲□”,加印“玉”。
“高平”即北宋朝真定府高平村,范仲温、范仲淹兄弟都出生在这里。范仲温诞生于公元985年,范仲淹诞生于公元989年,同父异母。其父范墉此时任真定府武信军掌书记。
  这砚款所剥蚀字有人推测为“淹”。无据。因为用印不是“文”,而是“玉”。范仲温字伯玉,用印为“玉”,据此可推测所剥蚀字为“温”。何以证明范仲温字“伯玉”?在《范仲淹文集》中的《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上有据。这是弟弟范仲淹为哥哥范仲温写的墓志铭,凿凿然。
  范仲淹的父亲早逝,范仲淹自小随母改嫁,六岁范仲温则回苏台,由族人抚养。及长,范仲淹做大官,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范仲温自庆历四年起(1044年),在台州黄岩县做小知县,兄弟二人动辄相距千里,聚少离多,然而兄弟心志为一。范仲淹在范府君墓志铭中记述了哥哥在任上的四件事:
 一、庆历七年,海潮泛滥,冲毁了州城,百姓溺水无数,范仲温亲率官民以木排日夜抢救,使几千人得以存活。
 二、组织吏民以巧妙而扎实的方法建造能阻挡洪水冲击的泥心石面城墙,人人都称赞其设计周密完善。
 三、灾荒之年,范仲温让邑官组织富户平价出谷济民,百姓仍无钱买,于是请富户借贷,让贫民筑城,以工代赈,饥民渡过难关。
 四、有十四人犯盗,判死,范仲温察其情,坚持请求司法复议,朝廷均免了这十四人死罪。这就是常说的使死人复生,而使白骨长肉,仁者。
范仲温虽然官小,但他以实政践行了弟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信念,成为黄岩数万户爱戴的好官。
  范仲温六十岁,辞官,朝廷嘉奖他,封了他一个荣誉称号“太子中舍致仕”。
  “中舍”,为太子属官,由太子舍人中最德才的四人担任。“致仕”即年老辞职的官员。这是一个虚衔,而非实职,他可能连太子都未见过。范仲温以这光荣的身份告老还乡,即如当今的官员擢级退休,享受待遇和退休金吧。
  退休之后,他干了一件大事。范仲淹郑重地邀范仲温来商议,决定以自己几十年积下的薪俸,购置1000亩良田,创置“义庄”,把每年的收成全用于支持范氏宗族,使宗族中最贫困的人不再有冻饿的忧愁,同时也凝聚了家族中的精英。范仲温的历年薪俸远不及范仲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范仲淹出钱,范仲温出力,所有购创事宜由范仲温操办。这是一生积蓄的大夫田,是身体力行的大夫田。富贵而不独享,“后天下之乐而乐。”
  办成这件事之后一年,范仲温作古;范仲淹为之写下墓志铭;再后一年,范仲淹也作古。
  范仲温勤勉一生,最奢侈的个人享用品,可能就是这个兰亭砚。
  一千年前,一方极品的端州老宋坑砚,想必是稀有金贵的。与范仲温同时代的包公(999-1062),在端州离任返京时,都不敢带走一方老宋坑砚台。
  老宋坑,顾名思义,就是从宋朝开始发现开采之砚石坑。这方老宋坑砚之温润细腻,甚至超过了几百年后开发的老坑大西洞的极品石,其色泽梦幻紫红,富于透感。现代所见的宋坑石大都粗糙板滞,直不可以同日而语。
  该砚长21厘米,宽13.5厘米,高8.5厘米,正面和四侧均为薄雕,主题是兰亭雅集——文人雅士38人,集于会稽山阴,修褉事,对诗文。人物各异,景物参差,构图精妙,刀法爽至。砚堂四周为亭台水榭,树木人物;砚池为流觞曲水,中有戏鹅一双。艺术技法,叹为观止。
  全砚计刻有38人,197字。
  正面和四侧各有题文。背面是范仲温撰写的七言十六句古体诗,讲述兰亭序的来龙去脉,并作出高度评价。捧着这个兰亭砚,就是揣着了书法雅集的最高盛事。
  墨砚虽说是“磨而不磷”(不会被磨薄),但范仲温当时是不舍得拿这砚来随意磨用,砚堂见不着一丝磨痕。他传给儿子范世文,儿子也不舍得用来研磨。之后又传给孙子和曾孙范直与,都不舍得粗用。后来经过三四十代人,传到“一代名楼”主人、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长谢志峰先生手上,谢志峰先生也不舍得拿来研磨。之后又传到谁谁的手上,谁都不舍得拿来研磨的。大家都爱不释手,摩挲摩挲,手感着千年的历史,千年的精工,千年的呵护,千年的寄托。
  方寸地,大夫田,北宋范仲温的兰亭砚给我们范模级的享受和温玉格的提示。
图片说明:

图2:
  正面题文释文:去来悠悠,才俊福良,足钦超趁,修融古今。
  大意:才子、俊杰、福星、良材,从远处云集于此,群贤毕至,各有精彩的发挥,把古今精华融于一炉。

图3:
  左侧面题文释文:止昔暇日,味存林领,今我斯游,神怡心静。
  大意:在那闲暇的日子,老少咸集于此,体味着山岭林间的意趣,此番郊游野聚,使人精神愉悦,心境平和。

图4:
  右侧面题文释文:肆盼岩岫,临泉濯趾,感兴鱼鸟,安居幽峙。
  大意:文人雅士在这里尽情观赏远山近石,在泉流边上洗尘,看游鱼飞鸟而获得启示与灵感,大家都安驻于幽然的山野里。

图5:
  上侧面题文释文:去来悠悠,子□□□,钦超趁修,颂经真想。
大意:文人雅士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兰亭参加雅集,彼此探求经典之真谛,各自表达学问之修为。

图6:
  下侧面题文释文:浪濠伴,巢□□真,冥心真想,千载同归。
  大意:在清流激湍边上,文人雅士高度集中神思去创作,大家都寄望于其作品能与历史时光同在。

(这五面题文,俨然是《兰亭集序》之浓缩演绎。)

图7、图8:
砚背诗释文:
永和九年暮春月
内史山阴幽兴发
群贤吟咏无足称
叙引抽毫纵奇扎
爱之重写终不如
神助留为后世法
廿八行  三百字
之字最多无一似
昭陵竟发不知归
模写典刑犹可秘
彦远记模不记褚
要录班班纪名氏
后生有得苦求奇
寻购褚模惊一世

 

诗的大意: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王羲之在会稽山北发起雅集,群贤即席吟咏,其作品没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只王羲之纵笔为作品集写下的奇妙的序言有传世价值。他自己很喜欢这篇序,后来重新抄写了很多次,其书法水平都不及原稿,那原稿当时是有神助的,留存下来作为后世书法的楷模。全序有二十八行,三百字,其间“之”字最多,但没有一个“之”字的写法相似。兰亭序到了唐太宗手上,而成至爱,在他作古时,兰亭序的原稿可能随之带入了昭陵,世人一直都没找到。之前唐太宗让能人描摹的兰亭序留在世上,可以作为楷模并值得收藏。时间久远了,人们多记取描摹本,而忽略了褚遂良的临本,书法史上都记录着模本和临本的作者,后来的人都孜孜求取以作收藏,谁寻购到褚遂良临本或钦命描摹本,谁都会为世人所惊羡瞩注。
 

作者:钟锦恩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35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