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作为玩赏之物,作为文房之物,当我们在触摸摩挲之时,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广袤天地之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爱和美,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印石即印章石,此石晶莹剔透、色彩瑰丽、石质细腻滋润、柔而易攻、适于刀刻,其品种数量越千,名贵印石已被列为世界宝石。
印石被人类发现、开掘和利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主要用于我国传统印章和民间工艺品及生活用品的雕刻。河南汲县和湖南长沙都出土过四十余枚战国时期的石印,上有桥钮、龟钮等,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六朝时期的青田石小猪。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中,更有大量用石制印的记载,有的还雕刻成器物、佛像、镇纸石等。元、明时期青田石雕刻成笔筒、墨水池、香炉、佛像等生活实用品,有的还做成妇女头上的首饰用品。元末画家王冕曾用河南的花乳石刻印,从此在我国历史上迈开了石刻印章有作者的步伐。明代印石经“印学开山鼻祖”文彭的应用,印石艳传四方,从而加速了以石材替代金、银、铜、玉、牙质等印材的进程。同时实现文人自篆自刻的风尚。篆刻流派若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奠定了“书法、中国画、篆刻”三门东方艺术的基业,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明清时期,印石雕高手四起,石雕艺人周彬、杨旋等深受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作品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更赢得皇宫贵族的刮目相看。于是寿山、青田、巴林、昌化四大名石都列为皇室的指定贡品。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印石,且自藏自娱,他觅得一块质地优良的大田黄,欣喜若狂,找遍石雕高手,终于精镂成二十五个活环,组成三条链连接的三枚印章,篆刻成的私印,并分别篆“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乐天”。乾隆皇帝拥有1000多枚印石图章,其中寿山石印就多达609枚,雍正皇帝也喜欢寿山石印章,据统计为164方,如“和硕雍亲王宝”、
“圆明主人”、“竹梅烟舍”、“禅悦”、“冰壶秋月”、“朗吟珍赏”等。另外嘉庆皇帝、咸丰皇帝、慈禧太后等都拥有大量的印石图章。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青田石商杨灿勋乘船将印石雕销往英国,接着林茂川向欧洲各国进行推销。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印石雕艺人周芝山的《梅鹤大屏》、《瓜盆》、《牡丹瓶》等十二件作品及金缄三的《小屏风》分别荣获银牌奖章。
中国印石主要分布于福建的寿山,浙江的青田、昌化,内蒙的巴林,这四大产地的石料被称为“四大名石”。尽管它们产地不同,品质各异,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色彩绚丽斑斓,质地细腻温润,光泽晶莹娇媚,纯能纯得无一丝瑕斑,透能透得石心清澄。加上艺术家匠心独具,精雕细刻而成的印章、摆件、挂件等是天然和人意的高度统一,当赏者把玩在手时,怎不为之心旷神怡呢?
自古以来,人们评定印石优劣皆以“六德”为标准,即“细、结、润、腻、温、凝”。细,指组成印石的分子颗粒微小,印石表面紧密,无细微毛孔。结,指组成印石的分子颗粒集合,结晶高,内部没有气孔,印石比重大,入手有沉重感,抛光后光泽强。润,指印石凝露欲滴,滋润如玉。腻,指印石表面有油脂感,且油脂感强烈,印石永远不干不燥。温,指印石内部泛出温和的宝光,和顺而不刺眼,入手中也觉温和感。凝,指印石凝灵,晶莹的感觉,凝灵度也称通明度,印石若凝灵之极,则如清泉一泓,晶莹透澈。以上“六德”可以通过手、眼直接感受到,有时还需用心灵来感觉。但能达到“六德”标准的印石极为罕见,若有三、四德,也值得收藏。
目前,寿山的田黄石其价十倍于黄金,甚至百倍于黄金,不仅田黄石产量极少,更主要田黄石具备了印石的“六德”。“六德”的田黄为“上品”田黄,而不是所有的田黄都具有“六德”。另外,极品的芙蓉,极品的杜陵也有可能具备“六德”。
印石作为玩赏之物,作为文房之物,当我们在触摸摩挲之时,仿佛回到了大自然的广袤天地之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爱和美,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在大千世界里,印石虽然很渺小,它给人的启迪和感悟却是无穷无尽的。“五彩莹石双悦目,千态可比一琼宫”,进入印石世界,就若进入奇幻般的万花筒,进入魔幻般的迷宫。五彩缤纷的石色,给人带来光怪陆离的憧憬,联想翩翩,遐思种种,心旷神怡,灵感喷射,自然绮丽,天工造化,真是妙不可言。觅石赏石,雕石藏石,悟石咏石,人慧石灵,石巧人悦,三石成磊,石多无虚,以石为镜,人品自高,以石为师,毅力坚强,心地光明,胸怀坦荡,人入石中,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