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内容

秦耕:古玩市场为何天天在过愚人节?

时间:2012-9-27 点击:

  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收藏古玩的热情也水涨船高,古玩收藏热,快速升温,古玩市场也空前繁荣起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收藏古玩不仅仅是一个陶冶情操的文化现象,更由于它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保值、增值特性,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经济现象。但中国古玩市场为何天天在过愚人节?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经济繁荣促进古玩市场如火如荼
新中国成力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长期的经济稳定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以后,开始追求更高层次和水准的精神享受。在此情境下,我国的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民间收藏热持续升温,并呈现加快发展趋势。收藏领域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也日趋成熟,成为当下一种颇为稳妥的投资选择。有经济基础,有市场需求,这就为收藏市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乱世黄金,盛世古玩。”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市场开放,从社会名流到寻常百姓,从文化人士到地产商人,从收藏到鉴宝,“古玩”渐渐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投资行业。古玩市场的繁荣既对当地经济有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发达程度。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开放宽松的政治环境与相适应的政策,目前繁荣热闹的古文化艺术品行业不敢想象会是什么样。所以综合来讲,我国的古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巨大,随着经济的更加繁荣与国民素质的更加提高,我国古玩文化艺术品的内在魅力会更加光芒四射,她的艺术价值会越来越得到人们更大程度的认同并与更高的提升。

二、媒体的推波助浪
传媒助力把古玩艺术品产业打造的愈加红火。几年来,在遍及全国的民间收藏热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众多类型的新闻媒体纷纷介入,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络争先恐后,对艺术品收藏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热情。2003年,央视经济频道在原《艺术品投资》基础上推出了周末版《鉴宝》,由于走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大众化之路,迅即成为电视媒体中的标志性节目。目前,全国各个省市几乎都有自己的鉴赏收藏类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河南电视台的《华豫之门》等,收视率逐年提高,影响力已波及全国。相比之下,收藏类网站更是不胜枚举,先是各大门户网站雅虎、新浪、搜狐等开设了专门的收藏版面,随后相关古玩团体陆续开设自己的网站,对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促进作用影响巨大。这类以收藏为主要内容的媒体形式的大量涌现,有力的促成了全民关注收藏局面的形成。它们介绍艺术品收藏、鉴赏和投资知识,也兼及市场分析,帮助各类收藏爱好者把握收藏投资理念,关注投资趋势,极大地调动了国人的收藏热情,全民关注收藏的势头已经呈现。各类鉴宝节目的热播,使更多的普通百姓进入“藏友”的队伍中。资料显示,目前全国“藏友”人数高达8000万至1亿。

三、不法商家的高利利润驱使
最近的十几年,古玩业达到了空前的炽热和繁荣,堪称是投资古玩的黄金时期。各阶层的古玩爱好者,包括收藏家、艺术家、企业家、经纪人、炒股者,以及各方新贵等,纷纷加入到古玩投资行列,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家看到了古玩艺术品本身的保值增值性。相关统计数据更是显示出投资古玩艺术品的高额回报率,如书画作品的年均投资收益超过了20%,瓷器市场的投资收益则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上涨,古玉投资收益也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而随着原料的日渐稀少,原料价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的紫檀、海南黄花梨等红木家具的价格也在飞速上涨。穷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则希望财富翻番。如此巨大的投资收益空间吸引了众多的个人、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资金的进入。造成目前古玩艺术品的市场价位和实际价值出现了一定的偏离。一些不法商家在高额利润驱使下,大肆搞关联交易,获取非法利润。当前,参与艺术品市场的主体主要有:拍卖公司、画廊和画店、艺术家、评论家、媒体、艺术品经纪人、鉴定专家、买家和卖家等等,以上各方,为了套取利益,通常都会联手起来,结成利益统一体,以坑害买家。例如一些拍卖公司自己买进一些艺术品,然后通过自己的鉴定专家或是请作为公司顾问的专家来鉴定,开具鉴定证书,再通过评论家写一些溢美文章,进而自己组织出版画册,以表明作品有著录,最后拿到自己组织的拍卖会上拍卖,通常还会组织一些人举牌,烘托人气,将该艺术品高价卖出去。还有一种是协商制造高价。在拍卖前,拍卖公司和买家、买家一同商量好一件拍品的成交价,事后也会按照这个价成交,但是在拍卖会上,为了有一个漂亮的记录,这件拍品通常以很高的价格假成交,这件拍品最后也会以这个假成交价记录在案的,这样便徒增了许多利润。最可恨的是有些不法商家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出售赝品来牟取暴利。由于近年来艺术市场的暴利加之经过一些拍卖的大量征集,在资源越来越少情况下,使用赝品便大行其道,尤其是古代和近现代书画作品尤甚。而目前,我国又缺乏国家权威为艺术市场服务的鉴定机构,于是一些缺乏职业操守的所谓专家便借着自己一点专业知识和名声,见钱便乱开鉴定证书,致使一文不值的赝品也堂而皇之进入流通渠道,更进一步满足了不法商家对高利润的需求。

四、各类鉴宝专家的不实鉴别
按理说,出现在市场上的文物艺术品应该经过专家层层把关才能呈现在公众面前,经过几千年、几百年文化积淀,市场洗礼的文物艺术品,本不是一两个人随便指手画脚就能认定的,需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专业的技能水准,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鉴定,这样才能具备作为鉴定家的素质,才有资格进行鉴定,然而目前由于受利益的驱动,鉴定家们“利”字当头时,只要有钱收,就马上给个“鉴定证书”。这些“专家”的“鉴定”以及 “鉴定证书”却使得本就混乱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古文物市场作为非常专业的领域,鉴定人才和鉴定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轰动一时的“金缕玉衣”事件就可以看出一些鉴定人才从业道德的沦丧程度。天价般的评估结果,评估过程却近乎儿戏。拿了几万评估费的专家们,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是围着玻璃柜子看了会儿就做出了判断。如此粗疏的鉴定过程,不能不令公众质疑专家们的专业精神与学术操守。而专业精神缺失下的“豆腐渣”鉴定工程,无法不累及收藏业的声誉。公众自然要问,连顶级专家们的鉴定都如此不靠谱,文物收藏业还能信任吗?
现实生活中,很多“专家”受利益驱使,甘愿做假文物的“托”。即使真相败露,又因只属个人学术观点,无法追究法律责任。我们应该看到,学术无良、学术欺骗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至今仍然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些“专家”照旧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古玩专家责任追究机制,打破“专家终身制”,加大打击“伪专家”的力度,及时将那些丧失职业道德的“专家”彻底清理出去。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鉴定体系,联网互动,让假货无处遁形。

五、藏家玩家与爱好者们的淘宝捡漏心态
“捡漏”,收藏爱好者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捡漏”,换句话说就是“拣了便宜”。明明一只价值过亿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却只要数百元就能买到手,这种喜事谁不愿意?当然这是一个极端夸张的例子,可信度不高。谁都知道那是仿品,那是“药。然而古玩市场上可能每天都会有人吃“药”,这就是当局者迷。
而今,收藏大军崛起。暂且不论这支庞大的收藏队伍中究竟有多少人具备了收藏素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多数人是冲着高额回报去的,是冲着“捡漏”去的。从表面上看,求高额回报,似乎没有错,但将高额回报的希望系于“捡漏”,这就有失偏颇了。虽说“捡漏”的故事曾有发生,但毕竟寥若晨星,且总是发生在真正的藏家身上。假若一味以高额回报是求,所谓“捡漏”的故事必定成为事故,自然,这样的事故更是频频发生的。不必说藏品市场经过这多年的千淘万滤,要想“捡漏”尤其想“捡大漏”,这似乎有点天方夜谭。而面对不断涌现的假冒伪劣市场,人们“捡漏”心切,意味着的便是靠耳朵去欣赏视觉作品,尔后便以“吃药”告终。弄不好,更会一蹶不振。据媒体报道,某顶级国际大拍卖行以200多万元价格拍出的雍正官窑青花碗,竟是景德镇高手的当代仿品;南方某海关截获、北京文物专家鉴定的战国玉器,竟是蚌埠加工制作的当代玉雕工艺品。不仅如此,每年都还会有一些“河南造”仿古青铜器在过海关时被当作珍贵文物,连同事主一同羁押。更多的案例是事主供出源头,经原创者现场复制后,最后峰回路转,免遭牢狱之苦。假冒伪劣无孔不入,令藏者屡屡上当的事实,不也是对“捡漏”的讽刺吗?
在收藏过程中,“捡漏”的心态最为危险,因为这种心态正是收藏者致命的杀手所在。有些人有强烈的猎奇心理,感觉某件器物好像很少见到,书上也没有写,应该是好东西。花个不多的钱,不痛不痒,没准就能捡了“漏”。试想,道路两旁李子苦。古玩市场卧虎藏龙,有那么多的行家、专家,天天转悠都没“捡了漏”,单单让你一个新手捡到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建议藏友尽量少做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事。俗话说,用钱要用在刀刃上,每一分钱都要发挥它的价值,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便宜就乱买一气。
之所以提倡收藏爱好者在实战中有一个好的心态,就在于收藏,与其说是一种投资行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行为。收藏爱好者应该懂得:得失之间,是成长的历程;聚散之中,才见人之本性。收藏爱好者一旦能真正潜心其中,你就会其乐无穷。试想,如果能通过收藏这一载体,与其制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对藏品材质、造型、工艺的分析,上升到对其独特神韵的领会;通过对藏品所承载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剖析,以达到对当时特定社会背景的复原。如此以来,你所收获的难道还仅仅是藏品本身吗?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面对心仪已久的藏品,在你还没有真正上上手——明白其工艺,分清其材质,断明其年代、领会其内涵——前就贸然出手,你就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收藏者,甚至不是一个称职的保管者。

六、拍卖公司的免责拍卖
古玩收藏市场之所以出现这种假货满天飞的情况,一些拍卖行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因为现行《拍卖法》第六十一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条规定制定的初衷,本是为保护拍卖行的有序经营,但现在却为文物赝品进入流通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拍卖企业唯利是图,肆无忌惮,知假拍假。有通往市场的渠道,各种假货作坊的生意更是如火如荼了。眼下,我们的拍卖制度建设滞后,而监管制度几乎为零。在这方面,国外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比如意大利,有几百年的拍卖历史,在实践中建立了成熟的拍卖制度和良好的诚信体系。

七、政府监管不力及古玩营销业的法律缺陷
历史上的中国可谓多灾多难,战乱频繁。作为易碎品的古陶瓷劫后余生的已经不多。加上水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人们文物意识淡漠所造成的人为损伤,破坏,能够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的陶瓷器已经少之又少了。宋、元、明、清官瓷器少到极点,高古器也属罕见之物。文物市场开放以来,古代陶瓷极其有限的存量和不断壮大的收藏队伍,使古陶瓷价格日渐攀高。其年获益率远远超过了股票。在高利润和暴力的驱动下。五花八门的古陶瓷赝品的烧制如火如荼,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品种之丰,水平之高,技术之精,堪称世界之最,史无前例。全国各地古玩市场和旧货市场质量低劣的仿古陶瓷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星罗棋布的古玩店铺赝品混杂其间,索价不菲。大小拍卖会上,高档精致的古陶瓷赝品使鉴定专家走眼、买家上当受骗,买卖纠纷、经济官司不断。在一些鉴定活动中,专家指鹿为马,胡乱估价;一些媒体发有偿新闻,炒作赝品。拍卖会上,无序竞争,恶意举牌,搅乱拍卖程序等等。
古玩市场和销售对象的合法与非法如何界定?合法收藏如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现在有些模棱两可,叫人无所适从。面对“全国遍地开花”的古玩市场,突击执法肯定不可行的,需要有专门专业的执法力量。目前我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监管部门权责不明,监管不力,观念老化,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模式,行业协会的建立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们只顾搞一些形式上的活动,拉些能收费的培训,发一些缺乏公正的鉴定证书等,却没有真正发掘我国艺术品市场管理方面到底存在着那些问题?如何进行规范?也没有真正找到艺术品市场管理的真正有效的最佳管理模式。同时,我国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规来惩治文物造假者,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明显滞后。市场经营主体事实上已经突破了法规的限定。文物、工商、公安等多家行政管理机关分头管理,却疏于沟通、协调,在管理的标准和方式上不统一。这样导致了在实际的市场管理和执行过程中,该放的不能放,该严厉打击的又严厉不起来,这样下去,不仅制约了文物艺术品市场规范化,也不利于开放文物市场。搞活市场经济,遵守艺术市场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完善文物艺术品交易的法律法规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因监管的疏漏和商家追逐利益的驱动,助长了市场上赝品大量出现。而且目前国内并没有权威的检测鉴定机构来一槌定音,也使赝品横行泛滥,直接导致了文物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文物艺术品造假现象日益严重,真伪赝品泛滥是阻碍中国艺术品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新兴的艺术品市场经营秩序会遭到严重破坏,继而影响艺术品市场和国内文化产业的健康和长久发展。
然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古玩市场的愚人节现象,我以为必须着实抓好四点:一是工商管理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在检发营业执照时,将古玩业执照与现代艺术品执照分别开来,两照不能互为统用;二是将古玩市场与现代艺术品市场分开来区别招商布局;三是研究制定可行的法规,使各类专家和从事商业性古玩鉴定机构与人员,以及拍卖业人员的行为与其涉及到的物品的真伪挂钩,并承担连带的法律责任;四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古玩业知识和上岗资质培训,适当提高古玩市场营运人员的从业门槛,从源头上堵住各类古玩赝品入市,真正让古玩市场正本清源。

作者: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秦耕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