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 内容

秦耕:什么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才值得收藏

时间:2013-2-28 11:11:46 点击:

   艺术品市场的火爆虽只是近年之事,但古玩雅赏早已成为国人从古至今的大主题。以往真正能致力于收藏的大多是皇宫贵族、达官贵人等上流阶层,但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提高,收藏已为多数人所涉足。在中国收藏市场大到古代书画、玉石、器物,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茶、酒,凡具稀缺性或升值潜力的物品都值得被收藏,常有人问我,在艺海茫茫的今天,到底怎样的艺术家的作品才值得收藏?我总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看艺术家本人的文化底蕴和人品素质

   由于艺术家在认识生活、理解事物上的观点、角度、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不尽相同,层面各异,所以,反映在艺术家各自作品中的各自的艺术气质、艺术修养、底蕴等自然也会各不相同或因人而异的。换言之,任何艺术作品没有不反映艺术家自身基本功或艺术功力的。这种基本功或功力的反映即是艺术家艺术人品素质、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艺术修养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少的,他也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学识修养、文化底蕴将会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艺术创作的境界。由于生活是丰富多采的,艺术也必然要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生活的各个侧面,增加自己的学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其个人的努力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个人努力就是文化的积淀。若仅凭精湛的技艺无深厚知识积淀,即使作品再精彩,只是“虽工亦匠”,不会产生深刻影响。因艺术家要表现的对象是整个社会人生与大千世界,故无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艺术理论、生活知识都要涉及,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因此,文化底蕴的深浅决定着其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艺术家为更好地从事艺术创作,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多读、多练、多实践,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方面的修养,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从而实现以创作服务社会、反映生活的目的。文化修养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修养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水准。中国近代和现代书画家中的张大千、齐白石、陆俨少、傅抱石、吴冠中等都是文化底蕴很深的书画大家。

   除了文化底蕴外,当然艺术家的人品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情感是艺术的重要特征,无感人的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美。对艺术家而言,尤其需要强烈的健康感情、完善的审美情感与独立的人格。艺术家较常人的情感更具敏感性、易发性、持久性且更丰富。从创作欲望的激发到意象形成,由艺术构思到物化成作品,艺术家始终处于激情洋溢之中。艺术家的情感是群体、大众情感的凝聚。她是净化的、健康的情感,代表着人民的心声。其情感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升华,要求品位更高,有独立完善的人格,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高尚的情感才能体现其人格魅力,才能使作品更具生命力,产生更久远的影响。艺术家的天性注定了他不能变得虚伪,不能变得世俗。由灵魂深处生长起来的精神之树,以生命为树干,以真性情作枝叶,生成一种高标独立的人格气象。中国艺术家的人格境界是儒道互补的哲学精神。中国艺术家视气节为生命之魂。这种气节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个人情操、理想与品性。艺术家的真性情和人格境界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而艺术品境界的高低取决于此。一个卑俗浅陋的人不可能创作出境界高旷的作品。

二、看艺术家本人的艺术风格是否独特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个性化的外在标志,体现的是艺术家创作思想的内在灵魂。当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具有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时,其艺术创作的状态也就进入了一个相当成熟和基本完善的境界。艺术品便有了强大的、恒久的生命力。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必然要在艺术作品上留下艺术家个人的印记。艺术家作为艺术生产的创作主体,他的性格、气质、禀赋、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种种特点,都很自然地会投射和熔铸到他所创作的艺术品之中,通过创造性劳动使主体对象化到精神产品之中。它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正因

为如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艺术结构到艺术语言,都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直到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就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昇为例,他在当今玉雕界是被公认的一代大家,作品题材多样,尤以人物

和立体件见长。吴德昇的作品灵活剔透,人物的比例虽然较为夸张,结构却非常准确,层次分明,生动、形象,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即使是细部的手指、动作都让人没得挑剔。每件作品个性鲜明,亦具有时代的脉搏。写实与夸张并存,高贵与典雅相携。当然在艺术界像玉雕大师吴德昇这样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多不胜数,而我想要证明的,是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就一定要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家不能没有个性。在目前中国玉雕界风格独特、个性比较明显的,有刘忠荣、翟倚卫、易少勇、于泾、杨曦、庞建新等、他们的作品几乎是各领风骚。

三、看艺术家社会影响力和其交际圈范围

   中国是个讲究儒教文化和礼仪的国家。在各行各业都潜伏着许许多多的潜规则。一个艺术家是否能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力与其踏入的交际圈以及交际圈的层次和涉及范围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与他自身的潜质和悟性以及自身文化的修养和刻苦努力分不开,也与其发展过程中的机遇、背景、手段、理念、物质基础有着直接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紫砂壶界的大师顾景舟,他的作品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流畅和谐,大雅而深意无穷,散发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堪称“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但是谁又知道与他同时代的应该有七位老人,为什么唯独顾景舟老师盛名于世,享誉海外呢?我认为在于精而不在于奇,在于其作品具有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于作品制作和形成过程以及选用的材料是否达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要看其制作的材料是否具备其材料的稀缺性以及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延续的准确性。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顾景舟将紫砂艺术从商品化宣传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国人讲究一个一脉相传与传承有序,而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更重要。为此艺术家的名气、社会影响力固然是器物附加升值和值得收藏的要点,顾景舟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并有许多佳作被国内外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他还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顾景舟一生制作的紫砂壶数量不是很多,他有时好几年才做一批壶,而且个个要求质量上乘,不满意的都要毁掉,因此他的作品价格都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元。上个世纪80年代在香港拍卖价已为65万元人民币。现每把壶时价均超过100万元。由此可见,一位名家的社会影响力已然成为选择收藏品的基本要素。

四、看艺术家的作品市场占有率和真实拍卖行情

   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艺术品,在收藏前都需摸清了解该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的实际情况,所谓知根知底就在于此,收藏人群越多的藏品证明有收藏价值所在,越值得收藏。从投资效果来看,大众的就是高收益的。从收藏角度来看,关注度越高的,越说明有它存世的价值。真实的拍卖行情反映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而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则更证明了大众的喜爱程度。

   美籍华人陈逸飞先生作为蜚声海内外的画家、视觉艺术家,他油画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柔美,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东方神韵,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在艺术品市场中,陈逸飞的油画作品颇受青睐追崇,并曾屡创艺术市场交易新高,经历了一个从“黑马”到“白马”的过程。1991年,陈逸飞的《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士得以137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不久,陈逸飞的《罂粟花》在纽约佳士得拍卖,成交价为10万美元。19923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第二次中国油画拍卖中,陈逸飞的《夜宴》以198万港元再次拔得头筹,市场开始对他的作品刮目相看。1994年,在中国嘉德的油画拍卖会上,他的《山地风》以286万元成交,创出当时的新纪录。1997年陈逸飞的《罂粟花》在香港佳士得以387万港元刷新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价。1999年,当《浔阳遗韵》再次拍卖时,它的成交价已经到了297万元。在2004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他的《霞飞路上》以220万元的价格成交,居于2004年中国油画拍卖排行榜中的第六位。近年来,虽然在拍卖市场上,有一些画家作品的成交价已经大大超过了陈逸飞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成交价。陈逸飞的作品已经成为了油画拍卖市场名副其实的“白马”。尽管有美术评论者认为陈逸飞的作品缺少内涵,没有厚度,但他们并不否认陈逸飞的作品确实满足了部分藏家的欣赏趣味和投资需求。从近期来看陈逸飞的作品市场保持长期稳定。由于他的作品分为不同时期,市场价格自然也出现分层拉锯,而且这种现象将越来越明显。其表现在于,经典历史性作品例如西藏系列会再创高价,音乐家系列中优秀作品亦有过千万的可能,不过水乡和仕女系列的波动幅度不会太大。再加之陈逸飞的收藏群体广泛,不存在庄家护盘炒作。其拍卖行情真实的反映了大众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作品的真正艺术价值所在。

五、看艺术家是自身的艺术创作?还是自己重复自己的作品,或者助工代劳?

   中国当代美术界泰斗级人物吴冠中,视艺术为生命,用毕生从事绘画事业。在绘画创作上他超越了题材的地域性,不论是北方乡野、江南村镇,不论是巴黎街市,南洋风情,他描绘起来都有着浓厚的中国韵味和中国气派。他的艺术是开创性、启迪性、引领性的艺术。吴老为艺术理想奋斗了一辈子,在他眼里“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所以吴冠中一生都在坚持着个性就是符号,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之路。如果艺术家只是一味地重复自己的作品,到头来他的艺术将受到局限,更无法突破,或展现出独特的个性魅力来。

   艺术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是不可替代的,就像人们说的那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当人们给予一张宣纸、一块油布,一块原石,赋予它精神内涵以后,就变成了国画、油画,器件……,而当它获得市场认可时,就成为了艺术品。一件好的艺术品是一个艺术家智慧与技艺凝结,好比拿玉雕艺术来说,就是创作者把玉作为载体,通过雕刻、琢磨等工艺手法,以景寓意,借作品内容表达自身思想的艺术。它带给人们的不光是视觉上的美感,更种是精神上的启迪。每个人的思想不同,经历不同,感悟当然也不同,所以创造出来的作品也会有所差异,这就是所谓的独特性,而这些都必须依靠是艺术家自身才能完成,无可替代。就拿玉雕来说,就算世间有两块一模一样的玉石,交由两位玉雕大师来雕琢,最后呈现的也将会是两件不同个性的艺术品。

    除此之外在艺术圈还会出现“代工”的现象,有些许多大师忙于事务,无法静下心来搞创作,于是对一些作品会让助工来代劳,然后以自己的名义落款出售,其实这不光对艺术爱好者不负责任,对自己的也是极不负责的。一件优秀的艺术品不单单只依靠着艺术家出众的技艺,更重要的积聚着艺术家的智慧与灵魂,这些都不是简单授意给助工就能完成的。只有形而无神的作品,谈不上是一件艺术品。艺术品没有了灵魂,就没有了艺术价值,那只是一件很是普通的物件而已。

六、看艺术家是否最佳创作精力和年龄段

   在我看来艺术家的最佳创作精力和年龄段是相辅相成的。从人的心理、生理、学习能力最佳等来看,一般认为二十岁至五十岁左右可算是黄金时期。这可从科学发明创造获得成功的人最多而得到证实,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的就是这个年龄段。因为这是人生精力、体力、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在艺术界,太年轻的艺术人,还处于学习,累计经验的阶段,文化底蕴还未达到一定层次,缺乏一定的人生和社会阅历,作品还处于临摹与模仿阶段,没定性,未能行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个时期只能称其为匠,根本谈不上是家。而年岁太大的艺术人,虽然他可能是一位名家,他的精神境界或许已然修炼一定层次,但体力和精力都因年龄受到了限制,却大大地降低了他创作一件艺术品成功机率。正所谓力不从心,便是于此。当画画的拿笔手发抖,雕刻的拿刀用力无法轻重并施,更别说眼睛,人老了大多数人就会有老花眼,艺术家也不例外,你说一个艺术家连看都看不清楚的时候,怎么能真正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品。就算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未必是好的。

 




作者:秦 耕 来源: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