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非遗传承 >> 内容

齐云山·摩崖石刻

时间:2020-6-23 11:27:27 点击:

 徽州白岳,“黄白”齐名,黄即黄山,白指白岳,又名齐云山。
古人有云:“新安多佳山,而齐云岩与黄山为最”。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历来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风雅天子乾隆皇帝对齐云山的赞赏可谓“至高无上”,誉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
千百年来,位于安徽休宁县境内的齐云山既是道家修炼的洞天福地,又是历代文人雅士都精神家园,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流连于岩泉崖壁,情之所至,泼墨即兴,于是满山的悬崖峭壁之上,留下了千百处刻工精湛,韵味无穷的石刻和文字。
齐云山为丹霞地貌,山上的摩崖文字,大多凿在石崖,嵌于洞穴,遍布全山。或许真是一代宗师道法的契合,在这里才留了张三丰羽化于此的传说,天开神秀、深蕴”道“理。值得一提的是真仙洞府的“天开图画”摩崖石刻,刻于清朝康熙年间(1666年),历经三百多年风雨,四个宝蓝色大字色泽依旧,它是齐云山所有摩崖石刻中唯一一处未曾续补过颜色的。据说当时这种宝蓝色都矿石颜料和黄金等价,足见齐云山的壮美景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齐云山以奇峰峻秀的景致和旺盛香火,招来了大批香客信徒,也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如朱熹、朱升、唐寅、戚继光、徐霞客、郁达夫等……他们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吟哦歌赋,题壁刻石,记游作画,留下了极为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如璀璨的珍珠,点缀在齐云大地的山水之间。
宋•黄庭坚《王厚颂二首》其二曾有诗云:
“夕阳尽处望清闲,
想见千岩细菊斑。
人得交游是风月,
天开图画即江山。”
2014年8月,在休宁县齐云山云岩湖附近发现的一处晚唐时期的公元829年间的女性礼佛岩刻画,宽约80厘米、高约1米。画中女子衣饰华贵,仪态虔诚,双手合十做拜佛状。该石刻创作于,距今已有1188年,比齐云山此前有记载的北宋石刻提前了138年。
其次为北宋大观和南宋绍熙年间的石刻,数量最多的为明、清两朝石刻和碑刻,其文字内容受“新安理学”和徽州文化的影响,融儒、道、佛三教为一体,书法有楷、行、草、隶、篆诸体俱全。大字丈余,小的尺碑千文,文体有诗词、传、赞、碑铭、赋记、颂、流文、表、会记及楹联、佳句等,流派纷呈,风格各异俨然为历代书法大展览。
从雕刻技术与书体风格看,齐云山碑刻与石刻均为阴刻,既有擘窠巨字,也有工细小楷;少者一二字,多者千余文。如寿字岩上所刻“寿”,系民国卅一年程敦裕重刻,仅一楷书“寿”字,字径却达2.3米。
又如明正德年间由著名画家唐寅撰文,汪肇篆额,戴炼书丹的楷书《紫霄岩玄帝碑铭》,碑长7.6米,宽1.4米,文字长达千字以上。因此,与其称那些字迹工整、风格苍劲的齐云山的古碑、石刻是古碑精品,倒不如说是中国书法、诗词和楹联文化的一个活化石,他们散布在各处景点,不仅为齐云山增添了无限美感,更让游客赏心悦目中旅行中,不知不觉中充分得到富有诗意的传统文化的熏陶。2006年,齐云山的碑刻和崖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列,受到了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高度关注。
 

作者:金石客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0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