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朱浩方与她的古玉情结

时间:2020-9-29 13:08:34 点击:

 炎炎夏日,我们如约赶至坐落在市中心南京西路的上海商城中央——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参加由本刊编委朱浩方女士举办的私人古玉收藏展,同时,也是本刊对其本人的首次专访。
初见朱浩方女士,和我想象中的形象很不相同,迎面而来是一个穿着蓝色晕染连衣裙,现代感十足的职场美女,知性而有魅力。她微微扬起的笑容,瞬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寒暄片刻后,随即就引领我们进入这次的主题——朱浩方古玉收藏会场。
有关朱浩方古玉的收藏,展会上展出的并不算太多,这里陈列着不同时代、形状各异、精美异常的古玉器物,都是朱浩方精心选出的珍藏代表。漫步在馆内,实际上就是徜徉在一个藏品丰厚的古玉艺术馆,历史的厚重与人类艺术的精华都凝结在这片空间之中,仿佛让人一下子与外面繁华的尘世隔绝开来。置身其中,不禁想起白居易一诗中写到的:“工人磨琢欲何用,石不能言我代言。”很明显,这位玉石的 “知音”正在替它们开口代言呢。
大多数人喜欢玉都是从新玉开始认知,而朱浩方告诉我们,她接触玉石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古玉。对古玉的喜欢朱浩方坦言是由于家里文化氛围的熏陶,和一些家传古玉小件的收藏,或许这也就是为何她说对玉的初识一开始便是古玉的缘由,但这并不是她真正钟情原因。真正喜欢上古玉朱浩方说的是一见钟情。说起那件让自己对古玉初次动心的物件,交流中她并未细说,只提了下是在朋友那看到的,但是从语言的停顿和远去而缥缈的眼神中,却能感受到她的心绪正脱离的现实,回到了过去,心动、回味、又深长。由此可见这“一见钟情”的特别之物,不仅仅是非常特别,而且有故事的。这着实令我们埋下了强烈的好奇心,追问之下虽没打听出这令她记忆犹新的一件“钟情”,但却意外的了解朱浩方收藏的第一件古玉藏品。
“瞧那”,随着朱浩方手指的方向,一件天苍色、大气端庄的和田白玉链条瓶豁然进入我们的眼帘,“那件便是我收藏的第一件”。震惊于朱浩方的魄力与实力,第一件藏品居然出手如此之“大”,起点如此高,着实令人大叹不可思议。玉链瓶是清代皇宫流行的一种玉器摆件,多由皇帝恩赐给宠爱的妃子或达官贵人,即使是在当时,也极为罕见,而现今存世的清代玉链瓶更不超百件,且多数都被博物馆收藏,一旦出现在拍卖场便会“举世瞩目”。因为一件“玉链瓶”的诞生有着繁琐而复杂的工艺,尤其是玉链工艺对玉料和雕刻技艺要求极为严格,原料须纯细无裂,色调统一,无脏无绺,玉环雕琢之时不容有失,一旦出现失误,损失巨大,是门“既难又险”的活。难就难在链条取材于器物本身,取其材而不离其体,确定取材部位以后,要凭借刚柔适度的工具予以切割,削去“多肉”,取出每根链条的用材,安排好每节圈环的位置,做到均匀、准确,不能有丝毫差误;险就险在每根链条的形成,要保证每一节圈环完整无缺,做到环环相扣,圈圈相链,若损一圈一环,则全功尽弃,由此可见在过去玉雕工具还不是很发达的年代,通过纯手工雕琢出来的一件链瓶器是极其珍贵的。朱浩方能在古玉收藏入门的第一件,大胆且有魄力的一举拿下,运气实在是好到爆。细观她收藏的这件藏品,整器设计精美,疏朗有致,瓶身两面风景迥异,群山峻岭、亭台楼阁、瀑布小溪、小桥流水,从上至下,从外至里刻画入微,浅浮雕的工艺,使整体画面立体生动富有层次,景在画里,意在画外,犹如身临其境,又将美景尽揽眼底。而两侧双龙活环出戟,二十一节链条彰显出皇家尊贵。整件藏品无论是其造型、玉链、纹饰犹如行云流水的一气呵成雕刻而成,工艺精湛,雕工繁缛,细节雕刻入微,集镂雕、高浮雕、圆雕、链雕于一身,层次立体清晰,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链条工艺的点缀,整个作品看上去更加开阔大气。朱浩方说能得此藏品得感谢她在收藏界里领路人的专业靠谱,另外眼缘也是其中一部分。对古玉收藏的灵敏度,使她一眼惊鸿,一见倾心,一举将白玉链瓶拿下。随后再慢慢品味,细细琢磨,日与继夜的相处,触摸、打量、琢磨,由浅入深的感受,尽从喜爱上升到钟爱。更有意思的是,当朱浩方谈到这件藏品时说每每欣赏,总能感觉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品到了画里潜藏的文化底蕴,而我们却体会到她内心所深藏的、一份浓浓的祖国情怀。
在朱浩方众多古玉藏品中,和田玉料的器物占了绝大部分,这是因为她更喜欢和田玉温润的岁月感,含蓄坚韧、生动而富有灵性的微茫,以及凝结着人们深藏的感情,寄托着人们美好期望的文化底蕴。玉,是古老的,深藏了亿万年之后,一部分破山而出,裸露于天地风雨冰雪之间,经受着风刀霜剑的洗礼;而一部分则滚落在山涧、河流之中享受着天地灵气的洗刷。随后玉,来到了人间,便分成了古玉和新玉。一是因为玉来到人间有先后,更因为人类爱把玉琢刻雕镂,而这琢刻雕镂也有年代的先后。于是呼在大自然中不分古今的玉,在人间被分出了今古。然而这古毕竟太久远了,也因此越是久远年代被琢刻的玉,越让人心向往之。与瓷器广为盛赞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器不同,玉的三代是夏商周,只一点,便见出了玉的朦胧美意、天空海阔。那一片片冰雪般排开的玉铖、玉斧,和铖斧之上用一堆堆岁月研磨出来的木木讷讷的孔,至今可以想象我们祖先的手泽和心痕。岁月无所谓长短,人生也无谓长短。为着一个寄托,向着一个目标,耗尽性命,过尽岁月,生命可以见出它的永久,岁月可以不见了今古。玉,让人无限敬仰我们的祖先。在采访间隙,朱浩方弯腰从展柜中挑出一个毫不起眼的古玉小件,介绍着其中深藏的妙处。而那其中还有些被掩埋的、难与君诉说之处,却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已藏得太久。
生成了亿万年的玉,遇到了中国人之后,才变成了通灵宝玉。而具有人类所有的美好品性的中国人,把玉看作了民族的精魂。它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被看做是等级身份的地位象征物,是维系社会统治秩序“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玉与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产生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国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一大批文人墨客的辉煌巨作皆生于此。从春秋时期开始,孔子就把道德美融入观赏玉石的最高审美境界。他将“君子”比德于玉,以玉喻人,“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把玉石之美与人性之美相溶相化,由物质美转化成为人的精神美。屈原也是一位奇石爱好者。据记载,他的帽子上嵌着“明月宝璐”,衣服上佩着“昆仑玉英”,所乘之车是玉石做的轮子,随身带的干粮是用玉石磨的精粉,甚至于,直到最后他纵身跃进汩罗江时也是抱石投江。此外,楚国还出现了一名叫卞和的奇石收藏家。他把荆山脚下采到的“落凤石”献给了楚王,这块石头最后被雕琢成了著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并引发出《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后来,这一珍宝被130多位帝王收藏1600余年,创造了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另一位值得一提的爱玉之人是曹雪芹,因为对玉的情思,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即石头记),里面的主人公贾宝玉不仅名字带玉,更是含玉出生。在绵延千百年的崇玉、尚玉、佩玉、藏玉、赏玉的风尚中,中国的玉文化已深深的烙印其中,人人都渴望得到一块美玉。当一个人能用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如此众多地收罗它们,可见她的眼光之独特,感触之敏锐,灵感之深邃,集合之超前。朱浩方说古玉就像一本书,里面蕴藏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而她是一个读者,通过古玉发展的脉络读到了中国玉文化中更多的耐人寻味。问起她最喜欢哪个朝代的玉器,她坦言是汉代。她认为汉代,包括汉代以前,才是真正属于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因为那个时候少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她想通过研究汉代文化,从而知道以前的老祖宗是怎么生活,是怎样一个文化环境造就了当时玉文化发展的高峰。而她更是跑遍的中国各地的古玩市场,通过实地接触去了解古玉。在古玉卖家、玩家千万次的交流中,朱浩方学到了收藏古玉的门道,也对此越来越投入,越来越喜爱。同时,高起点也给朱浩方藏玉之路,带来了不少便利,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她笑着打了个比方,就像你第一次喝红酒,喝到的是瓶高级货,那以后当你喝到劣质货时,便立即分晓出来,对于品鉴古玉,或许也是同理。收藏是门艺术它和品鉴二者要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对玉器的尊重,也是为了更深入了解玉器价值。玉召唤着朱浩方,而朱浩方用难以与君说的敏锐,去解读那隐藏在玉深处的神秘,她们相互吸引,更因为她是玉有缘人。
参访尾声,作为国家艺术杂志编委的朱浩方,也给刊物提出了希望,她期待通过杂志的传播能有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品的美,了解我们祖先的优秀与伟大,以及传承的意义。 
玉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美丽的礼物,聊起它们,朱浩方如沐春风,侃侃而谈,意犹未尽。这位有着古玉情结、追求完美地窈窕女子,她对于古玉的喜爱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生有幸,更享受的是与它们的朝夕相处!
 

作者:吴昉 伊诺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1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