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玉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已经存在了上亿年,即便雕刻者不在了,石头依旧会永远的流传下去。所以,优秀的玉石雕刻者会将中华文化精髓,甚至别国的文化精华蕴藏在玉雕中,让作品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也使“玉文化”升华为“文化玉”,更具意义。
这就要求当代玉石雕刻者作为中华玉文化传承者,必须对得起玉石,不能让后人觉得当代玉雕是在浪费资源,把当代玉雕当成“垃圾”,使得他们把作品上的图案磨平重新设计雕刻。而且玉石雕刻者的艺术生命是很短暂的,不同于国画等艺术门类,不少艺术家七十、八十岁的时候依然有着旺盛的创作表现力,作品十分炉火纯青。一般玉石雕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眼力都会逐步下降,五十、六十岁后就少有完美的作品出现。尤其,玉雕创作是不断深入了解玉雕的过程,国画没有画好,可以换张画纸重新再来。但玉雕不同,雕琢的过程是在做减法,去除的部分永远都不可能重新放回到玉石上,所以要求琢玉人雕琢时要谨慎。
作为玉石雕刻者,我认为雕刻玉石是一种千年文明赋予的使命,雕刻时要特别注重玉石天然的特性,利用多元的表现形式,使某些东西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创作玉雕的原则是该严谨的地方必须严谨,不能以创新为名任意变化,一定体现出作为专业玉石雕刻者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每年产量也相应做了调整,减少做大众货,尽量在雕刻的最佳时期多创作出色的作品,对材质上乘的玉石会追求精益求精,做到每个细节都很完美,并避免重复。
最重要的是,玉雕必须保留大自然赋予的本性,尤其是天然皮色。这些皮色色彩多样、形状各异、纹理特别,作为玉雕大师应该读懂每一块玉,它的皮色、料型适合做什么,根据皮色的形状、深浅因材施艺,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让皮有恰到好处的表示。简言之,雕刻者所赋予的玉石第二生命是在一个范畴之内的。恰到好处,则相得益彰,增加价值。
俏色:富有人文情趣
好的玉雕,玉质美和工艺美虽不可或缺,但创意美才是决定其是否真正具有价值的唯一标准。玉石材质好或劣往往是自然形成的,无法改变。工艺精湛,可以通过后天的勤于练习达到娴熟,唯独独特的艺术审美和创意是难以复制的。它来源于每个创作者的内心,是他们文化修养的表现,也是他们对玉石文化认识程度的体现。
俏色玉雕,就是展示玉雕创意美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不同于绘画、彩塑,也不同于雕漆、珐琅。一块材料天然的色彩、自然造型、纹理与瑕绺,即是雕刻者灵感的来源。巧色雕刻作品更是根据玉石本身的丰富色彩依色巧雕,将人物、动物、花鸟等造型达到形、神、情、趣兼具清新俊雅,充满人文气息。
我认为将多彩多变的皮色融入到玉石创作中,开拓题材的多样、提升画面的效果、加强审美的冲击和提升主题的意境,是一种画龙点晴的玉雕表现手法,更是符合时代需要的表现形式。今天,尤其在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步入慢车道的当下,用心、善待、巧妙利用玉皮增加白玉作品的功能、工艺和艺术价值,是与时俱进的方法。
以花鸟玉雕构图举例,初看画面有些类似牡丹花,近看则是一朵杜鹃花,因为天然皮色只是玉石表面薄薄一层,不能做深雕,便依照皮色块面大小设计成杜鹃花。还比如花鸟玉牌,因为皮色玉料太过稀缺,整个红皮料资源正在枯竭,所以创作时会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本皮色的大小,根据它的天然特色进行创作。
一个好的玉雕大师,其艺术风格应该是不断变化的,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艺术生命,保持创作热情。为了不浪费天然形成的皮色资源,我研读了大量的工笔画、国画等绘画技巧书籍,将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是表现方式记录下来,而后恰当地运用在皮色设计中。以此完完全全的读懂玉石,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展现它的美。花鸟皮色巧雕就是在写实的基础适当进行艺术创作,不夸张,不抽象,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同时又具有深远的寓意,让观者一目了然的知晓我想要传递的艺术语言。这样,他们就能与我的作品产生共鸣,真心喜欢上我的玉雕。
巧雕:工艺彰显奇绝
在评价玉雕艺术品的工艺价值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玉雕的设计创意,要根据玉石原料的性质、大小、颜色进行整体的设计,既要能够体现玉石原料的自然之美,又要借助玉石原料体现玉雕技师的表达意图,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造型要优美、自然、生动,整体构图要布局合理,章法要有疏有密,层次分明。对于颜色干净、质地纯净的玉石一定要敢于“留白”,因材施艺是玉雕艺术的最大特点,过于“夸耀”工艺的繁琐,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
所以,历数中国玉雕史上的经典制作,许多都蕴含了玉雕大师独特的用心,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特殊的工艺技术,都是如此,从“子冈牌”到“四大国宝”,每一个创新都成为后世玉雕艺人遵守的典范。当代的玉雕艺术作为全社会的艺术,也不再有表现形式的限制,可以自由汲取多门类的艺术元素的精华,拥有了更多题材和表现形式,涌现出许多可圈可点的作品。
俏色巧雕就是众多工艺中的佼佼者,最能体现中国玉雕工艺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俏色巧雕,就是依照一块原料中颜色的不同来设计作品,使原料的不同颜色被应用得恰到好处而且非常巧妙,使天然的色斑在雕件中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俏色玉雕最早可追朔到三千多年前商代晚期,出土于安阳殷墟一只白身黑壳的玉龟,汉代也偶尔有见,大量运用始于宋。宋代所用玉材以和田白玉、黄玉、青白玉占主流,还有地方玉、水晶、玛瑙等。能巧就玉材之色泽,而施以适宜之雕刻,这种工艺始称巧雕,玉被称为巧色玉。宋代玉器受当时的绘画艺术影响甚深,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清代玉器精雕细琢,造型逼真,出现了巧色和镂空、半浮雕等多种技法。因而富有立体感的各种玉件不胜枚举。到了乾隆年间,玉雕开始进入全盛时期,雕刻水平达到了巅峰,它的精美程度是远远超过了元、明两代。迄今存世知名度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巧雕,莫过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翠玉白菜”。
尤其玉雕是门综合艺术,为了增强美感,必然要动用多种多样的工艺手段,产生一种综合美。首先是视觉美。比如圆雕玉器,可以通过质量表现气势,通过面的起伏和线的变化表现细节,观者可环绕圆雕作品从任何角度欣赏。浮雕则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不平的立体形象,利用透视、错觉、实影造成较为虚拟的空间效果,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场景。
其次触觉美。人们常说的“手感好”,就是一种触觉美。当我们摩挲着一件工料俱佳的玉雕精品时,那晶莹圆融、温润柔美的感觉,会引起无限美好的遐想。所以创作时,我极为注重把玩性,避免棱角给把玩造成不便。最后是装饰美。也就是基于客观事物,通过概括、夸张、提炼等表现手法,注重观者对美的体验和享受。经过这些创作“工序”,玉雕才有可能成为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才会展现出玉文化的本质。
同时,在灵活运用雕刻手法时,要依照原料中颜色的不同来设计作品,让天然的色斑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使原料的不同颜色被发挥得恰到好处。以我荣获2011年中国玉(石)器百花奖金奖的作品《水佩莲裳凌波去(年年有鱼)》举例,就选用了上等黄沁籽料依形而雕,通体浑成、巧夺天工,一条鲶鱼遨游于莲华之畔,灵动欲飞、精细入微。玉质油润光洁,色泽艳丽饱满,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赋予了玉雕鲜活的生命力。
巧色:题材广泛新颖
无论玉雕市场行情处于调整期或是上升期,创新始终是当代玉雕发展永恒的主旋律,它将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恰当地融入玉雕创作,让其更为鲜活。尤其当代玉雕已经脱离了工艺品范畴,迈进了艺术品领域,就更要求玉雕创作必须一直坚持艺术创新,用当代的语言记录时代,成为最有效的历史见证者。
尤其现在玉雕的表现工艺不再以满工为好,而讲究整体布局,该繁复的地方繁复,该简洁的地方简洁,画面内容注重新意。题材也越发的丰富、饱满,巧色玉雕更是包含了人物俏色、动物俏色、花草俏色、器物俏色等,且每个题材都将俏色巧雕发挥到极致,让题材画面与玉石特性相得益彰。
比如花鸟题材,追求作品表现出宁静、祥和的状态,让每个看到玉雕的人都产生回归自然之感,感到作品离自己的生活很近,很富有生活气息。所以,我在创作花鸟题材时会把皮色巧雕和花鸟题材结合起来,利用玉石上天然的红皮、黄皮或是黑皮表现不同花鸟,使画面丰富多彩,增加作品艺术性。同时注重把不同花或是鸟的本身特征表现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我雕琢的到底是什么。比如表现牡丹花,我就查阅了许多资料,研究花瓣、花蕊甚至茎叶的特征,以及花朵与开花时不同的姿态,尽可能逼真写实的表现出牡丹花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做到一目了然。
其实创新玉雕表现形式,最关键的是琢玉者舍得花时间去思考,思考选用何种题材,思考采用哪种工艺表现出题材的主题精神,而不是以保留材料的重量为创作前提。那样做,就不是玉石创作者,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材料所带来的价值,而是充分利用每一块玉石的特色,进行艺术创造,让艺术价值成为评价玉雕优劣的标准。好比一些“怪料”,可以利用上面天然色彩或是斑纹巧妙地雕琢,将艺术创造与天然形成融为一体,焕发新的魅力。具体说,就是可以以当代社会环境为灵感,让花草或含苞待放,或娇艳欲滴的盛开,表现出这个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记录时代的最佳载体。
当前上海玉石雕刻者在题材选用上,就不再一味注重吉祥口彩,而是善于利用俏色巧雕来进行艺术创作,更勇于尝试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玉雕,将表现出作品的主题精神置于首要,传递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作为其中成员,我在创作中就以此为创作原则,不断地尝试新的表现方式。比如题材蝉,以往注重写实,将原型逼真的雕刻出来。还会挖掘蝉本身代表的含义,赋予它高尚的道德品质,周边同时搭配一些花草,让作品体现出清新高雅之感。还比如多只麻雀表现五子登科寓意的题材,改变了麻雀表现方式,让它具有丰收的寓意。
还是以我的俏色玉雕作品举例,获得2013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的《八骏》,画面上山石玲珑剔透,玉树繁花似锦,望去如云如烟,瑞蔼纷呈,似有祥云缭绕。此作品选用黑白相间的青花籽料创作,将白玉琢成背景,用墨玉巧雕八骏,形成了太极阴阳的和谐统一。八匹龙驹神采飞扬、吐气扬眉,大有凌云跨日之感,展现出一身的豪情装置、风发意气,显示了时代的进步精神,能够给收藏者带来信心、愉悦和动力。骏马历来被用作贵族达人的人格象征,黑马还有着出人头地之喻。因此,作品虽然以刚为用,却不失柔韧;以黑色调为主,却不显枯燥乏味;灵动之中孕育着静态美。通过色差和工艺的运用,实现了天然材质美与人文艺术美的结合。
巧雕人:文化底蕴厚重
当代玉雕艺术家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匠人,强大的社会责任和敏锐的观察力,使他们更接近中国历史上铮铮风骨的知识分子,时刻关注生活的变化,冷静理性地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并能运用独到的艺术表现力来调度材料、工艺,创作出有当代意识的当代玉雕。
巧雕看似简单,其实很难。雕刻者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历史、民俗、宗教、美学等方面的素养,不断升华自己的艺术境界,方能制出构思巧妙,工艺独特的巧雕作品。过程中,需要饱含激情和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让作品生发出撼动人心的力量。
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有着很大区别,前者具有独特的思想,后者具有的只是精湛的工艺,而玉石雕刻者能否成为玉雕艺术家,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艺术价值。一件巧色动物玉雕件作品乍看很漂亮,雕刻工艺精湛,但仔细看却呆板没有内涵,如果改变一下动物的表现姿态或许就可以展现出生机勃勃之气,使作品充满灵动性和生动性。
巧色玉雕价值就在于让它拥有了生命,富有了内涵,传递出了一种深远意境。这种意境会随着题材的变化而变化,可能很快乐,可能很宁静,但始终表现出了玉石的味道。以我来说,基本上每一件作品完成后,会抛开创作思想,站在陌生人的角度来审视,看看这件作品要表达什么,表达的内容是否符合材质特性等。还会把作品拿出来让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来评价,听听他们怎么理解这件作品,是否看到了想要表达的思想,表现的东西别人是否能够理解等。这样就会得到很多反馈意见,不断精进技艺。要是某件作品的外形做的比较粗犷,别人认为精细一点效果更好,就修整一下;画面有些木讷,线条的表现方向或手法上就略做调整,以求达到完美的效果。
我们现在一直强调,当代玉雕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假若我们琢玉者对这些优秀文化的内涵都懵懵懂懂的,不能完全领悟其中深厚的历史和艺术底蕴,那怎么可能做到传播文化。而且创作出的作品,也很可能并没有传递出文化精髓,反而会弄巧成拙的给他人传递出了错误的信息。以就中国画而言,我们首先必须知道谁是黄公望,谁是文征明,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背景是什么,懂得他们的艺术风格是怎么样的,知晓他们的绘画语言又是什么。这样,在创作文人山水画题材时,才能准确地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创作心境,与他们产生共鸣,也让观赏者与之产生共鸣。
如此,当代巧色玉雕才能让观赏者透过精巧地构图、精妙地的雕刻手法、精彩地画面读懂作品蕴藏着的深厚文化,才能与千年玉文化进行对话,产生共鸣,也将这种“色艺双全”的美传递给更多人,把千年玉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