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家动态 >> 内容

夏立仁:人物玉雕创作刍议

时间:2021-12-31 10:48:23 点击:

 

漫漫中华,悠悠历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几乎同中华文明史同寿。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这个在“互联网+”的社会土壤中孕育诞生的工艺美术更加绚丽多姿,熠熠生辉。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

以玉为载体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器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生产技艺,以及与其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我国玉石雕琢,数千年一直与时代同步,在不断传承创新中发展。从遒劲简约的斜刀技法到绵婉精妙的“游丝毛雕”,从画面生动的浮雕技术到错落有致的花下压花,从令人叫绝的镂空技艺到痕都斯坦错金嵌宝石的薄胎技法,从秦朝西域玉雕巨匠列裔到明代玉雕圣手陆子冈,从妇好墓出土的俏色雕《玉鳖》到剩料化腐朽为神奇的《桐荫仕女图》,从《金缕玉衣》到《会昌九老图》,中华玉雕工艺博大精深、精妙绝伦,堪为中国文化艺术王国的一枝奇葩。

可以说,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二、琢玉之魂,因型而胜,以艺载道

玉,石之美者,其先天之美可以说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而后天之美则来源于玉雕师的心灵手巧。美玉不琢,无以成器。玉器呈现出的美往往蕴藏着玉雕师之匠心独运和高超的雕刻手法,因材施艺是玉雕巧夺天工的最好体现。

当面对一块自然的美玉,首先是相玉问料。作品“问”得明白明了,创作时去“脏”留“俏”,便能使作品更加出彩,“生动”起来。其次是创意构思,这一步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体现气蕴之底。接着就是随形造势、因材施艺,创意的灵魂需要技法的实行,而因材施艺所有内容进行取舍,组合、有打算、有秩序地公道部署到作品恰当的地位,使之达到一个形神兼备、优雅美感、精致绝妙的艺术效果。

在玉雕作品中,人物雕件占了重要的位置,因其与人关系最为密切,所以题材涉及亦颇为广泛。若说哪个题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那非十二生肖莫属。由我创作的工艺珍品《十二生肖》是近年来作品中比较有趣味的一套作品。其构思是来源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作品清代玉雕十二生肖。十二件单体玉雕,各个神态动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我看来这是一套人物题材的玉雕,却有意思的将十二生肖的兽首,套取在人物的身上,换句话说是拟人化的动物玉雕也行。玉雕中人物题材的表现,既包括立体雕塑也包括浮雕,形式多样,手法也十分丰富,题材涵盖历史典故、宗教元素、世俗生活等方方面面。但究其本质,是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描摹、再现。他们的体态、相貌、神态、表情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十二生肖因何而来,其实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但这12种动物对我们国人的影响却不小,它们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符号,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先民成长。而这种成长,记载在了和田玉的文化中,凝聚了几千年的历史与特殊记忆。“君子和而不同,修身如玉”,正所谓丑牛值岁,寅虎接班……此生肖,彼属相。十二年一登台,十二岁一循环。我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创作的《十二生肖》套件,不但汲取了清代玉雕十二生肖作品的构思,因材施艺,又增加了些中国元素。特别是在造型上,我本人十分喜爱中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对里面由真人演绎的动物形象印象深刻,我把这些趣味且又有文化深意的造型,经过自己构思的美化,展现到这组十二兽首人型的玉雕作品上。表情、动作、神态,一步到位,细腻逼真,不见一丝马虎。玉质温润,色泽碧绿,选用优质的镯心料,将整套作品的收藏价值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值得一提的是,十二兽首的细微之处,鼻、眼、耳等重点之处,还有每个人物的身姿,手中的物件,都一对一,无不重复,又恰到好处,单一拿出细细体味,都可以杜撰出一个耐人回味的故事,就像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路西游遇到的神仙鬼怪,各个都有一段离奇的故事。当然还有人会问,为什么这套作品每个生肖,都有一把竹椅,如何解释?我给这十二生肖的人设是超凡脱俗注定不凡,其中必有卧虎藏龙。曾获奥斯卡金奖电影《卧虎藏龙》里有个经典的场景就是有着中国风韵的竹林,这或许就是我构思竹椅的源头,当然也借鉴了竹雕的中国元素,另外更少不了因玉料碧绿和镯心料形制,因材施艺、因型施艺的效果。

中国古代有以艺载道的说法,技艺只是一种媒介,一种手段,是达到“道”的工具,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超越“技”而走向“道”。也就是说,技艺只是玉雕创作的基础,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或者接近很高的水准。但是,如果想创作出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玉雕精品,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里的努力,既有玉雕专业上的,也要有文化思想上的。可以说,玉的文化主要还是在玉雕工艺上才会得以体现。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

 

三、艺术直觉,创作的灵魂

一块如同顽石一般的璞玉,通过玉雕师精心的雕琢,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来,从而引人无限的遐思,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玉雕艺术的魅力。然而一件优秀玉雕作品的创作成功,决不是一蹴而就。它除了需要遇到一块可塑性很强的原石之外,更重要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这必须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功力。

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刹时中霸占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察它、领导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其他事物都暂忘去,这种经验就是艺术直觉。”

在玉雕艺术创作过程中,如果玉料在你第一眼望去,就迅速输送至你的脑际,产生某种具象,你对它即产生一种似曾相识或久别重逢的亲切感,立即在你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创作欲望,那这种创作就一定能成功,并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异效果。而在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鲜明、奇异、生动的特点像闪电一样,给作者的神经和心灵以强烈的震动,使之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必然,重要的人物玉雕多多少少和宗教有关。宗教类人物之所以能有如此规模,是深受中国佛教文化与玉文化的双重影响,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佛教的繁荣与发展,让宗教类玉雕件占据了人物玉雕的很大分量。在我整套的作品中,还有这么一个作品《十八罗汉》也是我用尽心力,酝酿而成之作。佛教题材一直是玉雕人物中使用最多的题材,我将中国神话传说与玉雕艺术结合于一体,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与参考。其实,这些罗汉的形象,也并没有具体的定论,皆是艺术家根据经书和自己的想象而画出来,才有了大家所见到的各种气质表情不同的形象,我感觉这十八罗汉更准确的是在表露我们多样化的生活以及乐趣。玉雕其实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一方面,在玉雕创作中借鉴了中国画、陶瓷等艺术的精华成分,既追求形象逼真,又讲求形与神的统一,另一方面,又融汇了雕塑艺术的特征,以“以形写神”为整体思路。十八个罗汉,即十八种人生、十八种心态、十八种境界、十八种层次,任何人都可以对号入座。大家都知道,人生来皆苦,如果不寻找一些意义与乐趣来妆化灵魂,这一路的泥泞岂不让人举步维艰,再累再苦时看到或者想到这些罗汉,就可以苦中作乐了。

 

四、人物作品创新与思考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国人观念也在转变,尤其是新生代的“85后”、“90后”、“00后”,他们的世界观与对艺术与美的欣赏力,大有所不同,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期间深受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传统人物玉雕造型对他们不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个性和新颖是他们的最大追求。当大家都在谈卡地亚、施华洛世奇的时候,西方的珠宝文化可以个性化、商业化,我想中国的玉文化在人物玉雕创作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市场和空间。玉雕发展到今天,大家都在谈论其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同时如何赋予应有的格局与地位,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经济学家说过,凡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大历史时期,都是文艺创作的黄金时期。回首以往历史,无论东西方,经典作品大多出现在社会急速变革的时期。作为玉雕人,我们也应该深知这一点。我想类似这样更多融入中国元素和经典文化,时代特征的创作才是当下需要的作品。这些既然是文学作品的好题材,为何不是玉雕的好题材呢?学古不泥古,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创新与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玉雕代代无穷已,这是对治玉者精湛工艺的高度褒奖。中国玉雕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既有“老树春深更著花”的一面,也有传统包袱太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一面。所幸,玉雕界也有一批勇敢的冲浪者,他们从传统中走来,向着创新的路奔去,在沉寂中寻求突破,于变革中主动作为。我相信祖辈们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它的神奇与博厚!

 


作者:夏立仁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5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