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秦耕:中国国家艺术大师彭志勇和他的扳指情结

时间:2012-5-30 点击:

   赏心悦目,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这就是在看到中国国家艺术大师彭志勇玉雕作品《群雄献福》时的第一感觉。
彭志勇大师与扳指有着不解之缘,并以制玉扳指见长。他的“螭龙扳指”,螭龙绕指,英武尊贵,玉如青天,空明无暇,俏色红皮,似烟霞璀璨。圭璧德彰,二龙戏珠,动感与神采无与伦比。彭志勇大大小小的扳指佳品可谓层出不穷,款款不一,最大特点是件件扳指连着扳指芯,展现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连理风彩;可以说枚枚深受藏玉人的喜爱。件件深受市场追捧。此次国家艺术第29期封面刊登的这款获天工奖的扳指作品却与平日所见不同,他最大的不同点是:“群雄献福”不是一枚而是一套,一个系列的扳指作品。从古至今整套的扳指作品并不多见,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曾出现过一套七枚乾隆时期御用的玉扳指,虽然极其珍贵罕见且价值不菲,但其中材质不一,有白玉,碧玉、汉玉、青玉。七件珍品中白玉扳指只寥寥两件,一件为阴刻勾云纹饰,另一件则为刻御制诗画意扳指。而今玉雕大师彭志勇所雕扳指作品“群雄献福”却是五枚带皮白玉籽料扳指,像这样整套的、质地温润,雕工精细的巧色白玉籽料扳指作品更是不多见,就材质、工艺、纹饰、品味而言都属上品,尤其是雕工细腻,构思严谨,着实令人爱不释手。
   扳指虽小,但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所了解的扳指,最初是元末明初武士戴在大拇指上,方便射箭时勾弦的玉筒状物,后来作为首饰佩戴在大拇指上。清代谢堃在《金玉琐碎》中道:“扳指,即诗所云童子佩韦枼之韦枼也,注韦枼决也,以象骨为之,著右手大指,所以钩弦也。好事者琢玉为之,美其饰也。或曰所制非古,盖未审韦枼之义,且见近所制甚多故耳。”大清乾隆皇帝更是对玉扳指喜爱至极,为诸多玉扳指写过不下五十首诗作,他常用“璆琳”、“精璆”、“琼琚”、“殊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又用“德美信堪师”、“终不可谖惟令德,佩之无斁岂虚谈。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理涵。”来描述玉扳指中所蕴含的深远道理,小小的扳指承载着历史与哲理,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难怪“贝勒爷出门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一脍炙人口的口头禅至今还在北京城流传!
    对于这些珍稀温润的美玉,并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珍宝欣赏,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从玉的美升华至对“君子比德于玉”这种人生美德的映照。这种由物及人的映照方式,无疑大大丰富了玉扳指所显露出蕴含的人文因素。而这种人文因素随着历史的绵延,流传开来,延续至今。如果说古人戴玉扳指不光是实用,也是种身份、等级、权利的象征,而今人们喜爱玉扳指更是因为它已经在漫长历史的洪流中,从实用走上了高雅的殿堂,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时尚的精品。在彭志勇看来制玉即要弘扬传统的玉雕文化,同时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如何传承,如何突破,何如创新,如何去粗存精,去劣存美。从量料取材到依材施艺,从妙思巧想到独具匠心,彭志勇费尽思量。“群雄献福”就是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席美不胜收的扳指大餐。玉扳指虽然体量很小,但制作并不简单,要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将物与景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清新自然、难人寻味的画面。这对设计者而言固然不容易,对雕刻者则更为困难,没有高超的技艺是很难做到的。海派玉雕历来讲究精工细作,在百余年的文化陶冶中不断地更新,既有历史的传承,也缘于现代玉雕的技艺。彭志勇将传统题材与创新手法相融,冠以现代的审美观点和趋向,并配合皮色的巧用,过去古人认为白玉本应无暇,把皮色认为是脏色,应去之而后快,以为这样才能体现出洁白无暇。而现代艺术认为,皮色不但不是脏色,恰恰是上天赋于玉雕艺术家的天然色盘。利用好俏色,不但犹如神来之笔,更为玉雕作品的增添无限的意境之美。彭志勇的作品时而突出玉皮的部分,俏色巧用犹如画龙点睛,他将玉石的材质优美与雕刻技法的工艺完美结合在一起,赋予了扳指新的生命与活力。雕琢出典雅且又趣味十足的佳作。重生后的玉扳指古朴中更增添了新时代动态的美感。螭,龙属。《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于是蛟龙赤螭。”颜师古注:“文颖曰:‘龙子为螭。’张揖曰:‘赤螭,雌龙也。’如淳曰:‘蠄,山神也。’”龙上天,虎落地。龙和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彰显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和蝙蝠一样也都有吉祥,美好的喻意。这些都是极具中国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元素。彭志勇用以精巧的纹饰,水波纹、云纹、如意纹与之相携,可说是携千年古意,创一代心意,着实让观者为之心动。五枚玉扳指各有特色,却又息息相关,组合在一起环环相映,完美至极。艺随时代,每个时代的艺术必然烙上时代的印记,从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上都在继承和发展中进步。更何况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各种文化艺术都在交流的交叉点上产生了新的空间之火花。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都随着科技进步产生了新的艺术样式。巧匠呈新样,在我看来彭志勇这五枚扳指不光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扳指,更隐藏着另一种境界。就如同那奥运紧紧相连的五环,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和团结,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临近2012年伦敦奥运之际,彭志勇创此佳作是否更有此深意呢?“群雄献福”实为玉雕大师彭志勇倾心之作,其构思严谨独特,雕琢精细,水平相当之高,确实值得细细把玩品味,亦无怪乎彭志勇的扳指作品每件都如此受大众喜爱了。
   玉石象征着深厚的大地,苍茫的天空,广阔的宇宙。大自然化育了玉石,作为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使无数能工巧匠为它精琢细磨,文士武德为它摩纹彰质。它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玉雕界”,崛起了新一代独具特色的玉石雕刻艺术家,他们用崭新的视野、相当的文化水平和极强的创新意识,将玉雕的创意以及传统工艺的改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玉雕大师彭志勇便是其中之一。他不倚传统的技艺来对璞玉进行刻画,而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石料加以雕琢。在创作的内容上他一直不断地拓展着,由工艺来表达内容,由艺术来书写心声,将传统吉祥题材与寓意创新形象相结合,以精为先;古朴与典雅相得益彰,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具备现代艺术的工艺手法和风格特色。彭志勇的作品题材多样化,花鸟、山水、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神话传说无不涉猎。无论神态还是动态,皆独具匠心,栩栩如生,且又精美无比。动物、山水题材的作品彭志勇极为拿手。任何一块好玉,需要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从玉石原料、构思题材、构图章法、造型到雕刻工艺,每个步骤彭志勇都毫不马虎,几经思考,精雕细琢。正因为有如此敬业的精神,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积淀后,彭志勇用他的作品来诠释着“锲而不舍,璞玉成器”的精神,同时也为他的玉雕事业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从而形成了他那“合理选材,意在刀先,典雅相济,虚实成趣”的独特风格。
   在玉雕大师彭志勇工作室里有很多以佛像为题材的作品,既有牌子,也有摆件和手把件,款款均雕工精细严谨,把佛像人物的特征与形体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其中有这么一款以菩萨文殊、普贤两位菩萨为主题的新疆和田籽玉对牌令人印象极为深刻。我们都知道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他们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行、智、悲。 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普贤,谓“普”是遍一切处之义,“贤”是最妙善之义。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名为普贤。普贤与文殊为释尊的二胁士,普贤侍右,主侍定德门,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是行解并进,定慧双修。然此二圣,各相融摄,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普贤与文殊,象征学佛要有信有解。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因此,这二位大菩萨,在释尊的常随菩萨众中是不能分离的一对。玉质细腻温润的文殊普贤菩萨对牌在经过妙心巧雕后,显得格外清新雅致,法相天成。相传玉能发出一种特殊的光泽,绵柔而细腻,在黑暗的地方可照亮方园数尺之地,这种光泽是妖魔鬼怪最怕见到的,因此历代皇帝常持笏以示威严并保健康,平民百姓也喜欢佩戴玉器以求平安。几千年来人们敬玉、爱玉、赏玉、戴玉、玩玉、藏玉,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玉,在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坚贞、圣洁。它不仅是一种美丽的石头,还带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是最适合表现佛教的载体。此对牌上所雕文殊菩萨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顶,驾乘瑞狮,手捧般若经,年轻威猛,化身无上智慧;普贤菩萨端庄威严,坐乘六牙白象,行愿四方,手执莲花,清静无染。玉雕大师彭志勇运用浅浮雕将两位至高无上的菩萨刻画的惟妙惟肖;在高雅神圣、尊贵圣洁中透出些带有东方神韵的美感,给人一种心境宁静、沉醉其间的艺术享受,实属难得。佛教题材的作品见过不少,但如此古朴典雅,工艺细致,线条流畅,又蕴含着一定文化深意在的作品却不多见可谓不可多得佳作,绝对值得玉友们欣赏、把玩和珍藏。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 而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前,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之美,正因为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精华,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它代表着一种生活追求,也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载体。而今由于现代美术的时代特征深入到了当代琢玉者的审美之中,加之工具的进步,使玉雕的创作在手法和雕刻时间上都发生了质的飞跃,想要表现的艺术风格与内涵也更加能得心应手起来。因此,有人评论说,今日的玉雕作品极大地超越了明清时代的作品。对于玉雕艺术,彭志勇始终有着明确的信念,而这份信念正源于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玉艺传承,恒兴久远,彭志勇大师以宁静而平和的心态继续谱写着玉雕人生,我们期待他的艺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创造出更精、更巧、更多的玉坛佳作,以满足广大收藏家、爱好者的日益需求!

 

作者:秦 耕 吴 昉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