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汉灰陶奁赏析

时间:2013-7-1 14:42:54 点击:

  陶器,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其主要制作工艺的发展轨迹为泥条貼筑法,泥条盘筑法,轮制成型法。而制陶的原材料大都为就地取材的粘土(属于含水铝硅酸盐矿物),为了改善粘土原料的工艺性能,先民还有意识的在粘土中加入砂子,稻壳,贝壳屑等使之耐高温。一般来说,新石器早中期的陶器多为红陶,晚期迄于商周,多为灰陶。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烧结度高的硬陶与原始瓷,而原始瓷的着釉又导致了汉代以氧化铅作熔剂的低温铅釉陶的出现。
   陶器,就其外观区分为红陶系,灰陶系,黑陶系,白陶系,硬陶系。就其用途可分为汲器,炊器,饮器,食器,盛贮器及其他杂器。随着人类的发展与审美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了陶器器表的装饰。一类是器表的加工,有包括表面磨光和涂涮陶衣。另一类是花纹装饰。包括拍印花纹及滚印花纹,附加花纹,剔刻纹,镂雕纹,烧成后彩绘花纹等。
   陶器的使用从来不曾像青铜器和铁器那样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它的出现方便和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生活。它虽不是文字,但它是过去时代遗留下的实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逝去时代人类生活的化石。它反馈给后人许多古史信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
   陶器发展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出现了日用陶器及墓内随葬陶明器之分。我们今天要谈的汉灰陶奁应该就是墓内随葬陶明器。陶奁者,大约是指我国古代较为常见和流行的一种专门放置女性梳妆用品的器具。《说文解字》记载:“奁,镜匣也,”奁最早出现与西周,经历代发展,奁的款式变得多种多样,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早期多为青铜铸造,至战汉时期方始流行陶制奁作为明器陪葬。古陶奁多呈圆筒形,直壁,并带有博山式盖子,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衔耳环,盛行于秦汉。不仅可以用来盛放梳妆用品,还有兼作贮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
   本文配图为汉灰陶奁,此奁为直口,带盖,直壁平底,三只抱熊足,三个铺首銜活环。此器物直径40余公分,高约43公分,器形硕大厚重,器物纹饰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制作精细,显然是仿青铜礼器的图案纹饰制作。
   此奁盖中央饰以兽钮,内圈有猛虎,猎人骑马弯弓扭身射猎,前有野兽,后跟猎狗相伴狩猎。一棵大树伫立其后,寓意山林,树上一只飞鸟站立树枝之上,活灵活现,好一幅骑射狩猎图。外圈饰以青龙,白虎加上骑射等纹饰,辅以四个衔吊孔的铺首。整个奁盖雄浑大气,饰有青龙,白虎相映成趣。又有骑射人物,猛兽,飞鸟等活灵活现,好像其间生物随时突破桎梏而出一般。
   奁腹依次点缀青龙,白虎,猛兽,猎狗,猎人骑马扭身射猎,其中马匹四蹄腾空,好像随时跃出一般。奁腹所饰是说个浮雕生物,每一个都抽象简洁,纵扑跳跃,各具神态,更加衬显此陶奁之博大。纹饰中藤蔓树木代替普通奁纹中常出现的山川,构思巧妙,画面中造型刻画细腻,力度感甚强,浮雕效果逼真,远观近看皆耐人寻味。画中纹饰自由奔放凸显西汉中早期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及文化风貌,同时奁腹上饰有三个饕餮纹铺首衔以活环,此环为烧制出来的红色陶环,配合整个奁身更加彰显出此奁的大气。铺首衔活环的工艺风格也应是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早期的典型工艺。
   此外,奁足为三只向外站立的熊形矮足,三只小熊肩扛陶奁,憨态可掬。
   同时,在战汉时期盛行厚葬制度,故去之人在人世间所用之物和所喜之器物多随故去之人赔葬于墓葬中。在当时能用此精美绝伦的陶奁作为陪葬物品人物绝非一般民众,当属当时地位显赫的贵族士大夫阶层才能享有此等器物。
   此奁品相完美无缺,雄浑大气,自由奔放。周身浮雕纹饰清晰,是一件精美的西汉中早期陶器中的珍品。虽时隔2000余年,仍旧光彩依旧,闪烁出汉代历史特有的沉重与光华。

作者:耘 岭 张亚飞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33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