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器,在明清时期又称为“料器”。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玻璃器是在西周时期,虽然中国的玻璃制造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在清代以前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
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中国自己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一直生产到清朝末年。当时,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的能工巧匠们,与来自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一起,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藉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清代宫廷玻璃器,按艺术加工技法的不同可分为9个品种,分别为单色玻璃、套色玻璃、金星玻璃、搅玻璃、戗金玻璃、玻璃胎画珐琅、刻花玻璃、磨花玻璃和点彩玻璃。
透明玻璃戗金盖碗
透明玻璃戗金盖碗,通高7.3cm,口径10.7cm。清宫旧藏。
碗圆形,平底,有盖。通体由无色透明玻璃制成,盖及碗外壁纹饰相同,均阴刻戗金如意云头纹和蕉叶纹。
玻璃戗金为清乾隆朝出现的玻璃工艺新品种。与此盖碗配套的还有盘和小碗,且数量较多,应为皇家御用生活品。此盖碗质地润洁,光泽度较好,加以金彩奕奕的纹饰,愈显明净而华丽。
黄地套红色玻璃寿字盖斛
黄地套红色玻璃寿字盖斛,高17cm,口径15cm。清宫旧藏。
盖斛以黄色玻璃为胎,外套红色玻璃为图案。全器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一个带盖的扁圆形盒,以缠枝莲纹和团寿字为饰;中部为圆形立柱,环饰缠枝莲纹;底部为覆碗式足,上饰缠枝花纹和勾连云纹各一周。
此斛的造型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演变而来,器形周正,纹饰则为清代风格。此盖斛为清宫造办处玻璃厂所造。
缠丝玻璃瓶
缠丝玻璃瓶,高30.4cm,口径10.5cm,底径8.5cm。
瓶圆形,长身,喇叭口,细颈,丰肩,平底。通体以无色透明玻璃和白色不透明玻璃相间,作均匀的条带状,呈螺旋上升之势。
此瓶为吹制,壁薄体轻,材精形美。瓶身以白色与无色透明玻璃作装饰,清爽素雅。其纹理旋转流动,极富韵律美。这种装饰新奇独特,极为罕见。
黄地套绿色玻璃瓜形盒
黄地套绿色玻璃瓜形盒,高4.7cm,口径7.7×8.3cm。清宫旧藏。
此盒为扁圆形,以黄色玻璃作胎,黄色之中有红色与黄色相搅而成的丝状,外套透明绿色玻璃为花纹。盒外表覆盖有绿色玻璃瓜叶纹,藤蔓突出,叶脉清晰,花瓣舒展,一只小虫栖息于叶上。
此盒的形状如一绿叶下覆盖的甜瓜,匠艺独到。玻璃质地晶莹透亮,光泽度好,有宝石的效果。
玻璃胎画珐琅彩花卉纹瓶
玻璃胎画珐琅彩花卉纹瓶,高9.8cm,口径2.4cm。
此瓶撇口,细颈,圆腹,矮圈足。乳白色玻璃胎,通体画珐琅彩纹饰:颈部黄地上绘3个黑色团寿字,肩部绘如意形装饰带,腹部由纵向黄色条带均匀地分为三部分,分别饰萱草、芙蓉、罂粟花卉纹。底中心处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玲珑小巧,线条柔和,玻璃胎体温润如玉,纹饰色彩清丽,具有典型的宫廷艺术风格。
白地套蓝玻璃缠枝花卉纹朝冠耳炉
白地套蓝玻璃缠枝花卉纹朝冠耳炉,通高18.2cm,口径15cm。清宫旧藏。
炉身圆形,盘口,短颈,鼓腹,朝冠耳,兽蹄形足,内附铜胆。炉体为有模吹制,足与耳为模铸,有铆榫再经粘接而成。炉体以白色玻璃制成,套半透明蓝色玻璃碾琢出花纹。口沿琢饰回纹,颈饰蔓草纹,腹部环饰缠枝花卉纹一周,其中盛开的三朵大花分别与三足的位置相对应,足阴刻卷云纹。口沿一侧阴刻楷书“乾隆年制”横行四字款。
清代宫中重视礼佛之事,且很频繁,大小佛堂遍布紫禁城,故需用大量供器。这些供器无论是何种材质,均工艺考究,制作精良。此炉为五供之一,其造型规范,雕刻精细,花纹流畅,白地蓝花分外素雅清新。
黄玻璃桔瓣式渣斗
黄玻璃桔瓣式渣斗,高9.9cm,口径9.7cm。
此器喇叭状口,大而外侈,向下内收成束颈,腹部桔瓣状隆起,腹与足连接处内束。通体桔黄色,以凹凸手法塑成十六瓣桔瓣状。底部中心双线方框内阴刻楷书“雍正年制”双直行款。
此渣斗属小件陈设玩赏品。雍正时期玻璃厂由养心殿造办处迁移至圆明园六所,其作品基本上沿袭康熙年代的技术。这件渣斗的颜色艳丽,俗谓鸡油黄,色度均匀、纯正、洁净,呈色难度很大,是清早期玻璃器中的佳作。
搅玻璃瓶
搅玻璃瓶,高20.8cm,口径11cm。
瓶喇叭状圆口,口沿外撇,颈直且较长,约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弱。腹部类鹅卵形,最大径偏上,近底处束紧,高圈足。足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分布周边的上、下、右、左处。瓶的口沿和足部为碧绿色,颈、腹部饰白、蓝、红三色相间的条带纹,斜向缠绕全器,其颜色的相间规律为白、红、白、蓝。
搅料工艺是乾隆时期创造的一种新的玻璃装饰工艺,其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类似于拧丝。在玻璃器上最早出现款识的时间是清康熙年间,直到清末,大量的清宫造办处玻璃厂作品常有年款,但是款识分布方式多为双直行、单直行,并加圈栏。这件作品的刻款方式却比较特殊,呈单字分别处于四个方向。
此瓶颜色纯正,质地洁净,造型雅致,纹饰流畅活泼,如行云流水,为本来静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机,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玻璃珍品。
白料蚕丝纹高足杯
白料蚕丝纹高足杯,清,高8.5cm,口径7cm,足径4.6cm。清宫旧藏。
杯玻璃质地,撇口,高足。此杯在白色玻璃胎中加黑色料,经过加工时的旋转扭动而形成细如蚕丝的纹理,丝缕缠绕的器身富于韵律感,色调风格温润高雅,且显出几分西洋风情。此为清代玻璃酒器中的精美之作。
金星玻璃冰裂纹笔筒
金星玻璃冰裂纹笔筒,高13.5cm,口径13cm。清宫旧藏。
笔筒铜胎,圆筒形,底微凹,口及足镀金。筒身錾刻不规则的冰裂纹,再嵌入金星玻璃片。无款。
此笔筒系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制造。因金星玻璃只在乾隆一朝制作过,以后则无,虽无刻款,仍可定为乾隆朝制品。笔筒华丽典雅,金属与玻璃两种工艺相结合,在现存乾隆朝玻璃器中仅见此一例。
粉红色玻璃戗金缠枝花纹三式
粉红色玻璃戗金缠枝花纹三式,炉高7.6cm,口径8.6cm;瓶高12.7cm,口径2.3cm;盒高3.7cm,口径6.6cm。清宫旧藏。
三式由炉、瓶、盒组成。炉为双耳,三足,炉内置铜镀金胆以备燃香之用。瓶为马蹄式。盒为圆形。三式均以粉红色玻璃制成,上饰戗金缠枝花纹。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三式”即炉、瓶、盒的组合,是置于室内燃放香料的成套用具。其组合方式始见于清朝,似与满族的生活方式有关。造办处曾以珐琅、铜镀金、玉、瓷等材质制作了大量的三式,有的器物上还镌刻着所陈设的宫殿名称和千字文顺序。玻璃质地的三式则不多见。此三式系清宫造办处玻璃厂造,小巧精致,玻璃色泽醒目亮丽,为乾隆朝戗金玻璃之佳品。
白套蓝玻璃缠枝莲纹碗
白套蓝玻璃缠枝莲纹碗,高5.3cm,口径12cm。
此碗大口微敛,圈足。涅白色玻璃胎,外壁套饰蓝玻璃花纹。口沿饰弦纹一周,腹部饰开光缠枝莲纹,腹下近足处饰云头纹,足为蓝色。底刻双直行阴文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碗胎色纯洁如羊脂白玉,套料纹饰精细,布局疏朗,风格清新雅致。乾隆时期玻璃作品多数以装饰华丽、图案繁缛、做工精细为特色,但在这一主流风格之外,仍有如此碗般以素雅娴静见长的作品。
白套红玻璃莲瓣纹钵
白套红玻璃莲瓣纹钵,高12.5cm,口径10cm,底径6.2cm。
钵圆形,收口,敛腹,平底。通体以白色玻璃为胎体,分段套饰不同色彩的玻璃。肩及腹下部对应套紫红色玻璃,分别刻饰兽面纹和双层莲瓣纹。口沿及外底套宝蓝色玻璃,分别饰弦纹一周和荷叶形的包底。底部阴刻荷花叶脉,在其纹理之间镌刻楷书“乾隆年制”古币式款。
此钵造型规范周正,玻璃质地纯净温润,富有光泽。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小瓶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小瓶,高8.5cm,口径1.2cm。清宫旧藏。
此瓶小圆口,直颈,筒形身,圈足。通体以乳白色玻璃为地,上以珐琅彩描饰花纹。口边绘蕉叶纹,腹部环饰花鸟图。瓶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与铜胎、瓷胎画珐琅先后出现的新工艺,而唯玻璃胎画珐琅制作难度大,传世品少。此件小瓶造型秀美,胎色洁白,温润如玉,表面有一层光亮的凝脂,所绘花鸟图传神而柔美,赏心悦目。此玻璃胎画珐琅瓶是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和珐琅厂联合制做的精品。
豇豆红套蓝料玻璃花蝶纹瓶
豇豆红套蓝料玻璃花蝶纹瓶,高24.7cm,口径7.7-7.2cm。
此瓶以豇豆红色玻璃为胎,套饰蓝色花纹。器体为扁八棱状,颈部饰俯蕉叶纹,腹部饰牡丹、荷花、山茶、梅花等,间有蝴蝶、蜜蜂等昆虫在花丛中飞舞,近足处饰花蕾纹一周。底刻阴文楷书“乾隆年制”四字双直线款。
该器清新淡雅,虽然纹饰较丰富,但却仅以天蓝一色来表现,兼之豇豆红色的地子也是以柔静见长。此瓶无论颜色,还是疏朗大方的布局,都与乾隆时期盛行的图案繁缛、颜色丰富的风格有所区别,代表了崭新的艺术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