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藏墨品墨为传统风雅之道

时间:2013-11-27 10:19:51 点击: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开始把天然墨用于美术装饰了。文字发明后,人们又用墨写字,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商代甲骨中除大量镌刻的文字外,还发现有朱书和墨书的痕迹,后经科学鉴定甲骨上的红色笔迹为朱砂,黑色笔迹则为碳素单质。可见,殷商时代我们的祖先已掌握了天然墨的性能,并用于书写文字。
   西周初,我国出现了最早的竹、木简书,其字迹均用笔墨书写而成。战国时,已开始用墨在帛上书写绘画的先例。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墨的初始时期。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里出土了一锭秦代人造墨。此墨纯黑,直径2.1厘米、长1.2 厘米,呈丸形。这一人工墨的发现,确凿地证明了中国人造墨的历史可上溯到秦时或秦以前。
   东汉时,墨的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不但体积较大的墨出现,还出现了模制墨。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郊刘家渠出土了东汉松塔形墨。此墨高6.3厘米、长3.1厘米,为松烟墨,系用墨模压制成锭,外皮有皱纹,墨质坚实。墨模制墨,在我国制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墨的制造走向成熟。制墨工艺日趋多元,据史料记载,当时制墨已经相当考究,在烧松取烟质的基础上,经过漂、筛,除去杂质后,再配以上等皮胶、麝香、冰片等贵重药物加工制作而成,使墨馨香扑鼻。晁贯之《墨经》记载:三国魏韦诞(仲将)制墨是用珍珠一两、麝香半两捣细后,合烟料下铁臼中捣三万杵。
   南北朝时,制墨业由南方向北方发展,南有庐山松墨,北有“易墨”初露。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已较详细地记载着墨的制作方法,其中“合墨法”中说:“好醇烟捣讫,以细绢筛于缸内,筛去草莽细沙尘埃。”可见南北朝时,在造墨技艺上,已总结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唐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制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墨工人数激增。唐时沿用汉时的做法,专门设置墨官。这时的墨官必须真正具有较高的制墨技艺,才能担当此重任。
   唐末五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北方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谋求生计。易州制墨家奚超携子奚廷珪等,举家南避徽州。奚氏的南迁,带动了南方制墨的发展。制墨重心南移,徽墨初露端倪。奚氏南迁后重操旧业,积极改进捣烟、和胶配料、定型等技术,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的佳墨,很快受到朝野上下的广泛欢迎。南唐后主李煜对奚氏父子所造之墨推崇备至,竟赐国姓,从此,奚姓改为李姓,奚超改为李超,奚廷珪改为李廷珪。李墨才精质高,首先在选料上精益求精。李廷珪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还别出心裁地加入麝香、樟脑、藤黄、犀角、巴豆等,捣十万杵。如此制出之墨,能够防腐、防蛀、芳香沁人。宋代书法家蔡襄说“:廷珪墨为天下第一品”。(墨史)
   宋代统治者重视文治,全国各地书院林立,科举考试制度得到完善,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力地促进了制墨业的发展,宋代制墨业繁荣发达,是继汉代后的又一个高峰。千百年来制墨业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古松烧烟致使松林被砍伐殆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中说:“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面对松林大量砍伐,墨源严重枯竭,沈括提出石油烧烟的科学见解。他说:“石油至多,生于地下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在松木资源大量减少,用墨需求又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于是一种新的制墨原料油烟应运而生。
   明代制墨业是在元代不景气的形式下重新复苏发展起来的。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墨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徽墨生产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景象。此时,墨工众多,名家辈出。方正、邵格之、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汪中山、吴拭等名家各领风骚,形成争奇斗艳之势,将墨品推向极致;嘉靖时期,集锦墨出现,装饰性极强;如方于鲁的《方氏墨谱》、万寿祺的《墨表》等,对后世制墨家产生巨大影响,而程君房的《程氏墨苑》,亦是一部精美的版画艺术佳作。
   清代制墨业在明代制墨业的基础上更加多元和完善。代表人物为曹素功、汪近圣、王节庵、胡开文等。此时,文人订制收藏墨成为雅事和时尚,这些文人订制收藏墨或为争宠于朝,或为附庸风雅,或为铭文励志,或为留烟自赏,为文化逸事留下了宝贵的物证。到了1915年,胡开文后裔所制“地球墨”,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金奖,为中国墨争得了荣誉。
   墨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用品,是中国印刷术发明的物质基础之一,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墨作为书画的载体,改善了文字的储存和传播条件,推动了中国书法、绘画的艺术样式和风格的行程。
   墨在中国文人学士的文字生涯和精神生涯中确实很有一些特殊。文人与墨,除了一生在文房画室长相舆之外,从墨的材质品读“坚如玉、纹如犀”的器物美感,从墨的纹饰索解中国传统书法、绘画雕刻、文藻的氤氲气象,从墨的铭款辨识前人史迹的雪泥鸿爪,从墨的完整存世和研磨消蚀思考生命的价值体现,可能都催动文人不由得对墨产生特殊的感悟、情怀和寄托。或许是这个原因,藏墨历来为中国文人的风雅之道,及至宋代,文人品墨和藏墨,已然蔚为风尚。
   当前,收藏拍卖市场上大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墨品,其中珍玩观赏墨、集锦墨(套墨)、文人订制(用)墨、御墨成交落槌率最高。也就是说,此类墨品最受藏家和市场的认可。

作者:王毅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34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