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是中国特有的矿产资源,藏于山腹深处,是宜兴当地的一种矿物质土,经窑内高温烧制后,呈现出褐色、紫色等多种色彩,其颜色也会随着原料内铁含量的不同而使器物表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中国人的“紫砂”情结由来已久。紫砂起于宋元,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作为一门优秀的手工艺,它包罗万象,流芳溢彩,是当之无愧的中华艺术瑰宝。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一代代制壶艺人的不断继承和创造,紫砂艺术的最主要载体——宜兴紫砂壶,已经呈现出了别具规模的文化现象,她材质的独特,式样繁多而造型各异,文化含量丰富、思想意境高雅,其工艺流程本身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然而,紫砂壶始终萦绕着中华文化的特色,那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凝聚来自远古亦来自现代的东方文明的碰撞,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每一把朴素淡雅的紫砂壶上,找寻到来自心灵的归属和精神深处的领悟。
紫砂烧成的器物以茶壶为主,它的制作依然采用传统成型方法,即“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其工艺难度比较大,制作过程完全采用手工。制作者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十几年,几十年的都有,才有可能制作出精湛的作品。紫砂由于器表不施釉,所以作品透气性极好,因而有用紫砂壶沏茶,“隔夜茶不馊”的美誉,其光洁的外表,加之质朴沉静的器型,深得历代文人墨客以及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紫砂壶最大的价值是它的文化艺术价值,这是它精神内核的东西。因为有这些文人的参与和眷顾而变的灵动起来。他们把紫砂壶看作表现才情技艺的一种媒介,在其上题诗作画,撰写壶铭,丰富了紫砂壶的表现内容。使紫砂壶的这种装饰艺术,集诗、书、画、印、文学艺术于一体,还把紫砂艺术向更高的文化层次推进了一步,丰富了它的内涵。历史上的文人惠孟臣、陈鸿寿、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艺术大家都曾参与壶型的设计或篆刻壶铭,是中国文人与紫砂结合最为精妙的一种表现,它既升华了紫砂的装饰层次,又深蕴了它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紫砂的文化本质。
在中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著名紫砂艺人无不在紫砂壶具造型的构思方面出人意外,如北宋时期“供春之壶,盛于金玉”的供春壶,明清时期的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的“曼生壶”。作为清嘉道年间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把紫砂壶作为他的文学才情挥洒的艺术空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请紫砂陶工杨彭年、邵二泉等为之制作。再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迎、查梅史等人撰铭奏刀雕刻於壶上,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人壶风格。说到近代就有程寿珍的掇球壶,俞国良的传炉壶,邵大亨的掇只壶,以及现代著名紫砂艺人朱可心的竹段壶,以及素有“壶艺泰斗”之称的顾景舟的仿古壶等等,都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和巧妙的艺术构思而闻名于世。每一种壶式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造型组合,都寄托了制作者的思想、情境与追求,达到了形、神、气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形,即壶的外观形象。由于紫砂壶不依赖任何釉色,只以砂色本来面目示人,全靠素面素心沟通茶人,那么肌理纹路就成了首选的外观标准之一。一方好壶,有的细腻得如同新生的婴儿,抚之顿生怜爱之情;有的则生熟料混用,粗糙稚拙间又可见匠心独具。另外就得看壶身,壶体的每个部分应该独立鲜明,线条缓冲流畅,明暗转折中却主次分明,虚实对比中凸现立体感。而神,即壶的神态情趣。壶之魅力,不仅表现在平面外观上的造型之趣,更是得益于空间起伏中的思索之美。
紫砂壶一旦有了神韵,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具有了生命。气,则是壶的气质内涵。一方上好的茶壶总是气韵生动的,它不仅是一件生活用品、一件装饰品,更应是一件艺术品。藏家藏壶多为怡情养性、陶冶情操,从而在使用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而名家制壶或朴素、或率真,也多能把自己的内心表现在壶上,壶为心声,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品名壶,那也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会话,一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从而在壶中感受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话说紫砂的材质美紫砂泥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由于紫砂泥质有着特殊的可塑性,不粘连,承受力较强,这为制壶者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烧制成壶后,冷热随意,不会炸裂,即使壶内装有沸水,入手扶握也不会烫手,沏茶能保持茶叶香味蕴蓄无变,且能盛夏贮茶越日不馊。紫砂不仅不含任何有害物质,且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多种矿物质,烧制紫砂时无需与其他原料配合,因而不受其他外来的污染。紫砂富含铁,还含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因此,能分解食物中的脂肪,降低胆固醇,对于保健防病,防止人体摄入过多的铝离子而早衰、老年痴呆症、儿童助长益智、女士纤体美容都有妙不可言的功效。
紫砂壶的价值到底几何?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一掷千金求之?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紫砂壶的经1150~1180度高温烧成的壶身就是艺术化的玉石、精神上的“山”,它的坚硬无疑使中国文人找到了“坚韧、厚重、诚信”的品质;紫砂壶是水的道场,水在“壶的山”中飘逸、灵动,孕育茶的清香和岩韵,它无疑就是“智慧”的化身,它灵动、充满生机。一把壶就像一个生命,如果不赋予她一定的内涵,那么壶便只是一件泡茶的器具,只有深入感思,方能折射出触及灵魂的力量,真正雅俗共赏。喜欢紫砂壶的人,多半是喜欢上了一把壶由内而外所渗出的趣味,例如品茶之性情、人文之个性等,这些对于心灵的无形触动,往往是紫砂壶作为一门艺术的灵魂所在。
紫砂壶质朴文雅、砂味茶韵交融,具备实用之效和审美之趣。但是,制壶前辈们早就意识到,艺术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人文精神的表达。这些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融入壶中,在制壶繁荣造型风格及装饰点缀上得到了具体的升华,起到了非常明显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说,中华文化能够在无形中提升作品的内涵,增添紫砂壶的文化性,这样的作品更能深入人心,经得起时间的检阅。这也是我对于紫砂文化探索得出的一点结果吧。
如今紫砂名家辈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局面。而对紫砂研究,其热度依然不减,而与紫砂相关的设计也层出不穷,新晋的紫砂大师更是越来越多。在热度的背后,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紫砂制品很容易见到。数亿资金涌入,“点泥成金”已经成为了现实,毫无疑问,现在的紫砂制品走的是精英路线,而在古董收藏领域,东西越古老,价值就会越高,所以“仿古、仿老”已经成为了宜兴紫砂制作公开的秘密,在今天的紫砂古城,除了仿古代的名人作品外,仿现代大师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如何浪里淘金,成为紫砂收藏者要知晓的首要任务。再次,就是现代的紫砂市场有很多的代工出现。在宜兴,有一些制作者由于订单多,就找其他的人代替自己做,然后再打上自己的印章,让投资者和收藏家无从辨别。此外还有一种就是模具壶,紫砂壶的传统制作是以全手工制作为最,现代的全手工壶卖的价格高,就有很多人以模具壶冒充全手工壶,因为全手工壶讲究的是工艺,要做出一把好壶,先做出生坯,再进行晾晒,至少要一个星期,烧制成品的话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手工艺人一天都不休息的话,一年也只能做出几十把壶。另外,存在于紫砂市场的“乱象”,是所谓的鉴定,在宜兴,不用经过正规考试,很多人可以花钱直接买到职称,所谓的专业“鉴定”也就成为了一种牟利的手段。如此这般的现象都是收藏紫砂的爱好者务必要引以为戒的地方。
现代的紫砂由于过度的炒作以及名人效应,而使普通人望尘莫及,这已经违背了紫砂的审美诉求。它应该回归到公众的视线,成为平凡人的日用品。紫砂制作的根本,是它的纯手工工艺,传统的紫砂品种不仅有茶壶,还有花盆、酒具等等,现代社会,也应把它重新回归市场,让人们体会到除了茶具之外的紫砂,同样能带给世人温润的质感之美。历史的车轮是继续向前迈进的,紫砂的制作工艺与造型风格也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紫砂的艺术价值源于其独特的原料紫砂泥,以及“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工艺造型,如何将紫砂制品做到既保持传统,又不断有所创新,同时既保持她独特的文化,又与现代的审美相契合,其关键是应当将古代的造物文化和现代的美学思想完美结合,使其融入到更多现代文化当中来,通过紫砂制品本身表达出美好的象征意义,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紫砂壶发展成深具民族特色手工艺术品类,从而促进紫砂产业的大发展。
文化紫砂,情结所往。当手握一把上好的紫砂壶,就如抚摸着那莹润泽的美玉,那质朴文雅与砂味茶韵交融,在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下,不时勾起心中对紫砂由衷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