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孙建华:有容乃大——掐丝珐琅漫谈

时间:2016-12-28 12:58:59 点击: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厚德载物。无论古往今来,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能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融合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新的成就。因为中华民族是胸怀宽广,有容乃大的。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是坚韧不拔,奋力向前的。是决定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是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种族。
   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到了公元前五至六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六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十至十三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在十二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明初,掐丝珐琅已经被某阶层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
   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之后虽称谓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如“佛郎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发音基本一致,基本统一为“珐琅”。
   我国的珐琅器具有薄、平、光、艳、雅五个优点。按不同的加工与施釉方法处理的,有錾胎珐琅、掐丝珐琅、浅浮雕珐琅和画珐琅之分。而掐丝珐琅和画珐琅的区别,是按制作时釉面图案有线与无线之分,前者是掐丝显现花纹,然后填以珐琅料,后者是涂以珐琅后,再在上面画出花纹。
   珐琅料概念:珐琅料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具有光泽的物质(也称作釉药),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料中,加入颜料(金属氧化物)便成为有色珐琅,其釉药的液体性质较瓷釉稍浓。珐琅质的釉药在填用之前,首先要研成极细的粉末,把渣滓清滤掉,掺以水和颜色,分别以小碗盛之备用。珐琅料流行于十二世纪的欧洲,十三世纪风靡法国,明初时期传入我国,景泰年间,珐琅料即用于铜胎掐丝珐琅器,最终大获成功,清初铜胎画珐琅也用此料,同样取得相当好的成绩。
   明代珐琅器由内廷御用监制烧造,有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仅见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号。四个时期的器形与艺术特征都比较明显,如早期多为供妇人闺阁中用的花瓶、盒、盏、香炉之类;宣德时有直颈瓶、长方盘、圆盒等器;万历时期有熏炉、盘、祭祀供器烛台、净瓶等器。四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各不相同,特别是宣德鼎盛时期的珐琅器掐丝构图严谨,釉色纯正,格调典雅;景泰年间珐琅器大量生产,又由于此时期用蓝色最为出色,故称“景泰蓝”,掐丝细润、釉色淡雅;嘉靖时期掐丝粗放,多为吉祥图案,釉色对比强烈;万历时期,掐丝粗细不匀,图案繁缛。
   清代珐琅器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上,结合西洋画珐琅制作工艺,并有所创新。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开明君主,在宫廷中广聘西方的传教士、建筑师、艺术家等任职,并醉心于西方的珐琅器,主张吸收西方的先进文明,清康熙时期由西方传教士将画珐琅(法国始创)礼品进献给朝廷,并传授西方的画珐琅工艺。清初内廷武英殿设“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与养心殿“造办处”合并。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分为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掐丝比明代细密均匀,釉色虽不及明代,但胎骨厚重坚实,器形以杯、碗、盒、盘、炉等小型器为主。乾隆时期的珐琅器制作最为繁荣,做工超过了明代。釉面多用锦地;色彩有天蓝、宝蓝等,并新创粉红、绿、黑等色;品种除炉、盒、盘、文房等器外,并出现宫廷陈设的桌椅、床榻、屏风等大型器皿。道光时期的珐琅器用黄、红、粉红做地色,做工精良、富丽华贵。清代掐丝珐琅除宫廷造办处御制外,清代末期北京民间作坊也很兴盛,并出现专营珐琅器商号。
   到了民国和建国初期,这种优秀的工艺也一直被传承和发扬。从普及到民间到出口到国际,可以说为我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对接和推动起了示范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掐丝珐琅艺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充实,有效地提高了从业队伍的综合素质。掐丝珐琅行业认真继承和吸引了传统的稳重丰富、图案饱满、色彩鲜明、丝工精细的长处,恢复了炉、鼎、壶、立体兽、蜡台,以及过去认为最美而又最难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传统产品的生产。这一新的尝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既保持了原物的古雅之风,又丰富了掐丝珐琅的品种。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设计人员与艺人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新颖的《金鱼荷花大鱼缸》,造型浑厚质朴,纹样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制作了历史上少有的大型《狮子炉》、《亭子炉》、《狮子滚绣球大盘》、《孔雀壶》等产品。
   根据“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掐丝珐琅工艺不断朝着装饰和实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创作了各式烟具、文具、灯具、茶具、筷架、名片匣、首饰盒、调味具、电子座钟、壁挂、桌凳、屏风、奖杯等产品,造型新颖美观,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产品数量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提高几百倍,品种规格达到1000多种,质量也显著提高,销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还经常被国家有关部门作为贵重礼品赠送给各国贵宾,增进了国际交往和团结。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及亚非、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都选用掐丝珐琅做奖杯,以其古老闻名的艺术价值体现了优胜者的荣誉。
   1997年6月5日,由北京珐琅厂设计制作的《普天同庆》对瓶,每只高1.8米,最大直径0.8米,重192千克,作为北京市政府赠送给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物,举行了隆重的起运仪式。
   1998年4月,莫斯科建市850周年,北京市珐琅厂生产的一对大瓶,被北京市政府选为礼品赠送给莫斯科市表示祝贺。
   掐丝珐琅还在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和外交活动中作为国礼赠送各友好国家,充分代表了中华文明的雍容华贵和典雅端庄。
   我们高兴地看到掐丝珐琅工艺在神州大地上汲取了我们先辈的伟大智慧,有容乃大的结合了各种工艺和文化,得到了升华和全新的发展,产生了艺术和人文领域高度结合的精品。代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世界艺术史上永载史册。

作者:孙建华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47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