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陈岭:影青瓷赏析

时间:2017-9-29 10:04:38 点击:

    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而烧制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透影性强,因此清人陈浏在其所著《陶雅》一书中,将这种瓷器称为“影青”,刘子芬《竹园陶说》中称之为“映青”,还有人称其为“隐青”。由于釉色青白淡雅、胎质坚硬细腻、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又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冈”和“玉出昆山”铭款,宋元时期大量生产,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虽然同一时期,如安徽繁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同安窑等,也曾烧造过大量的青白瓷,同属青白瓷系,但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烧造规模都无法与景德镇相比。所以现在一般提到青白瓷,多指景德镇烧造的青白瓷,其实在景德镇烧造青白瓷的窑口也不止一处,目前已发掘的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窑口,犹以湖田窑产品质量最高、名气最大! 当时的品种有碗、盘、瓶、盒、罐等日用器皿。北宋前期的青白瓷并无花纹,以规整的器型和玉一般的釉质取胜。中期以后,它的装饰主要以刻花为主,兼有印花、浅浮雕、镂空、堆塑等,色调雅致大方,给人以无穷韵味。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东京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青白瓷的店铺,出售供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酒及饮茶的器皿,赵汝适在其《诸蕃志》中也有关于青白瓷对外贸易的记载。
提到青白瓷就不得不提“影青”,“影青”是人们对品质上乘青白瓷的一种雅称,当时青白瓷的釉色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白中闪淡青色,釉厚处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质量最好,古人把它称为“假玉器”,这一类青白瓷后人习惯称之为“影青”。还有一类是淡青中微闪黄色,产量最大,质量也比前一类要差,所以现在最受市场追捧的,也最能体现青白瓷烧造水平的就属“影青”了。“影青”的造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碗、盘、洗、盏、钵、盒、瓶、罐、枕、注子、博山炉、动物、以及体现匠人高超技艺的堆塑人物等等,从窑址调查和纪年墓出土来看,“影青”瓷草创时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一时期产量小,器型也相对简单,主要为碗、盘、碟之类,也有少量的盆、钵、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圈足宽大,唇口及壁都较厚,为防止烧造时变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纹,俗称“撑口泥”,这种做法至今尚存。也有的器型仿金银器,如瓜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碟腹壁的棱线及碗、盘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影青”瓷产量大增,器物类型也多重多样、异彩纷呈。这时的产品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体多上薄下厚,与前一时期的厚唇形成鲜明对比。器型以碗、盘、碟居多,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盂、盏托、盒子、注子、注碗、盘盏、台盏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在许多反映宋代人生活的古画中,常能看到它的身影,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代的酒杯。
在景德镇生产的各种“影青”瓷中,以各种瓷盒的烧造最具代表性,它的盛行大约是在五代至北宋晚期这段时间内。在我国陶瓷史上,瓷盒的大量出现是在唐代,其主要用途是盛装药品、化妆品和香料等。宋代瓷盒生产从釉色、造型都较唐代有所增加,当时南北各地窑场中,几乎都生产这种用具,以南宋时期达到鼎盛。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中不仅瓷盒产量多,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生产瓷盒的作坊,目前已发现有铭文的瓷盒已达11种之多。瓷盒在南宋时期的盛行与南宋海外贸易的繁荣有关,当时异域香料大量输入,用这种胎骨洁白、釉质莹润的瓷盒来盛装香料,无疑是最完美的选择,也直接推动了“影青”瓷盒的大量生产。
“影青”的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还有少量的堆塑花纹。早期器皿多无纹饰,或有少量刻划极为简单的花纹,如蔓草纹、水波纹等,中期以后花纹显得繁杂,刻花、印花大量出现,常见的有菊瓣纹、莲瓣纹、石榴花、芙蓉花、萱草纹、云龙纹、缠枝牡丹、凤穿牡丹、婴戏牡丹、海浪纹、海浪五鱼纹、水波双鱼纹等。“影青”的刻花、划花大都构图简练,给人以雅致之感,例如“海浪纹”,仅用梳篦式工具随意在器皿上划几下,再用尖形工具在其上划几个随意的弧度,即可出现一幅汹涌澎湃的水波浪图画,如再添上几条小鱼,那就更有情趣了。而婴戏牡丹也较为精美,一般表现的是两个小孩追逐于牡丹花丛中的图案,匠人刀法娴熟,流畅洒脱,富于力感,将婴儿天真活泼、烂漫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近年,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影青”瓷的价格一路攀升,动辄几万、几十万已屡见不鲜,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赝品的不断涌现,另许多藏家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掌握了“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等特点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鉴定起来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定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的因素。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需特别谨慎。另外,“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到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格外小心。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精美。在底足处理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北宋是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
下面就以“影青”瓷的碗类为例,来说明“影青”瓷赝品与真品之间的差异:一、造假法:依照器物的大小和形状,用现在技术烧制,即用现代的胎土、化学釉料、天然气或电烧制。器型为典型的宋代覆烧印花碗,芒口无釉、镶边,这类物品以印花品居多。辨别方法:赝品在放大镜下观察,很容易发现镶边是用现代生胶粘贴的老皮,釉色发亮而不柔和,花纹造型不如真品古朴,且往往印花的阳纹比较突出,因为火气太重,敲击时声音比真品要响亮得多,声波特别长,若再对比赝品和真品的底部更加一目了然。二、作伪法:常见的是在光素无纹的器物上刻划出花纹(因为有花纹的价高),然后重新上釉,入窑烧制,另有一类是在印花或划花的无釉器物上(这类器物存世极少)加釉重烧。辨别方法:对于前者,其声音差别不大,此时先观察釉色,釉色肯定有新色。真品因为埋藏地下1000多年,一般能看到“蛤蜊光”,虽然现代作伪者也能做出此光,但与真器的光泽仍有差别。再认真观察其底部,底部会因为再次上釉烧造而将原先固有的垫饼痕给加以覆盖或破坏。对于后者,因为花纹、胎质和器物都是对的,所以必须仔细观察其釉色,只能从釉色下手。三、掩裂法:如果一件高档“影青”瓷器上出现了裂痕(冲线),其作伪的一般方法是先用吹风机将器物烘焙至烫手,再用毛巾等布质浸渍“水蜡”,将整个器物涂抹一遍,裂痕立马消失,这类器物因为胎、釉、花纹、器型都“大开门”,很具有迷惑性。辨别方法:用手指在器物的口沿上作全方位的敲击,容易发现声音的不同变化,即发闷的破碎声。当然,3至5个月后水蜡一旦蒸发,裂痕就会原形毕露。四、补缺法:在一些有葵花瓣的侈口器物上,有时容易出现豁口,作伪的人一般会将整个豁口磨平磨光,然后重新在原先的开口处打磨出新瓣口,辨别方法:注意器型的变化,每种器物的口沿高低都有严格的比例,其次,重新磨制出的口沿上无釉,而根据这类器物的烧制方法,本应有釉。五、鱼目混珠法:因为模仿景德镇窑烧制青白瓷的窑口历来极多,宋元时期以湖田窑产品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真正属此窑的产品存世很少。而有的窑口,如其附近的江西南丰白舍窑烧制的宋、元时期的同类产品,从一出现就在质量上很接近景德镇的“影青”瓷,但两者价格却相差甚远!辨别方法:后者的胎质无论如何都不如前者细腻,这点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出,只有用些适当的辅助性工具方可。另外就是景德镇“影青”瓷所用的垫饼材料为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器底部有明显的黄褐色或黑褐色垫饼痕,其他窑口则没有此特征。
在瓷器作假的传统手法中,还有一种“接胎法”,但它在“影青”瓷的作假中并不流行,原因在于:其一,“影青”瓷使用的是透明釉,容易看出接胎痕迹,技术上不好处理。其二,若是高档的印花工艺“影青”瓷器,工艺根本不可能统一,若是刻花工艺,前后刻划的花纹定然风格难以一致。其三,若是素胎器,由于自20世纪以来市场价格并不高,而作假的成本却不低,接胎的经济价值甚微,作假者极少。在以上的所有作伪方法中,较难把握的是真品和赝品之间釉色的区别,但通过长时间的鉴赏与研究,完全可以克服!

作者:陈岭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50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