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自伊始,美学思想便在根本上有着偌大的变化,经由近代社会开端,直至今日,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便在日益频繁外交中使得中西方文化相互影响,从而使各自的园林美学偏离了原来的美学思想,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适应现代园林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西方园林、美学、融合、外交。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西方园林、美学、融合、外交。
《一桥飞架中欧》纪录片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中国,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从柏林汉学家和孔子学院代表座谈会到中法建交50周年座谈会,从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中式服装到彭丽媛为荷兰新培育的郁金香,从《浮士德》到《红楼梦》,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布鲁日欧洲学院,习主席一行与西方系列对话及活动展现了中欧两大文明的魅力。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了起来。”
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日益碰撞出火花的今日,无论之于科技、教育、技术、建筑、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艺术诸多领域都有交流,在审美观由中西方文明共同融合的今日,改善生活中美感观念。
朱光潜先生曾于《谈美》中抒发一己之慨:“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这之于中西方造园艺术中的美学思想亦是一种贴切的释义。
一、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前者的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建得方方整整。[1]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西方园林在发展过程中都在强调人工美。后者的特点是: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上述两种造园风格的主要差异表现为:一个着眼于几何美,另一个着眼于自然美。
东西方造园艺术无一例外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西方造园艺术自十五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3],为反对宗教神权而求得精神解放,唯物主义思想占据上风,并且响亮地提出了“人文主义”的口号,所谓“人文主义”也即是“人本主义”。将人看作是宇宙万物的主体,文艺复兴运动代表领袖米开朗基罗[4]曾提出“艺术的真正对象就是人体”的主张,这种搜寻“最美的线形”和“最美的比例”的思想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的希腊,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格拉斯学派[5]曾经提出“黄金分割”的概念,强调整一、秩序,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的园林形式无一例外是这种美学思想的发展和延续。这种美学思想是以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立美的标准和尺度。欧洲几何形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则是与欧洲园林相反,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时间艺术的诗和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许多园林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一直以绘画的脉络发展。而中式园林则遵循着山水画的美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6],所谓“外师造化”即是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即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萃取精华。这种感受虽出自心灵,但并非以“理性”为基础,而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这种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西方则是大相径庭的。这种不同不仅是体裁上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在对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上的根本不同。像西方那种“几何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绘画和园林几乎是全然不见的,与之恰成对比的则是倾心于自然美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当时的文人、画家所经营,不免为当时的儒释道哲学思想所影响,佛教所宣扬“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等教义和追求“清静无为”、“息心去欲”等境界,则和老庄为代表的追求虚静、逃避现实等诸多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西方哲学家在经历漫长的美学发展中,逐渐至十五世纪,才以抒发自然美为主题的风景画为绘画的主导趋势,直至英国到东方进行殖民活动,于18世纪中叶,钱伯斯[7]从中国回英国后撰文介绍在中国园林,主张引入中国建筑小品,他的著作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庭园革命”——以反古典几何形式庭园传统,兴起带有东方特点的自然风景园。
二、东西方造园文化与美感
从建筑学的角度讲,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堆山理水,植花种木,建筑楼台亭阁,厅堂廊榭,再通过分景、借景等艺术手段,创造出的具有艺术情趣及美学意境的特定环境。
殷周时代的“囿”是我国园林的滥觞,距今已有3000余年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书院园林、祠堂园林、寺院园林等多种形式。其中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富特性、最能代表我国造园思想、技术和成就的园林类型。
东方造园艺术擅长借用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做直接的点题,而且在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时的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红楼梦中有一段曾描述大观园之景:“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行,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8]远望巍峨壮观,与山水浑然一体;登之俯瞰全园,全园景尽收眼底。这与计成在《园冶》中所述:“轩盈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并无一二之分。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山水画,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西方的画家临景写生;中国的画家遍游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之间挥洒而就。这时候表现的山水风景,是画家的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性的山水风景。与中国古典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园林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又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现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中国绘画与造园之间关系密切之程度,是历经长久以来的“以园入画、因画成景”的传统而来。
明末扬州文人茅元仪看到郑元勋新筑的“影园”[9],觉得自己藏画虽多,都不及此园之入画者,因而在《影园记》一文中写道:“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我于郑子之影园而益信其说。……风雨烟霞,天私其有。江湖丘壑,地私其有。逸志冶容,人私其有。以至舟车榱桷、草木虫鱼之属,靡不物私其所有。”[10]
西方古典园林中多以意大利台地园、法国花园英国风景式园林显著。
自文艺复兴初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竭力培植人文主义思想的三大文豪——但丁、彼特拉克[11]、薄伽丘,对庭院都怀有非同寻常的爱好。但丁在费索勒的圣梅尼戈又有一座别墅(现称“邦迪别墅”)。彼特拉克不但在法国的沃克吕斯早有别墅,而且别墅中海建有阿波罗庭园和巴克斯庭园[12]。继彼特拉克后,薄伽丘的旨趣则在引导读者向他一样来欣赏他的作品中描绘的同时代的庭园,
薄伽丘在成名之作《十日谈》中详细描述了佛罗伦萨丘陵地带别墅的华丽景致,如实反映了当时以此为人生舞台的佛罗伦萨人快乐的别墅生活。
在整个14世纪,三大文豪向人们畅叙了充满美与舒适宜人的别墅生活的欢乐。到15世纪,建筑师阿尔伯蒂[13]在“Del Governo della Famiglia”一书中赞美了别墅生活,赞美了西塞罗、贺拉斯、小普林尼等人的生活。[14]
从16世纪后半叶以来,大约历时整整一个世纪,法国的造园技术接受了意大利造园的影响,又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到17世纪后半叶左右,安德列•勒•诺特尔[15]的出现,标志着单纯模仿意大利造园样式的时代的结束。安德列•勒•诺特尔设计的凡尔赛宫苑使他名垂青史,并且确立了法国式或者可称为勒•诺特尔式庭园样式。而凡尔赛宫则是当时法国花园式的造园艺术的典范,主轴线建造的“大水渠”为展望庭园,同时也为低湿地的排水而设计的。
在这其中,随着勒•诺特尔在法国国内名声大振,他也逐渐为国外所知。勒•诺特尔曾亲赴英国及意大利,并在那些国家传播了勒•诺特尔式造园。英国园林在经历多数变革中经历了三个阶段,英国园林一直追求一种所谓的“如画景致”。以“庄园园林化”时期英国学派园林的第一个阶段(18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造园艺术对自然美的追求,集中体现为一种“庄园园林化”风格,以因地制宜为首,努力在景观营造中找寻“当地的魂灵”,改变古典主义园林千篇一律的形象;亦是抛弃围墙,改用兼具灌溉和泄洪作用的干沟来分隔花园,林园、牧场,把自然景观引进了花园,加强了视线的渗透和空间的流动,结合兼具生产性的牧场和庄园进行景观设计,把园林景观从纯观赏性的封建贵族艺术转变为兼具实利性的资产阶级艺术。
以“画意式园林”为第二时期。随着18世纪中叶浪漫主义在欧洲艺术领域中的风行,出现了以钱伯斯为代表的画意式自然风致园林。钱伯斯开辟了一种更野性和更激动人心的自然风致园林流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缅怀中世纪的田园风光,喜欢建造哥特式的小建筑和模仿中世纪风格的废墟、残迹;二是喜用茅屋、村舍、山洞和瀑布等更具野性的景观作为造园元素,使园林具有粗犷、变化和不规则的美;三是大胆采用异域情调的景观元素,如丘园的中国式塔以及其他画意式园林中喜用的中国式山洞。画意式园林所指的画意,不是一般的风景画,而是充满野趣、荒凉并带中世纪怀旧情调的罗莎式绘画。
以“园艺派”为第三时期,这是英国学派的成功,使英国式自然风致园林的影响渗透到整个西方园林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现代色彩的职业造园家逐渐成为一个专门和固定的职业。在这段过程中,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使欧洲文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法国风景式庭园与英国风景式园林流行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向往,这些崇尚自然的特征在这些庭园的每一个地方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国情调或中国式的流行,是17世纪初叶以来洛可可艺术特征的一种表现,东方的影响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波及了法国的艺术品乃至生活。在17世纪后半叶,中国式开始在法国流行。
结语
在社会文明的今天,回首畴昔,依旧能看到旧日园林之光彩——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抑或是西方古典园林,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而19世纪末期,由于世界变得开阔,19世纪末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原因,无论欧洲园林抑或是东方园林都在停滞不前,20世纪以来欧亚国家的理念更为融合,而现今——“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了起来”,使得欧洲园林与东方园林都在不断促进彼此的文化交流,也因人们对天然公园的发展寄予厚望,使得园林在美学思想中不断发展,给人带以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朱光潜:谈美(北京:中华书局,2015.6)
朱光潜:谈美书简(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4)
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
计成: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
汉风:《红楼梦》的园林艺术,取自《百度文库》
注释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计成: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1)
[3]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盛行于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4]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
[6] 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它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
[7]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 1723-1796),1757年 ,英国人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 1723-1796) 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建筑的书《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
[8]红楼梦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9]影园是明末清初的扬州八大名园之一。
[10]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33页。
[11]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年),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
[12]巴克斯(Bacchus)古罗马神话中的酒神。
[13]阿尔伯蒂(L.B. 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 ,意大利建筑大师之一,他同时也是音乐家、画家、作家和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他在曼图亚、里米尼、佛罗伦萨等地设计过许多古典风格的教堂。
[14]取自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第129页。
[15]安德烈•勒诺特尔(André Le Nôtre,1613年3月12日-1700年9月15日),法国造园家和路易十四的首席园林师。令其垂名青史的是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苑,此园代表了法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