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知道一个时代最高级的瓷器是什么样的,很简单,只要找到那个年代最高规格的寺庙塔基、墓葬遗迹即可。比如唐代的法门寺,那可是皇家都曾经供佛的存在,那么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器物无疑就是高规格的了。再比如在杭州南宋皇城遗址出土的龙泉、定窑、南宋官窑的残器,品质怎么样呢?里面甚至有很多带有宫殿字款的瓷片,毋庸置疑,这里出土的器物也就是宋瓷最高品质的代表,因为那可是皇城遗址嘛。那么,早在1400多年的隋代,最高级别的瓷器是什么呢?自然也是需要罗列隋代各个贵族墓出土的瓷器了,这一罗列,令人恍然大悟,所有的信息无不在把矛头指向一种高贵的瓷器:隋白瓷。
隋代的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晚于青瓷,是在青瓷烧制的基础上产生的。白瓷与青瓷的唯一区别是白瓷胎釉的原料中含铁量甚少,其他生产工序并无差异。考古资料表明,白瓷的出现不是在青瓷发达的南方,而首先是在北方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白瓷在北朝时期已露端倪,烧制成功是在隋代。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发掘的隋开皇十五年 (595年)张盛墓,出土了一批白瓷。这种白瓷虽然还带有若干青瓷的特征,但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要好得多,胎釉中的含铁量较前减少,烧成温度有所提高,施釉技术也有改进,从而增加了器物的白度与坚硬度。瓷器的造型也较前大为丰富,表明器物成型技术有明显的提高。晚于张盛墓15年的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瓷器中,既有青瓷又有白瓷。白瓷胎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隋代白瓷尤以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头壶称最。双连瓶的造型奇特,制作精致。龙柄鸡头壶仍是魏晋南北朝以来青瓷的传统器形。西安郭家滩隋大业元年 (605年)墓出土的白瓷瓶、姬威墓出土的白瓷罐,更是隋代白瓷的佳作。以北齐武平六年 (575年)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始,到隋大业四年 (608年)的李静训墓为止,仅仅经历了短短的30余年,白瓷的发展就已迅速地成熟了。
长期以来,隋代白瓷虽然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很多又出土于具有确凿纪年的墓葬之中,然而烧制这些白瓷的隋代窑址却一直未能发现。1982年,继唐代邢窑白瓷窑址发现以后,在河北内丘与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现了隋代烧制白瓷窑址 1处。贾村窑既烧青瓷又烧白瓷,白瓷中又分粗白瓷和细白瓷两大类。粗白瓷一般胎质灰白,为了增加瓷器烧成后的白度,施釉之前,先施一层“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施一层透明的白釉,这类粗白瓷以微微闪黄者居多。细白瓷一般胎质洁白,在胎釉之间不施“化妆土”,制作也较粗白瓷精致。烧制的碗均为深腹、直壁、平底,与北方隋墓中出土的白瓷碗相同。隋代白瓷窑址的发现,不仅证明隋代白瓷烧制技术已臻完善,而且也解决了隋代墓葬中出土的部分白瓷的窑口问题。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根据《国史补》中关于“内丘白瓷瓯”的记载,在内丘城关发现了隋唐时代的窑址多处。内丘白瓷窑与贾村窑相类似,烧制的白瓷同样有粗细之分,也有施“化妆土”与不施“化妆土”的区别,可以看出它们同属于一个瓷窑系统,两窑有着共同特征。考古工作者在内丘隋代窑址中还发现了一种高白度的具有透明度较高的白瓷,虽然数量较少,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由此证明,在唐代邢窑白瓷以前,白瓷在这一地区已经发展起来,并达到了一定高度。从所发现的白瓷残片看,大致可以看出是碗,平底,足心微凹,足高外撇,去稜一周,近底处丰满,壁斜直,器里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制作极为精细规整,胎洁白细腻,透明度高,断面呈油脂光泽,胎厚0.3~0.8厘米,造型与隋墓出土的碗式相同,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结果表明,胎料中含氧化铝高达26.8%,而含氧化铁仅为0.34%,反映出中国北方白瓷所具有的高铝低铁的特点。其中,氧化铝的含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它是在1300℃以上的高温下烧成的,且坯体中莫来石针状晶体生成较多。这类白瓷证明隋代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高温还原烧造的技术,为唐代白瓷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代白瓷为了适应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而烧造了不同档次的产品。产品档次不同,则质量与观感也存在较大差异。粗略地分,隋代白瓷可分为“粗”与“精”两大系列,即通常所说的“粗白瓷”和“细白瓷”。
粗白瓷,为粗胎白瓷的简称,胎质稍粗,胎色稍深,均施化妆土,化妆土层略厚些,故也称粗胎化妆白瓷。这是为了遮盖胎体瑕疵而采取的一种工艺方法,它非常类似人们化妆时脸上所施的粉底,其目的是要提高胎体的白度,增强胎体的细腻度。这类白瓷虽釉色温润,但因釉结合不紧密而往往大面积地出现开片纹。
细白瓷,为细胎白瓷的简称,胎质细腻,釉色浅淡,白度较高,微微泛黄,釉面透明度高。因绝大多数器物在胎上也施有薄薄的一层白色化妆土,故也常常伴有细密的开片纹。从目前根据考古材料看,隋代细白瓷使用者主要为社会上层。如陕西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墓主李静训虽为9岁小孩,但因是皇室的亲属,地位很高,故墓中出土瓷器的质量非常好,其中细白瓷就有6件,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隋代还发明了一种极为罕见的透光白瓷。所谓透光白瓷,也称透影白瓷,是因它的胎料和釉料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钾,故胎质和釉质细腻洁白,不仅具有玲珑透彻的特点,而且遮光而视,无论液体或物体均能透影可见。以透影白瓷杯为典型代表,胎体坚致,口沿壁薄如纸,近底处渐渐加厚,约为口沿处的三倍厚。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如雪。胎釉完全熔融,分不出胎釉界限。白中微微闪青。断面有蜡样光泽。从内侧打光,可迎光见影。品质极高,胎釉细腻,工艺超前,是隋代令世人瞩目的烧造成就之一。由于烧造难度极大,故而产量极低,目前也只发现数例,因此成为令人叹为观止、极为特殊而又珍奇的稀世珍宝。当年考古人员在对邢窑遗址发掘的过程中,当发掘到隋代文化层时,发现了一小堆类似于玻璃的碎片,这些碎片又被误以为是玻璃而弃之一旁,并未引起发掘人员的注意。直到在同一地层中出土了小半只杯底时,考古人员这才恍然大悟,于是找来专用工具对先前与泥土弃之一旁的碎片重新进行了筛选,并幸运地收获了280余片标本。这些极其珍贵的标准后经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其胎釉进行了系统的物理、化学成份的科技检测,确定为是隋代的细白瓷,至此,一项险为当作玻璃的隋代精细透光白瓷就这样被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隋代白瓷,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新格局,虽生产时间不长,却谱写出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为唐代白瓷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翡翠、白玉等玉器收藏盛行于明清,是中华民族八千年来不可或缺的玉文化文明。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儒家在几千年前就将“君子比德于玉”,赋予玉“仁、义,智、勇、洁”等美德,玉成为君子的象征。
作为玉中之王的翡翠和玉中之后的白玉等玉石,其质地坚硬、百毒不侵,可它还是需要呵护保养的。一些错误的使用、“保养方法”反而会给它带来伤害。因此,您如拥有翡翠、白玉等宝贝,要完好无损地流传百世,一定要有科学的保养方法,现列举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用高浓度肥皂水浸泡
许多藏友为了让他的宝贝去污变干净,或因为被他人触摸过了要消除不良物,听信民间的”保养土方”,用高浓度的肥皂水浸泡一晚上,这是十分不科学的。这样会使玉器受到强碱的侵蚀,影响玉石表面的光泽。其实翡翠、白玉等玉器怕强酸强碱,还有像化妆品等化学物,都要尽可能的远离。
误区二:玉石坚硬,不怕尖锐物碰撞
虽然翡翠的硬度达到摩氏7~7.5度,白玉达到6~6.5度,这些玉石硬度、韧度都很好,可佩戴和收藏还是要格外小心的,避免尖锐物品碰撞,尤其不能掉在坚硬的水泥地上,因为这些玉石受到外力的冲击,很容易破碎受伤害,有些经过碰撞后的翡翠、白玉可能表面看不到绺裂,但内部已有暗伤,大伤元气,已大大影响它的原有价值。
误区三:放保险箱舍不得佩戴
有的朋友买了翡翠、白玉等心爱的玉器,小心翼翼放进保险柜压箱底,舍不得佩戴,就怕翡翠、白玉受到损害,这也是一大误会。古人对玉的保养,很早就有“玉养人、人养玉”的说法。玉是有灵性的物品,佩戴后只会让翡翠、白玉等宝贝越来越靓丽漂亮,还会伴着主人吉祥安康。因此,像翡翠、白玉等玉石手镯、挂件等,越贴近你的肌肤越好,它会给你丝丝柔柔的滋养,会记住你的“生命信息”,除非他灰飞烟灭不再存在。尤其像玉手镯,现实生活中人摔跤了,玉镯断裂人却不伤,也验证了“玉养人、人养玉”的说法。
其实,翡翠、白玉等玉石的最好保养方法是经常“把玩和抚摸”,这叫“养玉”;如果把玩久了,玉的表面有污有脏,可以用温清水和柔软的刷子清理,并用软布擦干净即可;避免高温和太阳的暴晒、避免强酸强碱和避免尖锐硬物的碰撞。
你如已拥有好翡翠、好白玉,恭喜你!你一定要善待它,它也一定会“玉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