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丹萨替造像的艺术真谛

时间:2020-6-23 11:28:12 点击:

丹萨替造像题材丰富,包括上师、本尊、佛母、菩萨、护法等二十余种,这些题材的佛造像反映出帕竹噶举派所供奉神像的基本面貌。在丹萨替寺中主要的供奉对象为:金刚持、上乐金刚、金刚亥母。
金刚持,又叫金刚萨埵,是噶举派供奉的重要主尊,被尊为本初佛。噶举派奉金刚持为本派的鼻祖,认为噶举派全部的教法都源于金刚持。
上乐金刚,又叫胜乐金刚,源自印度密教无上瑜伽部母续修习的重要本尊。上乐金刚造像在丹萨替寺分布广泛,类型分别有二臂上乐金刚、四臂上乐金刚、六臂上乐金刚、十二臂上乐金刚。其中十二臂是最受噶举派推崇的一尊。
金刚亥母,又叫智慧空行母。金刚亥母也是无上瑜伽部母续的本尊,也是上乐金刚的明妃。是噶举派供奉的三大本尊之一。
 
一、丹萨替寺概况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县城距泽当镇30公里)境内,县驻地以南、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帕木竹渡口。这里海拔4500米,可以俯瞰脚下的雅鲁藏布江。
丹萨替寺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创建,建寺之后,多吉杰布在该寺收徒传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该派发展为帕竹噶举派,丹萨替寺遂成帕竹噶举派的主寺。多吉杰布本人也被称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时期,丹萨替寺仅有其修行用的一间屋子。1198年起,多吉杰布的两位大弟子止贡巴、达隆唐巴开始修建祖拉康大殿。到14至15世纪时成为最富裕、最重要的西藏寺庙之一。
原丹萨替寺规模宏大,整座寺院依山而建,东西向1000余米、南北向500余米,总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帕木竹巴修行洞、佛塔、僧舍、经堂、大殿、灵塔殿、辩经场、神殿及望楼等。
丹萨替寺最为让人惊叹的是佛塔。根据史料记载,丹萨替佛塔有五座,分别是京俄•托杜巴、久尼巴•仁钦多吉、才希宁玛瓦•扎巴坚赞、大司徒绛曲坚赞和温仁波切•索南扎巴五位大师的灵塔。而根据印度萨拉特•钱德拉•达斯的《拉萨及西藏中部旅行记》记载,达斯于1881年造访丹萨替寺时,寺内保存有十八座银塔和金塔。由此可知,在丹萨替为圆寂的座主修建供奉灵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丹萨替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西藏的一大珍宝。以其极其特殊的大佛塔而蜚声世界。这座叫做扎西戈芒的佛塔 (又称吉祥之门佛塔) 是多层的铜鎏金雕塑组合而成的,由手艺精湛的纽瓦尔艺术家创造,用料豪奢,不惜工本,装饰华丽,气宇轩昂,高超过10英尺,塔身周围供奉着造像,镶嵌着各种宝石,金碧辉煌。无疑标志着西藏艺术史上的巅峰,在喜马拉雅艺术史上弥足珍贵。
丹萨替寺是帕竹噶举派分出的8个支派的母寺,历史上有名的京俄•扎巴迥乃、扎巴仁钦、绛曲坚赞、扎巴坚赞等重要人物均长期担任丹萨替座主,直至1434年发生内乱,1481年帕竹政权被推翻,才衰落下去。
帕竹噶举,噶举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其创世人是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帕木竹巴(1110~1170年),他出生在西康南部的智垅那雪地方,少年时代在家乡拜师学经,九岁时出家当僧侣,取名为多杰嘉布;十九岁时有机会侍从一位富人进藏游学,广泛修习宁玛、噶当、萨迦等不同宗派的教法;后来拜见达波拉杰专门研习达波噶举的教法,并成为达波拉杰的著名弟子。随后帕木竹巴又返回自己的故乡西康,并在那里广收门徒,传授以达波拉杰所传密法为主要内容的教法,并独具一格,名声大振。1158年,帕木竹巴放弃在家乡的传教活动又返回西藏,在丹萨替寺修炼传教达十三年,最后在该寺圆寂。1208出身于当地豪族郎氏家族的僧人扎巴迥乃(1175~1255)作了该寺寺主,从此,寺主一职专由郎氏家族兄弟叔侄世代承袭。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属部后藏仁蚌巴推翻。帕木竹巴以自奉俭朴、戒行谨严、学识渊博等高超的德行而名扬四方,因而当时聚集在丹萨替寺的僧众就达八百人之多,其中有十余名著名人物。
 
二、丹萨替寺扎西戈芒佛塔
丹萨替正殿中的佛塔,被称为扎西戈芒,或“吉祥之门”,是帕木竹巴的学生之一止贡巴(1143~1217)在经历了一次奇妙的视觉体验,启发了这些建筑的图像和设计,止贡巴邀请尼泊尔艺术家来到止贡梯寺,帮助创建了扎西戈芒塔。这座精致的建筑在1208年左右完工。
扎西戈芒佛塔是由一个华丽的莲花从最底层托起了巨大阶梯结构的佛塔。四周装饰着许多独立的神像和饰有浮雕神像的嵌板。佛塔阶梯的层级越高,在宗教上的地位就越高。从下到上,分别是护法层,女神层,佛陀层,冥想神层与顶层。
佛塔的最低层是护法层,为上层巨大的莲瓣提供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这两排莲瓣充当了一个十分独特的界线,把较低的、更世俗的神祗与较高的、深奥的神祗相隔开。护法们簇拥在冉冉升起的莲瓣周围,外侧还精心安排了四个护法天王守卫着佛塔。
这层的诸多护法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在这层的四个主要方向。其中有玛哈嘎拉,吉祥天母,财神等,教徒们相信这些护法会给与他们更具象的帮助,帮助他们克服修行过程中会遇到的内在和外在的种种障碍,给他们带来财富。
第五层是女神层,由中央嵌板的三位主要女神组成,左右两侧分别有两组呈舞姿的四供养天女。佛塔中,象征性奉献的形象都是重要的。在修行者的冥想中,这些天女会显现然后带来音乐舞蹈、歌曲等。
第三层是佛陀层,五个禅定的佛陀和他的菩萨随从分别在这层的五个方向,背光嵌板上装饰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浮雕。佛塔的第四,五层由密教神祗组成。这两层代表了密宗修行的不同阶段,修行者通过外部的仪式与内部的冥想相结合而进步。每一个组合代表一个特定的教学周期,有一些非常深奥的曼陀罗散布在这层的东面。
在佛塔的塔顶层被一圈莲瓣环围绕,形成了顶层平台的外缘,寺庙的舍利被放置在上面。这层上面有藏传的祖师造像。金刚亥母在平台的边缘,看起来就像在天空中盘旋,对于佛教信徒来说,当心灵拥抱了空虚,所有现象的内在存在时,就获得了智慧。在达到这一境界后,修行者从这个世界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了充分的启迪。顶部的佛塔象征着启蒙有珍贵的织物上覆盖着佛像的图像,作为每个扎西戈芒塔的后幕布。最后,一把巨大的阳伞,上面装饰着半浮雕的曼荼罗。
这些华丽的塔柱是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装饰性和功能性。从丹萨替寺大殿的的历史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每一层的转角处都有这些鎏金镶嵌宝石的装饰柱,遍布佛塔周身与主柱一起支撑着高大的佛塔上面雕刻的人物有四个手臂,站在莲花上,摆出三折弯曲的姿势。
在转角装饰柱的上边和佛塔的隔层上面放置着这种鎏金镶嵌宝石的三叶草装饰上面雕刻着天女以及吉祥的图案。建造佛塔的工匠们经常在不同的部件上刻着藏文,编号,用来辅助建造。雕刻的字符的位置是不同的有时在前面,有时在背面。
 
三、丹萨替造像特点
丹萨替造像是一种尼藏融合的艺术风格。尼泊尔艺术影响表现在衣纹的表现手法、装饰风范等许多方面。
成熟时期的丹萨替造像,男性脸型成方形,女性脸型成圆形。面部饱满、额部宽平,富有肌肉感。寂静造像眉眼上挑,秀美而端庄;愤怒造像三目圆鼓,威猛而恐怖。佛、菩萨和佛母等寂静相身躯匀称,而一些本尊和护法等忿怒相四肢短粗。所有神像的身躯和四肢均劲健硕壮,肌肉饱满柔和。菩萨装造像为五叶冠,头顶束高发髻,且顶部发髻一般不出现发丝,素朴无纹。男性特征的佛造像昂首挺胸,姿态雄健;女性特征的佛造像宽胸圆乳,细腰软腹,身体呈三折枝式,展现阴柔之美。这些都明显继承了印度和尼泊尔造像躯体造型的特点。
头饰:以菩萨装头饰最具代表性。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头部及发髻一般不现出发丝,如圆盔罩于头顶,髻顶安半杵。
衣饰:衣服贴身而紧凑,只在极少的部位表现衣纹,仅在袖口、下摆、帔帛等处出现线刻或连珠装饰的褶皱。这样的处理,完全为了表现佛造像的肌肉和躯体变化,给人以硕壮感。
装饰:藏传佛教造像具有镶嵌宝石的传统,丹萨替造像也不例外,而且在繁复和讲究程度上,历史上的佛造像无出其右者。手足部的钏镯大多数是多圈组合的繁复样式;僧裙上密布立体雕花。在藏传佛教造像历史上空前绝后。镶嵌宝石种类繁多,包括红珊瑚、绿松石、红宝石、蓝宝石、白水晶、青金石等,这些镶嵌为丹萨替造像增加了华丽的色彩。
莲座:最具有丹萨替特点的就是莲座。丹萨替莲座特点是比较低矮、莲瓣饱满有力,其中双层束腰式莲座束腰部位深度较浅。还有少数造像的莲座下方还有一层雕饰繁复的底座,底座上面环绕一周雕饰有涡旋状的緾枝莲花,既具极佳的装饰效果,又彰显出尊像的圣洁不凡,具有美好的佛教寓意。
工艺:一般在25至35厘米之间,稍大者有60至70厘米,其中以30厘米上下尺寸的造像最多。红铜铸造,铸胎厚重,显示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丹萨替造像风格的变迁:
1、产生期:13世纪。造像风格尚未定型,造像特点不明显;
2、发展、定型期:14世纪。丹萨替造像的重要发展时期,造像风格成型,艺术特征鲜明突出;
3、衰落期:15世纪中叶以后。造像特点不明显;逐渐消融于明代西藏地区形成的统一风格之中。格鲁派的兴起,开创了西藏新的佛教艺术风格。
特殊的供奉形式:
主要供于舍利灵塔的塔身周围。大多数丹萨替像身后横出一个扁状的小铜榫,或在头后,或在身后,大多数在莲花座后部,而且一般是佛像铸完后再焊接上去,在铜榫与佛像的连接处可见明显的焊接痕迹。
西藏本土影响:
1、造像题材: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
2、造型样式:有许多新的造像题材没有现成的仪轨作为依据,需要重新设计和创造;
3、造像风格:在重新设计和创造中,大量融入藏民族文化艺术因素,形成了具有藏民族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新型模式。
4、巨大的艺术承载能力:13至14世纪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各种文化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尼泊尔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得到了新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各种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新风格。
 

作者:南山禅(整理)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0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