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谭志伟:色彩与温度的游戏

时间:2021-1-4 10:55:48 点击:

 人类文明可以说起源于火,对于火的掌握也让我们从动物中逐渐分离开来。在原始艺术形式里,岩画或者洞穴壁画是我们能见到最早的艺术形式,并且岩画与洞穴壁画几乎没有地域限制,除南极大陆以外的地区均有发现,据研究,其中大部分的绘画原材料都是经过火烧以后粉碎制作而成,亦或者是直接取材于火堆里的自然色粉,其中使用最多的颜色为,黑、红、棕红这三种颜色,均是可以在火堆里自然形成的色彩,绘画内容多以狩猎、祭祀与生活场景为主,绘画工具也相对简单,可以是树叶或枝条,也可以是直接手涂抹,为什么岩画能突破地域限制而出现在全世界呢?最主要的功劳就是人们在那个时期都掌握了用火,火烧过的自然颜料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创作工具。而珐琅作为人造使用的形式,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约3500年前的埃及,考古出土的金属文物是有一层玻璃制残留,此时这层釉面很难和装饰归类到一起,估计可能是为了防止金属自然氧化或者磨损,因为玻璃质釉面层的硬度明显高于当时人们冶炼的金属,而且金属上还有明显的高温氧化痕迹,说明这层釉料是使用高温与金属结合到一起的,虽然与严格意义上的珐琅还有很大区别,但是基本要素相同,就是金属底层,硅基的氧化釉面层,使用高温使其结合的工艺,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是哪位智慧的古人第一个这么做了,珐琅作为工艺品出现最早的证据,大约是在3000年前的地中海地区,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掐丝珐琅戒指以及权杖,虽然珐琅部分已经氧化,但是掐丝工艺保存完好,可以被称为最早的实物珐琅了,但是这种工艺在接下来的1000多年里的欧洲,无论是工艺还是原材料均没有太大变化,可能是由于珐琅当时的应用范围较窄,加之工艺复杂,成本很高,没有广大市场的支持,自然没有发展的动力。随着欧洲文明的扩张,和大航海时代的开启,珐琅作为欧洲最有特色的装饰艺术之一被迅速传遍世界,由于所在地区不同,珐琅的名字也多有差别:enamel、法蓝、佛琅、搪瓷(工业搪瓷、艺术搪瓷)、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七宝烧……另外各种制作技法:画珐琅、掐丝珐琅、内填珐琅、镂空珐琅等等逐渐形成,15世纪中叶的欧洲,画珐琅器主要绘制宗教特色的作品,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洋制品开始涌入中国,西洋珐琅也由广州传入,这种异常精美的且极具异域风格的艺术作品深受到皇帝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在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还创制了新的瓷器品种珐琅彩,被誉为“瓷中皇后”,国内珐琅工艺由于和陶瓷艺术相融合逐渐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的珐琅器,因为欧洲画珐琅都是烧造在各种金属上的,而到了中国以后由于中国瓷器更符合中国人审美,加之当时中国农耕文化金属冶炼技术不成熟,金属产量偏低,无法满足人们金属器皿的日用化,所以中国人另辟蹊径采用了瓷胎画珐琅,首先烧白色或其他单色胎体,再用珐琅釉色在上面画画,可以运用不同绘画技巧,只是每画一层釉色就需要烧制一次,烧制多少次没有标准,看创作的作品想要表达的画面效果,由于当时国内并不生产珐琅釉料,珐琅瓷器依然是皇亲国戚独享。另外画珐琅中有作品尺寸非常小,我们称其为微绘珐琅,比如珐琅表盘的直径一般在30~40毫米之间,需要在显微镜下绘制,微绘珐琅需要好的绘画功底,耐心细致的创作,小小的表盘上可画出各种精美的画面,常常以写实的技法创作人物肖像、动物花鸟或临摹名画等……我们也称微绘珐琅是方寸间的绘画艺术!还有比较传统的掐丝珐琅,掐丝珐琅在中国也叫景泰蓝,主要是紫铜制作,因为它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并且主体颜色多为蓝或者近似蓝色,景泰蓝很完整的保留了欧洲的珐琅技艺,都是以金银铜丝掐成线段,在制造的金属器皿上围合出轮廓线,焊接或粘住,再在金属丝之间的凹位填珐琅釉料,并多次填釉数次烧制,再打磨抛光等工序。景泰蓝由于材料与工艺的原因,釉层内会有很多气泡,经打磨表面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沙孔,越早期越多,这也是景泰蓝的一个特征。掐丝珐琅目前也多用于表盘的制作上,掐丝珐琅表盘多用金银为胎与丝,因为作品小,金银丝的厚度细到只有0.04毫米,真所谓毫发之间,技艺入微。与掐丝珐琅类似的就是内添珐琅,内填珐琅的制作工艺与掐丝珐琅相差不大,只是用机器或人工雕刻、或者錾刻、腐蚀等技术制作出图案凹位,如珠宝首饰制作也可用失蜡铸造出金银件,需要珐琅的地方做出凹位,再填珐琅釉,烧制后打磨抛光,因为珐琅的色彩比天然宝石更丰富,而且表现效果更加艺术,所以也备受人们喜爱。还有玑镂纹珐琅,玑镂纹是用特制的机器进行雕刻,再烧制上透明的珐琅釉,透过釉面可以看到隐约的金属雕刻线条,表现非常丰富,如水波纹、太阳纹等有优美有规律线条,在欧洲,玑镂纹珐琅多与掐丝珐琅或微绘珐琅同时出现在同一作品上,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欧洲新艺术时期流行一种镂空珐琅,是将金属镂空如窗,在镂空部分填上釉色烧制,如彩色玻璃般,特别在光照下,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色彩斑斓,非常梦幻,更有甚者用极细的金属丝做底,烧好珐琅以后再使用腐蚀剂腐蚀掉金属,形成全玻璃质的脱胎珐琅,都是珐琅工艺极盛时期的产物。珐琅釉料由于时期不同,产地不同,也各有特色,但大部分是用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矿物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如加入氧化钴为呈蓝色,加入氧化金呈红色,加入氧化锡呈白色等……经焙烧,投入冷水,并提炼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的、白的、透明的、半透明的、不透明的……有人问珐琅有多少种釉色? 中国的“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日本的“七宝烧”,欧洲的珐琅,俄罗斯的“恰克图”……各地方的文化习俗与审美影响着珐琅工艺,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珐琅釉色,有的釉色很艳丽,有的釉色淡雅,我也不知道有多少种颜色,也许万物有多少种颜色,珐琅就可能有多少种颜色吧……珐琅釉料由于产地,时期的不同,特征也各有不同,现在因为制作珐琅的手艺人越来越少,新的材料的出现,年轻一代也不愿意接手珐琅釉料生产的工厂或作坊,好的釉料也越来越少!但总有人坚持传统手艺,珐琅独特的美也无法被替代…… 常见的珐琅工作室中有电炉或煤气炉、金工工具、玻璃器皿、玛瑙研钵、画笔…… 等等十八般兵器(又何止十八种呢),工具各有所长,许多工具需要根据自己喜好制作,就像一个科学实验室与画室的结合,珐琅工艺除了运用各种绘画技巧,还涉及到金属材料、铸造、烧制、雕錾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作中还有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珐琅工艺有科学严谨之工,绘画美学之艺。珐琅作品在750到900摄氏度的烈火中烧制,烧制温度与时间的控制非常关键!温度低了或时间不够釉料就融化不了,温度高了或时间长了都得不到想要的色彩!釉料的厚薄不一样效果也有差异,如烧制透明的釉料,釉层厚薄会影响透明度,有些釉料烧制在金与银胎上效果也不一样,甚至釉料研磨大颗粒度不同最终呈现的效果也会不同,材料的应用不对也会失败……也许前一分钟还是一块光亮的金银片,后一分钟就是一块废片!红色变黑了,透明蓝色里有气泡,白色里有黑点,胎体变形了,釉面裂了等等失败……如在烈火中探险,有失败就有成功,烈火让珐琅如凤凰涅槃般重生!釉色在高温中溶解,冷却结晶如宝石般质感!珐琅的基底有金银铜瓷等,有人疑惑金熔点:1064℃,银熔点:961.78℃,铜熔点:1083.4℃……而传统珐琅也需要高温烧制,不会熔化吗?工艺就是那么奇妙,这也是发现发明工艺人的智慧,为了给金属装饰的五颜六色,让珐琅釉料的熔点降低,烧成温度在700~900℃之间,另外每次入炉烧制的时间一般在1至2分钟左右,大的珐琅器稍长点,所以不会熔化!金属为胎,木本植物取胶粘丝取油作画珐琅媒介,掐丝与内填的珐琅釉料以水为媒介,火烧之,矿土为釉原料,珐琅是金木水火土的艺术,这也许是巧合!自然造物就是这么微妙!制作珐琅作品时,艺术家往往要根据要画的图案与想要表现的效果,来选择金银还是铜瓷为胎,如纯银为胎,在银胎上或雕或錾出纹理,特别烧制透明或半透明釉,在光线下能反射出银胎肌理纹路,如宝石般光泽,很美!从艺术角度来看,珐琅釉料与胎体只是一种材料,就像国画颜料,可画在宣纸上,可画在绢布上,有写意画有工笔画……如油画颜料,可画在画布上,可画在木板墙壁之上,有印象派有抽象派有写实派,表盘与首饰,就是一张画纸,一块画布……。
我叫谭志伟,80后手艺人,从小学画,学习珐琅工艺十年有余,初学珐琅,从了解釉料入手,尝试烧制各种珐琅釉料,每一个釉色,烧很多片色板,不同温度,不同时间,釉料的厚薄不一样等,烧出的效果都有差异,钻研探索,从书写记录到深深记在大脑,常常在生活中看到什么颜色也会想到釉料色号,珐琅丰富的色彩吸引着我,烧制的过程很奇妙,“色彩与温度的游戏”这句话慢慢成为我学习珐琅的武功秘籍。

作者:谭志伟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2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