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西域古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等到出现了明代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珐琅彩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珐琅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再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瓷质、铜质或金、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如搪瓷、景泰蓝等均为珐琅制品。(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古伊朗)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入中国,根据制作方法分类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1446年)在法国边陲小镇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地区里摩居小镇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银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
匠心匠技
承袭传统文化,重构东方美学,仙鹤、朱雀、祥云、古典园林建筑、书法……珠宝人用珠宝的方式唤醒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珐琅彩传统工艺中以光影和色彩为媒介、以匠心和虔诚为依托,是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新符号,在珠宝领域与时下潮流碰撞中发展出别样的东方时尚美学。
传统的珐琅彩工艺珠宝产品能成为营销的新动力:其一,国力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目前的经济增速相对过去虽有下降,但依然要大幅高于欧美许多成熟国家;其二,国内年轻人的文化自信。时下的年轻人,生长在国家腾飞的时代背景下,不再一味地盲信外国洋品牌,反而比之前年代的人有了更多的文化自信,珐琅珠宝饰品的出现正是契合了这些新生代的精神需求和自我表达,买国潮、用国潮、晒国潮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新的生活方式;其三,珠宝品牌升级。品牌升级就是时代气质的升级,百年品牌之所以长青正是因为品牌随着时代气质的更迭而升级,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品牌原有的格调结合,让品牌变得年轻,从而焕发更长久的活力。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和审美水平,人们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也对纯手工制品的热衷持续升温,于是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被重新挖掘出来,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让传承千年的珐琅工艺越来越多地绽放在现代珠宝饰品中是所有在国潮风下的珠宝工厂一直以来的追求,中国广东省深圳市为数不多的几家专业珐琅工艺珠宝工厂自觉承担起宣扬和发展传统经典之美的责任,从自身定位为一个匠人团队,而非商业化团队,坚持以作品打动消费者。他们从精神、光学、结构、色彩等方面对珠宝产品进行再塑造,通过珐琅彩工艺让珠宝产品的立体感强度、通透度、光泽度等多方面做到了可调节,色彩明快、饱满鲜丽的传统工艺特色被完全保留的同时也展示出多样化、独特的肌理呈现,让产品拥有丝绸刺绣般的光泽,也有仿若宝石般的潋滟光彩,甚至能复刻出如点翠藏品般的肌理质感,不惧时光流逝,历久而弥新。
谈及所坚持的梦想,笔者希望在我们的珠宝匠心坚持之下,将传统手工艺升级、赋能,在保有传统文化之美的基础上,让手工艺更符合现代环境要求,同时与现代审美水平相融,让珐琅工艺能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让世界感受到真正中国制造的力量,只有这样珐琅工艺的未来将十分值得期待,本土珠宝品牌的崛起才有希望。
珐琅珠宝饰品保养要素:
1、最好是先用柔软的蜡布将其每个角落都擦拭一遍。
2、应该把握力度,轻轻拿起与放下,避免与硬物撞击。
3、使用前后都应该保持干燥、洁净,置于通风室内。
4、宜放置在恒温室内,避免接触高温。
5、观赏把玩时应保持手干净清爽。
6、不要碰到化学物品,不要用洗涤剂、酸性东西等腐蚀物品损坏珐琅瓷器。
7、若轻微撞击,一般细小的裂纹处可用竹木棍醮苯或彩色蜡修补。呈现珐琅的精致雅趣,大放异彩,散发着华贵却并不奢靡的绚丽气息。
烧制珐琅所用的原料(各种天然矿物的混合体)性质相当稳定,珐琅饰品能够历久如新,闪透绚丽华贵雍容,这也是它之所以受到行家们喜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