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英,北方昆曲剧院优秀旦角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硕士,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29界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戏剧红梅奖二届大奖得主,曾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她主工昆曲闺门旦、正旦,又兼习苏剧。在她的昆曲从艺路上,先得“继”字辈老艺术家柳继雁先生启蒙,之后在国家文化部主持下成为首届梅花奖得主、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先生的嫡传弟子,后又得北昆韩派传人林萍先生和北派名师张国泰先生亲授北派剧目;同时也得到梁谷音、沈世华、张洵澎等众多昆剧表演艺术家的匠心传承,因而她的身上兼有昆曲南北派表演艺术的综合基因,南方昆曲的委婉细腻特质与北方昆曲大气洒脱的特色兼而有之。
顾卫英扮相端庄秀丽、气质雍容华贵、身段清逸隽秀、表演细腻传神、唱腔优雅规范,她是名师雕琢的美玉,深得昆曲名家的真传,她是《牡丹亭》里一梦成痴 的杜丽娘,姹紫嫣红开遍,她将最美的青春献于昆曲艺术传承。她善于刻画不同阶层和不同类型的古典女性形象,成功塑造了许多不同阶层与不同类型的古典女性形象。常演昆曲剧目及其人物有:《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长生殿》中的杨玉环、《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烂柯山》中的崔氏、《蝴蝶梦》中的田氏、《货郎担》中的张三姑等及原创昆剧《李清照》中的李清照,《赵氏孤儿》中的庄姬公主。
工作其间,她曾多次出访港澳台地区与日本、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大学音乐学院、维也纳音乐学院、奥地利皇宫等地弘扬昆剧。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的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和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雅乐又是什么呢?
昆曲(Kun Opera),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调”,这就是今天的昆曲,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它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中华戏曲遗产,创造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对京剧、川剧、湘剧、晋剧、赣剧、桂剧、闽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戏曲之母”。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这是对昆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同。
昆剧《牡丹亭•寻梦》懒画眉
最撩人春色是今年。
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
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
是睡荼縻抓住裙衩线,
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昆曲如同一出永不谢幕的长剧,一次次的场景变换,一年年的人物更迭,转眼就是六百年,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了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明朝文学戏剧大家汤显祖完成了不朽的传奇剧本《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繁荣时期。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二百年前,在一代代昆曲艺人的努力下,昆曲折子戏已日臻完善,为刚刚萌芽的各地方剧种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近代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80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剧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落的时候,他们用尽毕生心力,守护着昆剧的一脉香火。50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了新编剧目《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今天,古老的昆曲焕发着青春,迎接着下一个百年,在这方狭小而又广阔的舞台上,六百年的昆曲演绎着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经典,而台下则是我们一个民族的唱和。
昆曲学霸养成记
顾卫英出生在昆山,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依然是一位温婉娴静的江南女子,说起话来也始终带着吴侬软语的声腔,眉梢眼角藏秀气,清丽柔婉,不疾不徐。在许多人眼中,顾卫英仿佛天生就是属于昆曲的。1994年苏州评弹学校昆剧表演班在苏州六县市招生,天资聪颖的小卫英被选中,从此踏入昆曲的世界。
顾卫英至今都非常感念她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启蒙老师,而这位启蒙恩师就是“继”字辈的大师姐柳继雁先生。年近花甲的柳老师为人温和,教戏却十分严格。
在老师们眼中,顾卫英一直是个有天分有悟性、勤奋刻苦的好学生,她非常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一九九九年她被苏州文化局推荐,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晚会,成为苏州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第一人。她不仅没有恃才傲物,反而更加潜心向学、虚心求教,对老师的要求一丝不苟地执行,这也使得老师们对她的要求反而更加严格。就这样,在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勤学苦练、反复研磨的教学过程中,小到每个字音的唱念、台步、水袖、身段,乃至用腰的幅度的增减,每个眼神的方向角度的差别与表情的细微变化,她都十分细致地进行了探索与琢磨,也因此她很快就成为了老师和同学公认的“昆曲学霸”。
对于这个称谓,顾卫英笑着说:我觉得有一部分可能是天赋吧,老师们觉得我的综合条件不错。但另一部分我觉得还是我做事认真的个性使然,最关键的是教我的老师都太好了!我的启蒙老师是柳继雁,紧接着是张继青老师,后来又跟张静娴老师手把手教我《长生殿》,有这么好的老师教,我学不好是要给老师丢脸的啊!所以在这种压力和动力面前我必须认真学好,老师们在无形中激励着我不断向前,起初是模仿老师,后来要学老师们的精华,博采众长,不能盲目模仿,要会看会思考会融化。我想我应该是这种“学霸”吧。
三尺讲台育芳华
出科后,顾卫英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进入苏州昆剧院,很快便成为剧院的当家台柱,她传统细腻的表演风格深受业界及观众好评,获奖颇丰。早在1997年,还没有毕业的顾卫英就已获得了苏州市青年演员传统折子戏优秀新苗表演奖,从那年开始,几乎每年顾卫英都会获得各种大大小小的奖项,这其中还包括2004年、2007年两次获得中国剧协戏曲红梅奖大奖,并获“红梅之星”称号。
刚走出校门那几年,昆曲虽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昆曲演出市场依然不景气,已经成为职业昆曲演员的顾卫英却丝毫未受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无论舞台规模大小、观众多少、演出条件是否简陋,她都从不懈怠,全心投入。不仅认真演出,演出之余她还到南京、上海投师学艺,从未间断过。然而,当时在苏昆剧院遇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特殊时期顾卫英做出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择,离开苏昆,走进中国戏曲学院,在北京寻找属于她的昆曲艺术生涯的另一种延续与新生。
回忆当年的情形,顾卫英笑着说:“迈出这一步,对我来说真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我在而立之年同时完成了跨地域和职业身份的两大转换,从苏州到北京,从演员到教师。”“地域的转换还好,我可以克服。对北京一直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和亲切感。但是从入行到现在,我一直是在舞台上,做演员上台表演已经成为我血液里的一部分,成为老师教别人怎么演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一个好演员未必就是好老师,责任和压力是非常大的。最终推动我做出这个抉择的应该说还是昆曲的巨大魅力。北京的文化底蕴以及昆曲在北京的深厚积淀,让我相信我到了北京以后,我的昆曲艺术生命也能够再次旺盛。我当年的勇气绝不是盲目的,我相信昆曲的力量,昆曲就像一把很大的保护伞,是她在保护我,而不是我在保护昆曲,所以只要昆曲在,昆曲活着,我就能活得更好。”
就这样,离开舞台走上讲台的顾卫英,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重生。她担任了中国戏曲学院首届昆曲班的班主任与昆曲闺门旦的专职教授职务,并且以自己清丽端妍的姿态,温润柔婉、娴静典雅的气质与个人魅力,和蔼可亲、旷达乐观的精神状态,一度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教书的同时,顾卫英还不忘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进入“国戏”的当年,就准备攻读“国戏”的艺术硕士学位。两三年的时间里或许做了别人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时,她也收获了从昆曲表演理论、实践到教学等方面的累累硕果。
在国戏的8年时间,顾卫英肩负起了传承昆曲艺术的重任,将前辈老师们所亲授的传统剧目与自己总结的宝贵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以赠,对所教授的学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她教授的学生既有专业的高学历研究生也有痴迷戏曲艺术的业余戏迷曲友,有比自己年长数十岁的成年演员,也有天真烂漫的七岁孩童。她在2014年中国戏曲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又于2015年全北京98所高校、141名教学精英中脱颖而出,以颇高的教学理论水平,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赏心悦目的课堂示范,精彩绝伦的教学呈现,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昆曲的唱念及表演,征服了评委,一举荣获北京市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她也是北京所有艺术类院校中惟一一位获奖的选手。此外,她还在全国各大核心期刊发表了数十篇具有很高艺术和研究价值的论文作品,由她承担的北京市人文科学研究项目《昆曲闺门旦折子戏表演研究》以扎实的研究成果结项,赢得专家学者的一片赞誉。
回归舞台逐梦中
从演员到教员,顾卫英完成了一次堪称完美的华丽转身。然而,就在她的教学生涯顺风顺水之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顾卫英再一次转身,回到了舞台的中央。
“同上一次不同,我的这一次选择不是勇气,而是对我自己的一次理性挑战。也许在别人眼里,校园生活是稳定而安逸的,教师的职业地位和物质待遇令人羡慕的。我的得失观与价值观和别人不一样,居然放弃了。我遵从了昆曲艺术的发展规律,顺应昆曲艺术的路径发展。我始终认为昆曲表演是一门舞台实践艺术,不是课堂艺术,我告诉自己必须要回到舞台。”对于这一次转身的理由,顾卫英坚定地回答。
正是因为对自己以及昆曲艺术的需要有着如此清醒的认识,即使是在国戏教学顾卫英也从未放弃舞台。每年都要办个人专场演出,自己安排演出机会,自己设计剧目,自己找老师排练“回炉”,自己找演出合作团队……顾卫英笑称“我那时就是一个人的剧团”。虽然辛苦,但是顾卫英觉得,只有保持演员的状态和舞台的感觉,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授表演的老师,这既是对这份职业负责,对昆曲艺术负责,更是一种敬畏。
2013年,北方昆曲剧院杨凤一院长观看了一场顾卫英表演的折子戏,随即向她发来了橄榄枝:你是为昆曲而生的……杨院的慧眼识人终于打动了顾卫英。两年以后,顾卫英正式加盟北方昆曲剧院。同年,她与剧院同仁一起创排了大型原创历史剧《李清照》。在剧中顾卫英担纲主演,成功塑造了“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经典形象。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重点剧目,获得了业内专家学者及观众的好评,顾卫英因该剧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顾卫英说:“《李清照》作为我正式回归舞台的首部大戏,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从演员到老师,再从老师转回到演员,并不是外人以为的那么顺其自然,在舞台上的感觉、表演的实战经验、临场应对的手段、从心到手的从容,都需要重新适应。《李清照》又是原创新编剧目,不是传统戏没有仿照,需要创造和学习揣摩的地方很多,因此难度很高。但是一出大戏下来,很累也很过瘾,它让我从心理上、从艺术积累上都重新出发,我找回了舞台的新起点。”
如今,重返舞台的演员顾卫英非常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赵氏孤儿》里的公主虽然只有一场戏,她也不断与导演“磨戏”,她说,戏不论长短、大小,塑造的人物应该是完整的。演员不能偷懒,要一直在状态里,每天都要成长,艺术才能不断提高。
昆山“一旦有戏”顾卫英昆曲工作室
工作室内有小院阁楼、讲堂功房、茶室琴房,整体建筑保留着清末民初的风格,古风浓郁,以传播昆曲艺术为核心,艺术沙龙、互动体验、讲座授课、雅集等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是感知昆曲、学习昆曲、欣赏昆曲的好去处。
工作室自2019年1月13日运营以来,主要开展了昆曲名家、知名专家传播昆曲之美系列活动,致力于昆曲艺术的推广普及、交流研习、传承培养等方面,为宣传昆山、弘扬昆曲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通过艺术家们边说边唱边演,讲述昆曲故事、演绎昆曲经典、传播昆曲文化,名家昆曲讲堂月月讲月月新。主要名家有张继青、柳继雁、姚继焜、张月霖、张静娴、计镇华等。为传承昆曲进一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顾卫英热爱昆曲,毕生的心愿就是为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和贡献,希望她以后的昆曲舞台艺术道路越走越宽。百花争艳的戏曲舞台上,以其文本、音乐、表演完美结合的文化价值,中国传统美学的致雅典范而传世几百年的昆曲,在一代代的优秀昆曲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传承下会更加的辉煌灿烂和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