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文明开始以后,如何准确的计量和划分时间就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从最早的固定式日晷。和可移动的晷尺开始,(图1)人类就一直在探索便于携带而准确的计量时间工具。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成熟的机械加工以及完整的数学,天文学理论的形成,机械钟表作为人们心目中完美的计时工具开始逐渐普及。从早期的可携带式航海甲板表(图2)到中期的怀表,(图3)乃至后期的手表都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各种品类、大小、功能的计时工具简直浩如烟海,我们这里只简单的谈谈手表。
作为方便佩戴的手表是如何产生的一直具有一些争议。其中有宝玑说。法国那不勒斯皇后在1810年向宝玑公司定制以手镯为基础形状的一款女性腕表,兼具手镯的装饰效果与腕表计时功能。两年后,宝玑公司完成设计制作,表冠采用了优美的蛋壳型设计,两针款,而这支腕表的外形最终形成了宝玑表中著名的Reine de Naples系列延续至今。顺便提一句那不勒斯皇后是拿破仑最小的妹妹名叫卡罗琳,但是很可惜这只表只有文字记载,当然宝玑公司声称还有直到1854年的最后一次保养记录。其次是百达翡丽说。当时怀表正在盛行,但是女士们由于裙子普遍没有上身口袋,主流的做法是把怀表做成胸针别在胸前,既可以装饰又能读取时间,不过依然不是很方便。在1868年瑞士制表商百达翡丽为匈牙利女公爵 Koscowicz 制造了一只手腕上佩戴的钟表,就是在金手镯上打造的,形式与宝玑的那不勒斯皇后相差不大。但同样可惜的是,也是只有当年的订购单以及文字记载,因为都没有实物所以第一名之争可能还要持续下去。还有就是布尔战争说。1899年英国在南非的布尔战争期间,士兵们把当时女士使用的怀表捆绑在自己的手腕上,以方便使用枪械的同时观察时间。但这并不是主流的手表起源说法,所以在此仅仅列为一种可能性。目前实物最早能见到的手表是1880年的瑞士芝柏公司为德国军队定制过一批手表,当年制造了约2000只,目前在芝柏的博物馆有原品收藏。1892年爱彼公司为LouisBrandt兄弟公司代工生产了一枚小直径的小三针三问手表,机芯编号2416(图4)。后来LouisBrandt兄弟公司更名为欧米伽公司,这也是欧米伽现在所宣传世界上第一只三问复杂手表为其自己生产的原因。第一只爱彼公司生产并标有自己厂标的三问腕表出现在1906年,于1908年销售出去。
早年在瑞士有三大代工工厂,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LA公司,然后是积家和爱彼公司,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期大家的版路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原因。那个时候表厂的地位要远低于珠宝商,很多珠宝商相当强势,在表厂定制机芯的时候表厂甚至不能在机芯上刻有自己的厂名,包括当时的百达翡丽公司也为蒂芙尼等珠宝商提供过相当数量的机芯(图5)。自1900年以后手表的便携性为后来手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加之1900年以后精密机械以及测量工具的普及,制表师已经可以把零件很轻松的加工到很小的尺寸了,这也为钟表能佩戴在手腕上扫清了最后一个技术障碍。虽然那时怀表地位依然无可撼动,但是已疲态初现。1905年加斯顿•百年灵制造了第一只单键计时功能手表(图6),开启了计时功能手表的先河,为精确记录到1/5秒提供了可能。1923年,jhno harwood约翰夏活发明了第一只自动上链机械手表。当时使用的是撞陀机芯,由于不需要每天上链给那些忙于工作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并且别出心裁的设计了表冠调时的调时结构,即使是放在今天也十分出彩(图7)。
自此自动机械手表开启了新的纪元,很多人会问那么什么样的表才能称为古董手表呢?它和二手手表到底怎么区分呢?目前没有统一的明确界限。我认为最早的分界时间点为1969年,因为1969年日本精工携自厂的石英手表几乎囊括了所有奖项,让当时的瑞士一众厂商无法匹敌,并迫使自1866开始的纳沙泰尔天文台竞赛停办。但是精工的理念与瑞士制表的理念不同,瑞士人把钟表作为艺术品来对待,而精工则是把钟表作为快销品,开始尝试使用了冲压零件、电路,来替代机械机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一个走时精准,价格便宜的手表当然会迅速占领消费市场,所以很多人认同1969年之前的手表都可以叫古董表,而1969年之后的则称二手表。当然还有一个时间分界点是1973年,因为1973年新的cosc认证出台。很多人也认同在cosc认证以前的为古董表,cosc认证以后的为二手表。概括来说就是古董表一定是二手表,但是二手表不全是古董表。这里不得不说下我们熟知的天文台竞赛。天文台竞赛不只在瑞士才有我们熟知的天文台竞赛大概有瑞士纳沙泰尔天文台竞赛(1866年)、日内瓦天文台竞赛(1873年)、英国特丁顿乔氏天文台竞赛(1884年)、法国贝桑松天文台竞赛(1878年)、德国汉堡海军天文台竞赛。这些天文台具有严格的检测标准,检测程序主要是三个温差、五个方位以及为期30~50天左右的检测,然后按照得分,来授予评级。不同的天文台使用的评分体系稍有不同,当时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参赛的都是机芯而非整表。一个厂家可能同时去参加多个竞赛。以求得最好的名次。因为在工业时代有一个好的获奖名次可能为企业带来很高的销售利润,这种竞赛逐渐演变成了各大厂家秀肌肉的舞台。有的厂家不惜血本去研制高精度机芯,高级技师精密的加工,加上不计成本的堆料。而一旦得奖之后这类的机芯却极少会装入表壳对外进行销售,最极致的代表就是百达翡丽的3699机芯,此机芯只生产了一枚,编号861115,参加过11次日内瓦天文台竞赛,以及多次纳沙泰尔天文台竞赛,直到1963年(图8)。而最终这些参赛获奖的机芯大部分都不会装成整表销售出去,这就造成了看似厂家的竞赛成绩很好,但是你买到的表和竞赛其实没什么关系。但是天文台竞赛也是有积极的意义的,间接的拉动力当时瑞士整个制表业的地位和加工工艺,为瑞士制表业碾压美国制表业提供了一个行业标准。
那么话又说回来,到底什么样的手表才值得收藏呢?非得是拍卖会上成百上千万的表吗?我认为不然,只要是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力。做工精良,有独特设计理念和风格,有创新性,有时代纪念意义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收藏品。但是收藏过程中依然要注意一下问题,首先就是品相一定要好。其实现代机械加工技术对于修复过去的机械手表来说易如反掌,随便找个cnc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零件。在收藏过程中机芯的完整度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一个大修过或者置换过多个零件的手表是不建议入手的,当然孤品可以列外。其次是外观要好。外观是一只手表的脸面,不容忽视。早期手表受怀表影响很多使用了搪瓷表盘,由于搪瓷表盘的特性只要不是硬性的损伤裂或缺损,其表盘包括颜色都会保存几百年没有问题。后期手表多采用金属漆盘,其中绝大多数还带有夜光指示。由于早期夜光指示都是使用夜光粉,夜光粉是粉末状的硫化锌为基质,它本身不发光,只是具有磷光特性,即在阳光或灯光照射后得到激发,将持续发一定时间的光,但时间较短。为了使硫化锌得到连续激发,就要掺混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过去常用放射性元素镭,现在多为钷。夜光粉当时是混合了胶水粘在表盘外面的,(镂空夜光指针同理)由于时间关系胶水氧化,很多都已经粉化脱落,表盘油漆也是如此。金属漆盘的大多数基底为铝,当时工艺限制铝会产生氧化在漆面下形成气泡,加之漆面年代久远油漆的特性老化很多漆盘有脱漆或自然变色现象。虽然现在翻新的漆盘已经足够完美了,但是翻新之后的盘面价值会大打折扣。一些老漆盘的自然氧化现在甚至是一块表的加分项(图9、图10)。也有档次较低的手表使用铝底三聚氰胺表盘,最大的好处是价格便宜,缺点是耐久性差保存到今天的三聚氰胺表盘基本上都已经脱落或大面积起皮了。再次就是外壳。如果是贵金属外壳那么一定要选择贵金属标保存完好清晰的。现代的补金打磨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复原如初的地步了,但是老金印想做的完美的却不多。这也是衡量一只贵金属表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是不锈钢外壳或镍镀铬外壳那么尽量选择没有严重变形,或过深划痕,以及镀层大面积脱落的。另外还要注意后盖是否变形,因为早期手表的防水主要靠后盖。多年的保养和频繁的开启后盖很容易造成后盖变形,或螺纹脱扣无法拧紧。至于表镜当年基本上都是亚克力的,亚克力比较脆弱在当年表镜就是易耗品,不用过分追求一定是原装的,如果无法自行抛光解决问题的话换一个即可。
接下来说说比较小众的门类,首先说说军表,尤其二战军表。因为当年都是直接配发部队从枪林弹雨中保留下来的,也基本上是没有太好品相的了。尤其二战德国军表更是凤毛麟角,能淘到一只走时良好的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当然也不排除普通民众购买军表的可能性。轴心国(这里主要指在欧洲的德联盟)主要军表提供商有德国的:朗格(A.langge)、格拉苏蒂(Glashuette)、荣汉斯(Junhans)、斯托瓦(Stova)、精十力(Kinzle)、金茨勒(Kienzle)、荣汉斯(Junhans)、汉哈特(Hanhart)、汝赫拉(Umf)。瑞士的:浪琴(Longines)、鹅牌(Record实际鹅牌是浪琴的副牌。就像现在劳力士和帝驼的关系一样)、真力时(Zenith)、赛尔维纳(Silvana)、阿帕纳(Alpina)、米娜瓦(Minerva)、铁达时(Titus)、马尔科(Mulco)等。德国当年对军表的主要要求采用亮银色的金属表身,金属后盖为螺旋结构;上带有3个或6个维修槽,黑色表盘上带有12个阿拉伯时间刻度,小秒针区在6点位置。为便于在夜晚使用,时间刻度还要能够发光。此外,这种军表均采用带有镀镍带扣的褐色皮革表带。按采购合同。腕表的制造价格不能超过22德国马克。手表底盖上有字母戳记“DH”与军队采购合同序号,上面的“ S T A H L B O D E N ” 戳记表明为钢质表壳,“WASSERDICHT”表明这款手表防水。“DH”这两个字母的具体意义目前并不完全清楚,其中“D”可能表明是系列手表(Dienstuhr)或德国(Deutsches)之意,“H”可能代表陆军(Heeres)。而同一时期的瑞士制表商也向协约国提供军表,只是款式和刻字略有不同而已。由于市场追捧德国军表,很多人把瑞士提供给协约国的军表经过改装当作德国军表来出售,极具迷惑性,要千万注意。再有就是国产手表了。国产手表作为见证我们国家工业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实物是很值得收藏的。但是由于当时国内表厂众多(几乎每个省都有)哪一类国产表才是收藏的主流呢?首先应该是首批表。1955年3月2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天津手表厂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只全部零件都为自产的五星表,结束了中国手表拼装机芯的历史。由于是试制品,第一批一共组装了三只,其中一只稍有问题,所以公认的数量是两只。这是中国首批表的诞生,由于很多首批表大多都带有实验性质,所以产量不大,加之后期保管等问题,存有量少,自然就是各大藏家珍爱的款式。如:1955年9月26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工业同业工会组织的58人手表试制小组,首批试制出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1958年6月20日南京钟表行业协会组织宫义兴等7人制造出“七一”牌(17钻)手表;还有上海表厂的A581,天津表厂的五-58-001,北京手表厂的北京1型等。然后就是特种功能表。比如军表,1961年4月中国第一轻工业部下达生产任务,由当时的天津手表厂试制中国第一只空军专用双键计时码表。由于当时该项目是国家保密项目,所以代号“304”。1966年5月天津手表厂正式确定投产方案,机芯型号为ST3。同年10月末组装完成1400只,配发各大空军部队。(图11)还有1965年上海手表厂在581型手表基础上借鉴瑞士劳力士日历表自主开发出日历/防震手表,型号为623,并生产了小批量A623手表。上海牌A623手表是我国生产的第一批日历手表,填补了我国手表史上的一项技术空白,它曾配发给部队高级首长佩戴。因周总理不是军人,故当时未在配发之列。但周总理很支持国表,他曾经对上海厂的职工说,让我来为你们做宣传吧!于是总理自己出钱买了一只上海牌A623型手表。总理很喜欢这款手表,一直到他逝世也没有摘下。在总理的遗体快要火化时,火葬工人偶然发现总理的手腕上还带着这款手表,觉得是总理的遗物,把它摘了下来。现在这块表保存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所以现在收藏界称A623为“总理表”。这款表也曾小规模投入民间市场销售,但是数量极少,应该算是新中国最早列装的军表(图12)。
再有就是各大表厂的纪念款手表,或者重大节日以及事件的纪念表,也可以作为收藏爱好者的首选,由于品类众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