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触觉的重要性、触觉雕刻艺术的发展演变、从触觉看材质之间的对比、玉石材质的特点以及能达到触摸艺术的高度等四点来共同论证中国传统的玉石雕刻艺术对容易被忽略的触觉感知的重视,以及它所达到的高度和贡献。
一、触觉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的感官分为五大类——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由此感知世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取悦它们的几种形式,最终升华出了几种艺术门类。其中,美术作品满足我们的视觉享受,美食丰富我们的味觉体验,音乐美妙我们的听觉,气味调节我们的嗅觉。但鲜有艺术门类是为我们触觉享受服务的,触觉是人们很少探索和研究的科目,甚至经常被忽略,更少有对触觉感知的艺术升华。
触觉——皮肤接受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指腹的感受尤为敏感。皮肤细胞接受外来触摸压迫,就会马上发出细小的电流信号,电流信号立刻就会传达到大脑产生不同心理感受。触觉可以使我们心理保持稳定,身体保持健康。触觉还可以用来表达安慰、爱意,通过触摸可以辨别和改善情绪。所以,触觉对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感官。美好的触觉可以放松神经,从而增加幸福感。
触觉——使我们感受更真实!
恩格斯说:“人类从发明工具的石器时代开始就产生了与使用价值并列的审美价值”。器物的使用价值是它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功能,但我认为器物的审美价值里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触觉享受价值。
二、触觉艺术从材质雕刻开始的演变发展
世界各个民族早期开始都有石崇拜的传统。石头的坚固和厚重,石头的锋利和圆润,石头佩戴的独特美感,石洞的安全感和峭壁的神秘性,石头作为武器的威力以及带来的防御性,都让原始人由衷地产生了敬畏和热爱。女娲用石补天,泰山石敢当----认为石头可以驱邪挡灾。新石器时代的欧洲,北非,印度都出现了具有仪式感的巨石建筑作为对自然和神的崇拜。世界各个民族也都从众多石头里发现了多彩而美丽的石头作为装饰和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象征身份独特和对神灵的敬重。人类随着崇拜石头 雕刻打磨石头,并深入了解石头的各种性能,在此基础上开枝散叶发展出以石头为主体的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首饰艺术等。人类社会虽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但都经历了早期的石器时代,产生了岩画,陶文和石刻文明,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进而产生了精神图腾特征的原始美术和原始艺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东西方以及各大洲不一样的后续艺术风貌。玛雅人和毛利人曾经都有做玉雕的历史。
所有的这些文明早期有没有对触觉艺术的重视无法明确的发现,随着后来的发展都没有这项内容的完善和发展,只有中国老祖宗慢慢发现、体会,并延续了数千年,以玉石雕刻为主体的触觉探索,至今还在继续。
西方直到二十世纪,全球最知名的艺术家之一的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主张:“雕塑让人触摸,在触摸中增强对雕塑美感的认识”。亨利摩尔还是强调通过触摸去体会雕塑形体,落脚点是形体本身而不是触摸艺术本身。中国的玉石雕刻艺术有三个方面是西方艺术或其他民族艺术没有达到的,也是中国古人的智慧高度。
三、从触觉感受看材质的对比
从材质上讲玉石材质与其他材质的横向比较,漫长的几千年过去了,全球各个民族使用了各种材质去表达他们对美的认知,产生了绚丽多彩的世界艺术史。从美学上讲,材质没有优劣之分,但从触觉上讲,能带给人以舒服的触觉享受的材质并不多。木头能养出润度和包浆,但跟温润如羊脂的玉石比,就多了些木纳感。青铜、不锈钢等金属,结实坚固但给人冰冷感,少了玉石的滋养感和生命力。玻璃通透、颜色变化丰富,可塑性强,但触觉变化少。贵金属华贵富丽、可塑性强,但长久佩带或触摸无法滋养身心,与人体没有共生感。大理石这一西方雕塑的主要原材料,如果用玉来代替它,白色大理石的维纳斯雕用一块羊脂玉来雕刻。皮肤的细润感,那精光含韵的酮体透出来的年轻女性的生发之气,活生生的彷佛刚出浴的仙女下凡,估计每一个游客都想上去触摸一下,感受一下材质与艺术,灵魂与肉体共生的仙气。而且经过多年的触摸非但无损于艺术品的完美,还会使她越来越细腻油润,增加因为材质和触摸带给艺术品的魅力和感染力。陶瓷是被用的最广泛的材料,颜色也最丰富,质感多变,陶瓷大部分的触觉停留在对日用陶瓷的使用,长久的使用触摸也会产生包浆,材质的美感也会增强,但变化的幅度远远小于玉石材质本身带来的惊喜。釉质里面的玻璃质,长久触摸会产生划痕,光亮度减弱。彩宝类材质体积太小,难以大面积触摸,长时间佩戴也会产生划痕,光泽磨损。塑料和硅胶树脂等其它材质本身寿命有限,变化性滋养性都小,无法与玉的隽永和灵性相提并论。
四、从触觉看玉石的材质特点和魅力
1、玉石材质的特点——玉的材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呢?首先玉是石头的一种,透闪石成分达到95%以上的石头才能称之为和田玉。这是矿物学上的定义,但我们今天讲的玉是广义的玉,包括和田玉、翡翠、南红、松石、蜜蜡、寿山石等。古人讲石之美者为玉,是从审美上来定义玉的;但玩玉的人除了这些,更在意玉的油润度和盘玩的手感。好的和田玉料子手搓几下就冒出油性,打磨之后与肌肤贴合,或握在手心,产生滋腻感,进而触发手心的所有神经,来回揉搓直达内心。那种柔滑、那种细腻能让身心化开、温情脉脉。正应了那句古诗——花能解语还嫌多,石不能言最可人。
2、玉的另一个材质的独特之处在出土古玉上。古玉是最受收藏家喜爱的,特别是“高古玉”。她在土里漫长的埋藏会形成一些后天的沁色:土沁,血沁、水银沁等,有些地方看上去已经钙化腐蚀,似乎完全没有了当年玉肉的感觉,但随着盘玩一年半载后,朽木般的玉石又冒出油性,生出气血,仿佛生命再一次复苏。皮色开始艳丽,甚至慢慢变黄变红变彩。这种因人的触摸盘玩,因人的肤肉与玉肉的触碰产生的神奇变化经常让人惊叹不已。古人讲人养玉,玉养人,玉能通灵,玉能使灵魂不灭,我想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人玉触摸赋予的。中国人看玉不是简单看成石材,而是讲玉肉,肉上的自然痕迹叫皮色,皮色之上的细小肌理叫毛孔,气血好的玉叫“熟”,这完全是把玉看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3、文化属性到精神触摸。文化属性一般都是人文的,因人而产生的属性。自然材质本身并不具有文化属性,我们很难讲木头、铜、陶瓷等材质是什么文化属性,没有人为的加工并体现人的情感和认知都不具有文化属性。然而玉是一个例外。特别是对国人而言,一块玉材质本身就代表着尊贵、难得、儒雅、内敛、高洁、君子之气,甚至还有祥瑞,辟邪驱灾等。有些玩家甚至什么都不雕刻,就玩原石也滋滋有味。玉能到这样的神坛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历史沁染。主要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⑴神玉时期,从八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五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再到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玉被赋予补天地、通灵魂、礼敬乾坤四方、沟通人神交流、防护尸身不腐、守住灵魂不灭。⑵周秦汉唐的王玉时代,玉再被赋予帝王之玉、王侯之玉、等级之玉、价值连城、传国玉玺等。⑶宋元接着赋予更多价值——君子之玉、品德之玉、文人之玉。⑷元明清到现代又多了内容:草原文化之玉、风雅之玉,富贵者之玉,制作名号之玉,儿女情长之玉等。经过这几千年累积的文化属性使得材质本身不仅有单纯肌肤的感受还有了形而上的文化和精神的打磨和触摸。
4、多种艺术的中和体。玉石雕刻艺术不单是为了触摸,也不单是为了视觉,他是这两种感官的结合体。互相促进,互相弥补,人剑合一,人文和自然材质的结合,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实的材质和虚的神经意念的结合。玉雕从美术分类上细分有雕塑的造型元素,有书法篆刻的元素,有设计艺术的元素,有珠宝首饰的元素,有实用器具的功能性元素等。在先视觉感知玉石的材质之美,雕刻之美后,进而握在手里感觉到分量和玉肉的触觉和造型的起伏之美,触觉感受之余再回到视觉去体会雕刻的人文艺术以及回味它的想象空间。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活泼的,光着屁股的玉雕童子抱着个大寿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童子的憨态可掬,顽皮可爱,白白胖胖。一把抓在手里来回摩挲,体会那饱满圆润的身体造型,体会那仿佛真实孩童皮肤般的光滑细腻,柔嫩光洁。闭上眼睛进而在想到古人赋予它的美好和祥瑞的寓意,多子多福,长命百岁的祝愿。一种油然而生的喜悦之情就涌上了心头。多好的享受啊!
直至当下,当代中国的崛起和复兴,信息高速流转,科技越来越发达攻克了教育和文化的壁垒,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和文化人士加入玉雕艺术的队伍。近年来,一部分外国人也开始到中国来做玉石雕刻艺术,给中国的玉雕艺术很多新的元素与他们的理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这门延续了八千多年的艺术正在重新绽放新的光彩,我辈有幸生活在当下,学了系统的中西方艺术,并深入学习了十几年玉雕这门古老的技艺,在对玉文化和材质的了解的基础上有志于推陈出新,再造高度,把这么好的艺术体验推广到世界艺术之林,让更多的人群,更多的民族知道,了解并参与其中。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虽然几千年来中国人爱玉、治玉,并重视把玩体验。做玉的师傅们、专家们、包括玩玉的收藏家们也大都讲做玉不能刺手,玩玉手感一定要舒服,但都没有从触觉艺术的高度去思考审视玉雕艺术的核心价值——从视觉触觉双重出发滋养身心,需要重新审视它跟世界上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先在理论上有个更深刻的认知,对核心价值的挖掘。所以今天我正式提出了这个理论,抛砖引玉,希望行业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发展、开拓玉雕艺术的魅力,以飨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