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张洪波:国家艺术新观察

时间:2022-7-1 10:24:10 点击:

通过观察时下流行的一些新媒体平台发现,传统艺术品行业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发展及传播速度还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传统艺术在直播中不但宣传形式相对单一,且阅读量以及视频完整播放率,远不如时下新艺术等各种表现形式。当然其中存在部分传统艺术在年轻人中间的普及度较低,并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在学习早期很难得到回报,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年轻人对传统艺术不感兴趣的原因。由于短视频等宣传工具,具有易操作性,高刷新率等许多便捷条件,年轻人更愿意去接受。人人可以成为制作人,人人可以成为媒体,且一些短视频制作者可以在制作初期获利也是吸引现在年轻人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加喜欢利用现代宣传手段的原因。

便捷性是现代年轻人面对新事物的首选。在这样的氛围冲击下传统艺术耗时,耗力,且在年轻人眼里不够高级(看茶馆和咖啡馆的地位就可以知道了,但实际上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不分伯仲)。西方艺术是建立在技法基础上的,一些技法操作起来难度不大,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而中国传统艺术则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技法以外的东西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也就是所说的艺术氛围,这也让本来就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年轻人更加不愿意接触传统艺术了。人类社会是一个遗传性的结构关系,只要是年轻人不喜欢或者不愿意去投入精力的事物将来都必然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这也是目前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传承何来发展?我们的传统艺术曾经称雄世界,即使是现代西方艺术大师毕加索都承认中国传统艺术是艺术界最优秀的代表。那么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的传统艺术逐渐在世界艺术舞台走向边缘化了呢?

相对于中国,欧美国家现在采取了顶部文化营销的策略,尤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我们只看到了欧美的小学教育如何的宽松,欧美的中学如何的随意,可是我很难想象欧美的大学其中的竞争不比国内任何一家大学逊色。而英美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就是顶部文化营销,他们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学的建设中去,而不需要去考虑小学和中学时候的复杂问题。只要建立好的大学,国外的人才自然而然就来了,只需要在大学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人才即可。而我们国家要照顾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各个阶段孩子,人才培养的压力可想而知。而顶部文化营销策略成功以后,有各种留学经历的人哪怕是回到中国也都是占据了头部人才的地位。必然也会将西方各种文化,以及西方的艺术形式带进中国,进而影响到身边人的审美选择。所以在普通人眼中西方无论是艺术还是教育都是高大上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成绩却被完全忽略,以至于中国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很难有说有自己独立且完成的较好的爱好。即使有些人确有一技之长,大部分也是为了未来考取大学服务的,而中国艺术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显得不合时宜。首先如果学习中国艺术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很难得到留学的机会。(去英美国家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放在哪里听都像是一个笑话)没有了留学的机会那么你将来在社会上被认可的程度将会较低。这也同时造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地位上的尴尬境地。艺术方面中国传统艺术在欣赏和创作之初就区别于西方艺术。西方艺术更加具像化,评价标准以及体系也更加完整,而中国传统艺术由于传承问题所造成很多评价性的缺失,没有一个大家约定俗成的综合标准。没有标准就意味着全是标准,这也更加大了中国艺术在应试,应用等方面的难度,也是造成中国传统艺术逐渐边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很难评价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到底哪个更好,因为我们从艺术形式到创作形式都和西方艺术有着天壤之别。简单举个列子,西方无论艺术还是生活都较之中国人更加具像化。简单来说就是做什么事有做什么事的方法和工具,哪怕做顿饭也要用到各种不同的锅铲和刀具。而中国人几乎一把菜刀包打天下,区别是我们可以变换各种刀法,切、斩、片等等。中国画也是如此,一只毛笔几乎就可以完成,而油画所采用的工具则相对复杂的多。外国人觉得人要想在天上飞那么肯定要加上翅膀,而中国人则选择在脚下画一朵云。西方艺术最大的特征是由繁入简,进而达到极致。而我们的传统艺术则刚刚好相反是由简入繁,达到极致。西方的绘画你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当前画面判断出作者当时所处位置,或者作者的着眼点,而中国绘画则是采取多点透视原则,一幅中国画你很难判断作者和画面的关系。当然清朝以后中国艺术吸收了大量西方艺术元素。并且有郎世宁这样的宫廷画家为中国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此时的中国艺术已经开始兼容并蓄,逐渐向西方艺术靠近。学习西方艺术让我们开始由一个想象艺术为主导的民族逐渐偏向了具像主义艺术,清朝末年的战争也打开了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大门。面对如此之多的新鲜艺术形式当时的年轻人纷纷效仿,创造出了几代中国艺术大师。这些中国艺术大师即使是像徐悲鸿,张大千那样的纯国画大师也深受西方艺术影响。可以说他们的国画艺术为新国画艺术作品,这样的影响也造成了恪守传统艺术风格的艺术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是国家对于我们本土的艺术形式宣传并没有放弃。而是采用了多管齐下的原则,首先就是吸纳众多艺术青年来到中国,利用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去影响新一代艺术人才。再次就是将我们的电影,音像,书籍推向世界。之前中国鲜有大手笔的电影制作,即使是像《三大战役》那样的恢弘巨制也很难在国际上获得认可。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的国产电影的投资力度逐渐加大,而且屡获殊荣。我们的《国家艺术》杂志更是面向海外宣传中国艺术的一个桥梁和纽带,作为一本艺术类杂志首先考量的就是如何宣传传统艺术,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将世界文化融入其中。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国家一直在大力宣传拯救传统艺术,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目前收到的效果却不很尽如人意。首先调整中国艺术定位,保护传承人等举措是绝对正确的,可是如何进一步吸引年轻人加入则是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没有传承的艺术形式迟早要面临消亡。现在提高我们的优质大学教育其实就是国家的重要考量之一,尤其是普惠境外学生方面我们国家做的更好。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拿出巨资去招收外国籍学生?难道用这些钱给自己的学生不好吗?其实这方面国家层面的考量显然更高一个层次。首先想要做到强势文明和强势的艺术就首先要做的是文化的输出。纵观目前主流的文化输出做的最好的就是西方国家,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做的也不错。尤其战后日本,虽然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是其利用教育提升经济格局,再用经济反哺大学以及技能教育,最后利用教育输出文化在亚洲国家来说已经是最成功的范例了。而此时文化既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又可以说是一种武器。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也就意味着中国传统艺术会被很多国家的留学生接受,并带回本国。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也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只有文化被接受了,才能形成强势的文化输出。强势的艺术,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年轻人的思想导向,这时候传承人的方面就已经不是问题了,同时也会为传承传统艺术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在文化输出方面的考量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其实就是一颗颗中国文化的种子,这些种子迟早会在世界生根发芽。中国的大学跻身世界著名大学前列的时候,才有更多机会让世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但在这之前我们的文化铺垫工作已经是硕果累累了。欧洲自古是游牧民族,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侵略性造就了欧洲文明的崛起,同时也造成了强势文化的输出,这时文化武器的力量彰显无疑。今天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武器来武装自己,但不是为了消灭或者碾压其他文明,而是要兼容并蓄保持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一个全面趋同的种群是会迅速被历史所淘汰的,这一点在古生物学研究上有众多的证据支持。这也将是全人类面临的巨大问题,如何保持文明的多样性,如何传承传统艺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张洪波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7、68期(合刊)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