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张洪波:舞蹈里的中国

时间:2023-1-4 14:19:37 点击: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艺术到底起源于何时,至今也无确切考证。因为舞蹈不同于音乐,音乐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乐器以及各种形式的记谱,成为现代人研究的蓝本。但舞蹈的最终载体是活生生的人,一但这个人消失了那么相对于他的舞蹈也就宣告结束。尤其是远古社会人类的记录方式有限,所以目前并未直接发现古代人类关于舞蹈艺术传承方面的详细记述。但在世界各地的岩画中的确存在大量的人类肢体艺术的描绘。其中被世界公认的以古人类舞蹈活动为中心创作的岩画就是广西花山岩画。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驮龙乡耀达村花山屯北面的明江东岸,创作于2000~2500年前。画面临江,高44米,宽170米。古人把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用草把或羽毛蘸上,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绘出这些神奇的壁画。花山岩画共有图像1800多个。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以人物为主。其中人物形象大多是屈膝双腿外张,双臂向上张开,平举与膝同宽。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不见五官和其他细部特征。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身,作向前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羊角纽钟。其中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梧、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短小的侧身人。这些画面推测是一场庄严而又欢快的祭祀活动仪式的详实记录。岩画人物形象众多,但是肢体语言整齐划一,是只有经过严格练习并编排之后才可能出现的肢体语言形式,故此推断花山岩画是古人群体舞蹈的真实再现。可以说是最早的人类舞蹈图谱。2016年7月15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花山岩画申遗成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除了花山岩画之外,中国最完整的舞蹈形象记录是在一次考古中被发现的。2014年,西安市长安区唐代宰相韩休墓出土了大型珍贵壁画《乐舞图》,画面生动、题材丰富、美轮美奂,引起世人的无限遐想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唐韩休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被系统发掘。韩休曾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部尚书等职,卒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其夫人柳氏,出身河东世家,天宝七年(748年)卒,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该墓甬道和墓室内大部分壁画保存十分完好。展现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一次大型乐舞活动画面。乐舞图占据墓室整个东壁,宽3.92米,高2.27米,是迄今所知唐墓壁画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幅。画面以墨线勾勒,着色以橘黄为主,局部辅以花青、赭石等。画面中部绘男女舞伎各一人,相对而舞。左部一方毯上绘四名女乐伎,自右而左,依次弹筝、拍板、奏竖箜篌、吹笙,其左端立一女歌者。方毯之前,有一男子左手抬起,右手执竿。该男子形象压在一向右奔跑的小童之上。画面右部一稍大的方毯上绘跪坐的五名男乐伎,自左而右依次奏竖箜篌、弹曲项琵琶、吹排箫、击小铜钹、吹筚篥。这组人物左端补绘一跪坐的男歌者,右端补绘一站立的男子,前部方毯上置一筝。这些男子多为胡人形象。在人物背后,绘有多种树木和修竹,前部绘花草和景石。画面中有多处修改,在女乐伎方毯之前, 原绘有一男孩,而后改绘为一头戴黑幞头、着束带圆领长衫、蹬乌靴、右手执一竹竿、左手前伸的伎人。在男乐伎方毯最左边有早绘的下蹲的歌者一人及右边站立歌者一人,两者下部为后绘的方毯所掩盖,但线条依稀可见。其改绘和早绘时间,有两种可能,即在韩休卒葬前后,或在其夫人柳氏入葬之时。在2016年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记录片中《乐舞图》复现的基础上,西安音乐学院进一步研究整理古籍著录。成功的复仿制出乐舞图中的箜篌、筝、曲项琵琶、笙、筚篥、排箫、拍板等多种乐器,并对乐器的声音以及演奏技法进行了实质性探索,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满园春》《乞婆娑》为音乐素材,以诗、舞、乐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这组独特的复仿制乐器,原声性的将《乐舞图》以写实的形式完整复现,全方位地展示了大唐乐舞的浪漫风姿与华美神韵。

那么舞蹈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目前主流舞蹈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比较符合常理。

 

一、巫术说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与自然界抗争的能力较弱,为了求得生存,人们便衍生出了原始的宗教形式。目前人类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依然是萨满教,萨满教几乎涵盖了所有已知的早期人类族群。同时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而产生了畏惧感,认为一切自然物和自己一样都是有生命和灵魂的,由此便产生了萨满教和萨满巫术魔法,以求把握未知的外部世界,使自己的身心达到某种平衡。到现在在中国农村以及世界各地科技不发达地区依然存在。萨满教是一种原始自然崇拜宗教,崇拜自然的力量。并由巫师作为部族最高首领。萨满教在祭祀、生育、渔猎、医疗、占卜、战争等活动中都是由巫师用舞蹈形式来呈现的,这种舞蹈有时是由巫师带领,由大家一起完成的,尤其是为重要的族人医治疾病。(中国北方叫做跳大神儿)这时舞蹈的肢体语言就会逐渐普及开来,最终形成特定的地区舞蹈形式。此时舞蹈便应运而生,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逐渐形成了带有原始信仰的图腾舞、巫术舞。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人面鸟身、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德国的民族学家威兹格兰德曾提出著名的论断“一切舞蹈原来都是宗教形式。

 

二、劳动说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舞蹈起源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艺术的物质载体--人类灵活自如、健美、有着丰富表情功能的身体。在原始人舞蹈中,表现狩措和种植以及各种劳动生活的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绝大多数远古的洞穴壁画、岩画中,描绘的都是原始人狩猎,种植等生活的画面。但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臂用以拍打或投掷,脚用以踩踏或奔跑。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规律的节奏与劳动或狩猎是密切相关的,再伴以沟通时候的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等制造声音,最原始的舞蹈形式就出现了。我国原始舞蹈的现代遗存中,也有许多狩猎和种植生活内容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许多原始民族的舞蹈也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劳动生活。

 

三、模仿说

模仿说是人类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的理论。始于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的经典学说“艺术本是一种模仿的形式”,舞蹈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节奏性的动作去模仿性格、感情和行为”。这一重要论述从此便成为人们认识舞蹈的至理名言。人有模仿的本能,原始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野兽的动作习性、或对自然景物的动态形象进行模仿,其实也是为获得快乐和宣泄内心情感。在我国古代的乐舞理论中也有相似的观点。如《吕布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记述。这就是说艺术使人对客观自然进行模仿,用有节奏的动作模仿各种野兽的形态和习性进而产生了人类舞蹈……

中国古代乐舞是古代中国人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劳动后的喜悦、颂扬英雄、操练士兵、防治疾病、择偶求欢、繁衍后代和崇拜神灵、团结氏族。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充满着青春与力量的斗争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进入奴隶社会,随着阶级的分化,出现了专供奴隶主享乐的表演性舞蹈和以通神娱神为目的的巫舞、宫廷宗庙祭祀的乐舞。进入封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进行变革,设立乐府并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技艺表演,称为“百戏”。汉代的宫廷乐舞与当时取得合法地位的民间乐舞一起,创造了非凡的汉舞蹈文化。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促进了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互相学习交流。“清商乐”较著名的有《明君》《杯盘舞》《白纶舞》等,舞蹈多飘逸清雅,缠绵婉转,轻柔华丽。当时少数民族歌舞大量传入中原,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胡乐胡舞的热潮,最有代表性的是《龟兹乐》(龟兹是今新疆库车一带)。

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疆土辽阔,使文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出现了繁荣局面。如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盛攮四方的《破阵乐》,表现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的《庆善乐》,还有为嫔妃册封时表演的《霓裳羽衣舞》等。中国古代辉煌的宫廷乐舞随着唐代的消亡和元、明时期戏曲艺术的兴起逐渐消失,但仍以新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一方面流入民间,另一方面融合在戏曲中。我们今日在戏曲中依旧可见古代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的踪迹。明清两代,各地兴起的民间歌舞迅速发展,尤其在传统节日,城市和乡村都大力举办歌舞活动,如秧歌、灯彩、龙舞、狮舞、高跷等,使明清两代成为继宋以来民间舞蹈大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上,乐舞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多是国内外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的时期。学习和借鉴外来乐舞艺术,大大促进了我国乐舞艺术的发展。如盛唐时期的乐舞就是广泛吸收了域外的乐舞文化,《十部乐》除两部是中原汉族的乐舞外,其他八部都是边远兄弟民族或外国的乐舞。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长期闭关锁国,在乐舞上很少对外交流,必然要对乐舞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世界社会潮流的发展,各国经济的贸易往来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的舞蹈艺术开始逐渐传人我国,西方的芭曹舞、现代舞、各国的民间舞(当时叫土风舞)以及交际舞等都陆续登上我国的舞台和进人我们的生活。那么,欧美的舞蹈是怎样传人我国的呢?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欧美舞蹈传入中国大致有以下几个渠道。

1、外交官以及他们的家属子女,在国外的所见所所闻以及到国外留学的学生耳闻目睹各国的艺术舞蹈演出和生活中的舞会活动。如《星绍笔记》中就有关于外国舞蹈的记载。

2、国外的一些歌舞团体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陆续到我国一些大城市进行演出,使我国人民开始接触了西方的歌舞艺术。

3、通过电影将外国舞蹈传播进来。据文献资料记载,北平和上海的一些剧场和戏院就放映过外国的无声电影和有声歌舞影片。如1920年在北平前门打磨厂福寿堂内放映的外国影片中,就有“美人旋转微笑或着花衣作蝴蛛舞”等舞蹈场面。1926年上海百星大戏院放映的外国歌舞片(有声片)中,就有芭曹舞、西班牙斗牛舞、探戈舞、匈牙利舞、埃及舞等。

4、一些外侨和从国外留学回国人员在哈尔滨、上海、青岛、天津等城市中开办了各种舞蹈学校,教授芭曹舞、现代舞和交际舞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根据地时期,配合开展土地革命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诞生了一种宣传进步的歌舞形式--苏区歌舞。比较著名的有《八月桂花遍地开》《当兵就要当红军》《送郎当红军》等。1942年以后,延安群众性舞蹈活动蓬勃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新秧歌运动”,典型的秧歌剧有《兄妹开荒》,此剧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了边区生活和大生产运动。在抗日战争时期,仍有大批文艺工作者活跃在战场一线,成立抗敌演剧队,迎着炮火,用文艺的方式抗敌救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舞蹈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1949年7月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戴爱莲、吴晓邦分别担任正副主席,明确了舞蹈工作者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标。并于1956年成立了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是全国第一个被冠以舞剧团的舞蹈团体,也是一支国家级的民族舞剧团。在立足民族舞的基础上依靠众多舞蹈艺术家创作了民族舞剧《南京1937》《绝代佳人》《孔子》……大型原创情景歌舞晚会《五彩中华》《四季情韵》等,在舞蹈专业领域深受好评,成为承载民族舞剧形象的知名舞剧团。舞剧团先后涌现了如赵青、陈爱莲、孙玳璋等老一辈优秀舞蹈表演艺术家,出品了大量优秀的舞剧作品,并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形成了剧院独有的民族舞剧风格。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等集体荣获2017~2018年度“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称号。

同时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培养我国舞蹈专门人才的中国舞蹈学校,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团体相继成立,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革命建设的歌舞节目,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歌舞,成为国际交流的友好使者,为舞蹈艺术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这其中尤其以新中国芭蕾舞剧最具代表性。芭蕾舞虽然是舶来品但是中国芭蕾舞人在吸收各国芭蕾舞特点的同时打破常规,融合了中国民族舞,古代武术等元素编创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芭蕾舞剧。并一改西方芭蕾含蓄,文雅,内敛的传统艺术形式。

芭蕾舞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几乎晚了3个多世纪。不过,起步虽晚,却是飞跃式前进。20世纪初曾有外国芭蕾艺术舞团来我国演出,这对我国芭蕾启蒙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直至新中国建立后,芭蕾艺术才通过当时的艺术发展方针真正地在我国兴起和发展。期间苏联来华访问的舞蹈团接踵而来,他们的演出对中国芭蕾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1954年2月第一位苏联奥·阿·伊莉娜应邀来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起,到58年中国上演第一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国芭蕾实现了初创期的神速“三级跳”。在此期间,谙熟芭蕾艺术的戴爱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上海成立了与北京建制相同的芭蕾舞蹈学校,也承担起培养专业芭蕾人才的任务,从此北、南遥相呼应,努力开拓芭蕾事业的新局面。继《天鹅湖》之后,1959、1960年,在古谢夫的指导下,又陆续成功地上演了《海侠》《吉赛尔》两部经典芭蕾舞剧。此时年轻的中国芭蕾队伍承担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芭蕾舞剧已显得从容不迫。1963年,中央歌剧舞剧院成立,学校附属的芭蕾舞剧团结束了其实验阶段,归属了级剧院。不久,蒋祖慧又执导了一部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中央歌剧舞剧院演。短短10年间,中国的编导、演员基本上已可独立驾驭经典芭蕾舞剧的创作、排练、舞台演出。

从1964年起,中国开始了本土芭蕾舞剧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第一代芭蕾舞剧编导,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红色娘子军》1964年演出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的故事。这部舞剧以震憾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它诞生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白毛女》于1965年上演,是由上海芭蕾舞团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炼以及黄世仁的阴险、……等都刻划得比较鲜明、生动。《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这两部作品都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80年代文艺复苏时期在芭蕾领域中的表现,首先是恢复西方芭蕾经典保留剧目的演出,使长期只见一红一白的广大观众,在久违多彩的芭蕾艺术之后,掀起了一阵《天鹅湖》的狂热。

如今,中国芭蕾舞在中国已有了几十年的历程,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舞蹈实践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中国芭蕾舞蹈演员经常在国际大赛上拿金奖、银奖,中国芭蕾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气质与文化内涵,在新的世纪里,它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培养出了以白淑香、李承祥、张旭、戴爱莲、张若飞、唐敏、张钊等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芭蕾舞艺术家。目前仍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芭蕾舞剧团有:

1、中央芭蕾舞团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芭蕾舞团,创建于1959年,俄罗斯著名舞蹈家彼·安·古雪夫编导的三部古典名著《天鹅湖》《海峡》《吉赛尔》,为舞团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古典芭蕾风格的坚实基础。舞团至今已拥有《堂吉诃德》《罗米欧与朱莉叶》《睡美人》《仙女》等数十部大型古典芭蕾舞剧,中央芭蕾团在保持古典芭蕾风格的同时,还采用芭蕾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中国艺术家们为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年的《红色娘子军》《祝福》《林黛玉》已经成为久演不衰的剧目。中央芭蕾舞团的优秀芭蕾舞蹈演员在国内外专业比赛中屡获殊荣,有近百余人次在国际重大芭蕾比赛中获奖。中央芭蕾舞团共有70多位舞蹈演员、10多名舞蹈教师、60多位演奏家、1支舞美制作团队和1座演出剧院(天桥剧场),年均演出130余场,上座率90%以上,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及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50多次国外巡演中,中央芭蕾舞团以最规范的芭蕾技术深厚功底和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创新能力赢得了国际芭蕾界的广泛赞誉,获得了与世界著名院团相比肩的国际地位。中央芭蕾舞团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2、上海芭蕾舞团1960年上海舞蹈学校诞生。1966年上海舞蹈学校芭蕾舞科首届毕业生组成了《白毛女》剧组。1979年《白毛女》剧组被正式命名为上海芭蕾舞团。舞剧《白毛女》至今已上演了1500多场,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舞剧之一,也是中国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芭蕾舞剧,并荣获了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舞剧金奖,进一步确立了上海芭蕾舞团在国内一流舞团的地位。上海芭蕾舞团既重视对古典芭蕾的学习,又重视民族题材舞剧的创作。曾邀请许多国际著名编导、艺术家来团执教,排练节目。舞团拥有一批优秀芭蕾舞演员。

3、辽宁芭蕾舞团是继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之后,于1980年创建的中国第三个芭蕾舞团。剧团以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不懈的艺术追求,创作富有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并且把古今中外各种题材、风格的了经典芭蕾作品奉献给广大观众。建团二十余年以来,排演了世界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海盗》《堂·吉诃德》《胡桃夹子》等作品,创作演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孔雀胆》。特别是保留。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近千场,被中外观众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4、天津芭蕾舞团是天津歌舞剧院附属的艺术团体之一,组建于1992年。该团的演员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基本功扎实,阵容整齐。特聘俄罗斯编导费嘉宁兄弟担任该团外籍客座艺术指导,先后排演过大型芦蕾舞剧《一千零一夜》《斯巴达克》《天鹅湖》及芭蕾精品集粹。

5、广州芭蕾舞团于1994年正式成立,中国目前最年轻的芭蕾舞团。广州芭蕾舞团注重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每年邀请法国、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瑞典等国内外多名专家知名芭蕾导师来团授课、编排,使剧团接近于国际芭蕾艺术的最高水平。自建团以来,剧团排演了《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吉赛尔》等数部古典芭蕾经典作品和《主题与变奏》《小夜曲》等国外当代编舞家的优秀作品。

进入21世界的今天我们国家的舞蹈艺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涌现了大量的学院舞剧团和私人舞剧团。其中的佼佼者有:

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舞蹈团成立于1997年10月,是黑龙江省著名的学生舞蹈艺术团体。代表舞蹈《走在山水间》,《冰雪恋歌》等。历经20年的风雨历程,舞蹈团已经成长为在黑龙江省高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舞蹈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舞蹈团体。

北京现代舞团于1995年12月7日在北京市成立,二十余年间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声名卓著的重要艺术团体。代表作《红与黑》《觉》等。北京现代舞团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舞发展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德国柏林艺术节,意大利博罗尼亚当代表演艺术节,东京国际当代表演艺术节,法国里昂舞蹈双年展,新加坡艺术节,汉城创舞艺术节,洛杉矶夏季音乐会,德国皮娜鲍什舞蹈节暨艺术家聚会等舞蹈盛宴上都有它的身影。

云门舞集1973年由林怀民创办,是台湾省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经典作品云门舞集因演出许多经典的作品,而享誉世界。其中包括有薪传、九歌(舞剧)、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水月、竹梦、行草等等。四十多年来,云门的舞台上呈现了一百五十多出舞作。古典文学,民间故事,台湾历史,社会现象的衍化发挥,乃至前卫观念的尝试,都成为了台湾地区社会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云门也经常应邀赴海外演出,是国际重要艺术节的常客,这些年来,舞团在中国台湾地区及欧美亚澳各洲两百多个舞台上,超过一千五百场的演出,以独特的创意,精湛的舞技,获得各地观众与舞评家的热烈赞赏。

目前当代舞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晚会中,以其紧扣时代脉搏、展现社会真实的艺术特色而被人们欢迎。为了让当代舞有更好的发展,受到社会更多人的尊重,规范当代舞比赛制度是当代舞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当代舞比赛,不仅增加了当代舞的知名度、曝光度,将舞蹈的魅力更好地传递,也能够通过比赛,加强我国优秀的当代舞蹈表演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碰撞的艺术火花,将会激发出更多的艺术灵感,为当代舞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贡献力量。今天的中国当代舞蹈有了很多的发展,不管是在对传统舞蹈的继承发扬中,将那些优秀的表演形式、创作理念融合新时代下的文化特点,以创新的方式重新展示,还是在不断激烈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让舞蹈迸发出新的光彩,舞蹈艺术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值得我们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而中国当代舞蹈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我国的艺术宝库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有不断地学习、创新,做到扬长避短,才能够让我国的当代舞蹈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张洪波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70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