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玉乃天地之琼琚,集山河大地、日月精华于一身,弥足珍贵,日益稀有。作为中国人心中的宝物,追求玉不仅是追求它玉质之美,更是追求它的寓意之美。藏玉、爱玉、玩玉更注重的是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结合,中国推崇和田玉文化的道理也即在此。玉文化历经数千年历史的传承与积淀,玉雕创作已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创作艺术之一,其中佛造像作品因其独特的寓意与加持,尤为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喜爱,弥勒形象更是作为一种特别的题材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蕴含了特殊的文化意义。
一、玉雕弥勒的文化属性
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弥勒下生经》载,世尊曾将其未度尽之众生,付嘱于将来下生的弥勒佛。弥勒下生于极优美的理想地方,弥勒的净土成佛,具理想国之意。佛教徒深信弥勒下生成佛时,人间得以实现世界的最理想状态,弥勒成佛,代表美好新世界的到来。
据记载,早在西秦时期的甘肃炳灵寺石窟内就绘制有弥勒佛像,后经历朝历代的发展,弥勒像在全国各地均有造像塑像。然于玉雕艺术创作中,弥勒的具体形象来源于我国历史上五代时期的一位僧人契此,大肚弥勒佛的形象来源于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据《宋高僧传》载,契此是五代明州(今宁波)人,号长汀子。契此,“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矮胖。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多灵验;袒胸露腹,嘻嘻哈哈,常常能够用偈语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深奥的哲理。临圆寂前口中念了一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人们才忽然明白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
从古到今,对国人而言,弥勒在民间地位极高,有着非常广泛的民众信仰基础。千百年来,弥勒以布袋和尚形象出现,布袋破衣、矮胖身体、宽大肚皮,一脸笑容的弥勒隐去了佛的庄严肃穆,流露出世俗乐见的自在和亲切,带给众人洒脱与欢喜,具有十分吉祥与饱含祝福之深意。
二、玉雕弥勒的审美考量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可以摆放供奉和随时佩戴的玉雕佛像题材作品也越来越深入佛教信徒甚至普通民众的心目中。各种玉石材料的玉雕佛像作品层出不穷,以蕴含天地精华之琼琚为材料,雕刻出如观音菩萨和弥勒佛像等作品为代表,大概已经占据了传统玉雕题材的一半以上。
但是,无论是观音菩萨和弥勒佛,还是其他佛菩萨造像,在身形面相的设计创作上,都应遵守严密的传承和严谨的仪轨来展开创作。《佛说造像度量经》和《圣像绘塑法知识源泉》《身、语、意度量注疏花蔓》等经典对佛造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为了佛菩萨的形象塑造完美,还要求按照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身形好作为依据来绘制、塑造和雕刻。尤其是佛法中的“大五”明之“工巧明”,即要求其工艺要根据佛陀身、语、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形成三种不同的类别。身是指佛的具体形象,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如佛菩萨的画像、雕塑等等。因此,只有将佛菩萨等的形象按照佛经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的绘制和雕刻出来,才能合乎佛像供养及累积善业功德的功能。
于是,如今许多寺院在塑弥勒佛时,多数以契此为原型,加上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弥勒佛形象;也有双耳垂肩、笑容满面、袒胸露腹、身穿袈裟,一手按着大口袋,一手持着佛珠,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像。
三、弥勒玉雕的工艺创作
琢玉人的创作就像是在“做梦”,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创作大冒险,其中充满着无尽的欣喜与可能,多少佳作最终美梦成真。很多时候,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是因材施艺,做一个即兴的发挥,如此之间简洁和复杂部分的相互对比,让人耳目一新。
一块玉料拿在不同的琢玉人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想法,跟随内心相应把它设计成不同的造型。原料的昂贵与否暂且不谈,就原料的绺裂毛病、强烈的个人好恶,既要考虑“扬长避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考证。所以每件作品原料一拿上来不能妄断做什么,赋予最合适的画面美感是需要时间琢磨的,一件作品的设计需要谨慎到位的思考。不仅仅依靠其娴熟的技艺、扎实醇厚的基本功,还有赖于设计、创意和本身的艺术修养,更多的是经验和知识方面的积累。
在玉雕弥勒佛的艺术创作中,要做到形神兼顾,因喜、怒、哀、乐等情绪都要通过脸部表现,如何把已经深入人心的弥勒佛笑口常开的形象体现出来,脸部刻画是整个弥勒创作的重要部分之一。作为决定表情属性特征的载体,准确地刻画出五官的分布位置与比例是极为重要的,要尽量体现弥勒的慈悲、忍辱、宽容、乐观的精神,做到形体圆润饱满;弥勒佛手部的刻画中,手是仅次于头像部分的难点和重点。要了解手臂的骨骼和肌肉的结合关系,无论手的单个动态,还是双手组合,手与道具的结合,都要注重手指的细节变化。
举例此件《弥勒佛》作品,完全体现了玉雕弥勒佛在工艺上的绝妙创作体验。该作品选用和田玉山流水料,独特皮色,致密温润,白皙油亮,局部略见结构。立体雕琢坐相弥勒笑佛,背倚福袋,坐于一堆铜钱之上。左手念珠,右手执莲,雕琢精细,笑容可掬。从形色到神韵,灵动有趣,十足喜感,更加深寓意:慈悲为怀,笑口常开,乐观豁达,所求美满。
再如此件《弥勒佛》作品,和田籽料弥勒佛玉坠,温润细腻,玉质超脱,油亮滋润,蕴洁大气;自然依形雕琢,似菱形状,白度姣好,原籽雕琢。弥勒面部生动,圆润福态,表情俏皮欢喜,喜笑颜开,给人憨厚大度的感觉,耳垂饱满,意谓大福随行。肩背大布袋,布袋纹路清晰自然,与身体搭配比例恰当,布局合理,线条自然优美,弧度佳,打磨到位,上手感极好。
一件成功的弥勒作品讲究形神兼具,在雕刻正面弥勒造像时,要求敞脸考究立体,“一面、三面、五分,鼻梁居中”,以鼻子为中心来布置面部特征。弥勒的眼睛、脸颊、笑肉,应按适当比例放置,以确保对称和舒适。面颊圆润,眼睛如新月,笑容可掬,但要注意不能缺失佛的庄严。若弥勒佛开脸不成功,只剩一张笑脸,则失佛造像的肃穆庄严肃穆。
四、结语
无论是玉雕弥勒创作,抑或是其他题材作品,做玉难在执着,贵在领悟。每一块璞玉,形、质、色、瑕都具唯一性,通过切磋琢磨,巧妙布局设计,才得以体现每一件作品的独到意境。玉雕是“减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加”积累的过程。创作玉雕弥勒,更应立足其独特文化寓意支点,“增减”得当,充分体现其独特的加持功德,用高超的文化素养,扎实的美术功底和审美情趣,决定玉雕弥勒的艺术高度及传世特色。
如今我们在做传统题材尤其是佛造像时,或许在技法层面没有特别大的难度,但做一件好作品并非仅局限于巧施技法,应更多思索,更多考量,为作品附上文化底蕴,灵动传神,达到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观赏它、欣赏它都觉得近乎完美,尤其是让人能感受到其精神气质、内里精髓的部分。
可见在玉雕作品创作过程中,工艺和创意灵感都是非常重要的。从事佛造像的玉雕师,应具备基本佛造像基础认识,创造一种圆满吉祥的缘起,更有甚在佛造像上有造诣的人,还应多次寻访佛教名山、寺院和洞窟,从中学习借鉴和积累素材。总之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学习与了解,在过程中不断打磨与提升自己的技能,以一颗虔敬心巧施妙手,才能更好地设计雕刻出佛造像玉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