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新秀 >> 内容

汪锡云:浅析东方文人山水绘画雕刻

时间:2023-7-26 11:25:42 点击:

 

玉石雕刻中的山水意蕴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常观山水”。生命时长有限,山水大美无垠,如果能在有限的时间长河里,尽可能多的去亲近自然,走近山水,无疑不是人生一大乐事。生长在人杰地灵的安徽,自小对中国传统文化热爱非常,更是对东方美学文化构建的意境神往之。领略过“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的巍峨,见识过“东南第一山”的壮阔,这些年翻越过许多崇山峻岭,个人对山水充满了无限的情感,想到早在千年前古人就说到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每个国家都有山有水,可是只有中国,山水融入了我们的性格,成为了我们思想境界上的一座高峰。

中国山水是中国艺术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外浩瀚如海,宽广博大精深,这其中蕴含的对艺术生命的滋养亦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一个出色的玉雕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饱读文史哲,加强自身的修养。正如中国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所言:“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是具有’三分书法,三分笔墨,四分读书’的功力,才能有所作为”,琢玉亦同理。

见与不见,山水自在那里,而从“那里”重现于玉石界面之上,则需要创作者在山水玉雕设计的过程中,将自身的气质、才华、内涵与视野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人格发挥到极致。日积月累,创作者在对自然认知的提升、对自我感知的深入上才更有见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下,艺术人格逐渐养成,十分自然地将这些东西融入到作品内容中,融入到创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古往今来,大师与工匠的区别体现在是否持有把握自主创作的能力,不是临摹、效仿,而是如此这般萃取传统文化之精髓,为自身思维方式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艺术风格为人们所接受,让艺术韵味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作者与观众之间引发共鸣,让人的感情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于此为之,魅力无穷。

山水绘画雕刻则是将山水之幽美、壮美、大美跃然于玉石之上,美美与共,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以东方美学之高雅缩影于天地琼琚之中,或收藏或陈列或把玩佩戴,无不彰显大气与贵重。

 

山水画在玉石雕刻中的艺术张力

中国山水画是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纵情天地咫尺天涯的视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或许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山水画最能体现古典的底气、本我图像及人的性情。

回望历史,在隋唐时期山水画才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画风。山水画的独立主要是受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成熟发展的影响。著名的山水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等,他们隐居山林感受自然,过着自由的避世生活并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山水的诗篇,这是山水画得以独立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推动力。

现如今,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与自然的对话是永恒的课题,在信息的互通中,当有灵感降临时,艺术作品就有了无穷的生命力。欣赏山水作品的过程便是人与自然相互交流、呼应的过程。人在自然中或在欣赏山水时会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愉悦和满足。创作山水画不再是为了客观地去表现自然、再现自然,而是逐渐转化为主观地表现自己的心境。

画家在创作时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玉石雕刻也是如此,要结合玉料天然的形态特质进行创作。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玉雕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玉雕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作品的主题,或者说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而后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美得体验、文化知识、生活感受等进行丰富的想象、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 

因继承了绘画构图的所有章法,山水雕刻作品的构图设计构建于绘画理论之上。玉雕与绘画异曲同工地展现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之美,所不同的是:毛笔绘与纸上,从“柔软”中展现画作的“力度”;刀雕刻于玉上,从“坚硬”中表现石的“细腻”。

我们在欣赏一件玉雕山水作品时,并不止是为了看其中的风景,就像山水画中的“山水”二字绝不是简单的风景概念,它包含着中国文化的诸多含义和象征。比如:山是阳、水是阴,象征着阴阳互补,山是刚、水是柔,体现了刚柔相济;山是实、水是虚,代表的是中国文化中虚实相生的一个概念,有山有水,是山水玉雕非常重要的构成,从人文角度来说,山中房屋建筑与水中几叶小舟充满了生机。

 山水绘画雕刻的技艺功底

和田玉是大自然的琼琚,弥足珍贵。作为“倾心爱玉者”,玉石令人痴迷。每每触手一块玉石,如获至宝,必定是兴奋激动致彻夜难眠,欣喜若狂之态令笔者如孩童一般不能自已。于是我在创作时严格要求自己,不倚传统技艺进行刻画,而从玉石原料、构思题材、构图章法、造型以及到雕刻工艺,以精为先。将现代审美理念引入到山水玉器创作中,使其既有传统文化之古韵,又兼具现代工艺手法之创新。融古韵于今风,在传承与创新中,还原玉石最美的姿态。

每每创作之前要优先考虑料子的颜色分布、牌型、瑕疵、厚薄等,要有所取舍,将和田玉的美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把握好山水雕刻的立体感及远近景的区别,以刀为笔,布局得当,深入浅出,增强层次感及纹理质感,特别在山石的处理上要抓住岩石的坚韧、棱角分明的特征及其沥风雨的沧桑感,如此尽显山川气势,让人把玩时仿佛置身其中,情景交融,让人在欣赏把玩时的心境也会变得高远辽阔。

当然每个琢玉人都在坚守着自己的风格,巧思凌厉,各有千秋。究其原点,对于设计者而言,把最初传统经典题材列出来,在这些内容里找共同点,然后寻其差异性。如此把精工细作的东西提炼出来作为核心不变,在布局上把差异性找出来并放大,工艺技术极精至简,创新风格自然显现。

总而言之,要创作一件山水绘画雕刻作品,其艺术表现应是从内而外的应高于工艺、艺术、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如同艺术品和工艺品都是以技术为支点,艺术品放大的是情怀、情绪、是倾诉,而工艺品只有技术,缺少了内在的气韵与灵动。成就一件山水雕刻艺术品,就要花时间钻研它,品味它,琢磨它。把握作品有思想的前提,结合艺术家自身内涵与领悟能力,把自己对山水本色的理解发挥诠释到位。  

时代在发展,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不断,加之科技的突飞猛进,琢玉人与赏玉人的审美观日渐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琢玉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雕琢工具,将山水印记活灵活现的体现在玉雕作品中。始终在传承中创新是使得玉雕艺术长青发展的关键,同时建立有理论基础的艺术见解,形成自身鲜明的艺术特质。在传承中不断吸收玉石文化、玉雕技艺之浩瀚精华,汇合当代玉雕艺术潮涌之流,以更高更严的艺术修养、社会责任来担当起玉雕现代艺术的传承使命。

作者:汪锡云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72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