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拍卖追踪 >> 内容

梁志伟:两件醒目的国宝重器之反思

时间:2011-5-20 点击:

——谈《司母戊鼎》改名及《砥柱铭》拍卖争议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青铜器展厅2011 年3 月底已正式开展,其展出的家喻户晓的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已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据消息,教育部正在修改教材。从这一则新流传的文化短波,笔者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古玩器物的真伪鉴定、年代认定、名称用途等认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文物古玩考古、考证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有所改变。如前辈鉴定专家认定是真的,后辈鉴定专家可能会认定是假的;如前辈鉴定专家认定是假的,后辈鉴定专家可能会认定是真的。此类案例,可以举出很多生动的例子。

最特殊的案例是:同样是这样一位文物考古学者如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其在大学求学时代做了一篇博士论文:主题是质疑宋黄庭坚《砥柱铭》是赝品;二十年后的2010 年中国保利艺术品拍卖会前夕,他又以一篇“从存疑到肯定——黄庭坚《砥柱铭》研究”,推翻了原先自己的研究结论,继而力挺此件《砥柱铭》为真品。结果此拍品标点2010 年6 月3日在中国保利艺术品拍卖会上以4.36 亿元的拍卖成交天价,创下了有史以来的中国书画拍卖之世界纪录。

虽然,网上已晒了买家买下此件亿元拍品付款所扣除的税单,是想应对思辨者对《砥柱铭》可能是假拍或做局的质疑。但是,穷追不舍的质疑勇士们,依然想揭示拍卖真相。笔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砥柱铭》4.36 亿元是真成交,还是做局成交,早晚会水落石出。至于《砥柱铭》到底是宋代黄庭坚本人的真品,还是后代摹写肯定还会一直争论下去。

不过笔者还是想说一句古玩收藏拍卖界的内行话:一件文物藏品藏于博物馆,可以有鉴定专家之间的真伪之争。但是,当一件古玩藏品变成商品参与拍卖时,其文物属性已转化为商品属性。作为商品,绝对而言,只有价格之争,而没有必要再进行真伪之争。此时,所有的鉴定专家都只能做旁观者,因为他们再讲“真”,再讲“假”都没有用。只有那些有资金实力者,才会有最终的发言权、决定权。他们认为是“真的”,就会砸下4.3 亿元买下署名为宋黄庭坚的《砥柱铭》。纵然,再过几年、几十年,还有人为此争论不断。但是,只要《砥柱铭》买家不再出手,或者再出手卖掉超过4.3亿元,艺术品拍卖界依此是真品。

再告诉广大收藏爱好者一个古玩收藏买卖的潜规则:作为古玩商品,凡卖得出去的都是真品(至少有一个买下者认为是真品);而卖不出去的可能是真品,也可能是赝品。这就是古玩商品真假之奥秘所在。

所以,文物藏品与古玩商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搞明白了,一路清醒;如搞不清楚,永远只会陷入文物古玩真伪鉴定之陷阱,而不能自拔。

后母戊鼎发现保护人吴培文和后母戊鼎合影

相关链接之一:
《后母戊鼎》( 原名《司母戊鼎》) 是商后期铸品,原器1939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832.84 千克。高133 厘米、口长110 厘米、宽79厘米,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筑上去的,成为一大遗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 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20 世纪70 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此件青铜器正式改名认定,整整过了三十多年,可见文物考证之艰难。

相关链接之二:
黄庭坚《砥柱铭》长八米,抄录唐代魏征《砥柱铭》,全文六百多字。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独特,是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刘金库指出,《砥柱铭》在宋代时为王厚之、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是贾似道收藏的“黄庭坚双璧”之一;入明则为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所藏,在明代鉴赏家张丑的《真迹日录》中著录,明天顺年间归黄庭坚十一世族孙黄洵(字公直)所藏;入清则为项源、伍元蕙、罗天池等有名藏家所藏,后从广东流入日本,为日本有邻馆收藏,此后被一个台湾收藏家购得,时隔915 年后现身北京。并于2010 年被拍出了中国艺术品成交记录——3.9 亿元,加上佣金,总成交价4.36 亿元。

作者:梁志伟 来源:本站原创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崛起的中国私人收藏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