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视觉经济 >> 内容

古今绞胎说

时间:2012-12-25 16:30:50 点击:

   许多人不知道绞胎为何物?所谓绞胎,是用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相间揉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有白褐相间的类似木纹的纹理。这种纹理变化多端,上釉焙烧即成绞胎瓷器。

   其实绞胎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在历史上绞胎并未像许多瓷种窑口那样(都先后)大批生产和兴盛过,因此除专业人士外知者甚少。许多陶瓷界的艺人们虽几乎都或多或少的做过绞胎,但也多因深感费力不讨好而终告放弃。至此使绞胎艺术的创新停滞不前。

   普通陶瓷是在还胎成型后,在表面利用施釉、绘画、雕刻、粘贴等方法,实现其装饰美化或艺术创作的目的,而胶胎则是在还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颜色的陶瓷泥料糅合在一起,然后在成型过程中使其花纹图案充分展开,其还胎内外皆有花纹图案。由于古代条件和历史的局限,以往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绞胎,图案有木纹、切纹、编织纹和表面镶嵌纹四种;色彩多为两三种;烧制为低温陶质。虽其花纹多显呆涩、僵硬、简单或杂乱,但胶胎这门艺术工艺繁琐、在过去恢复和仿制的人都极为少见,更何况是传承与创新。

   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的张保军,便大胆的开始了这一传统技艺的恢复与创新。他在1991年成立了河北易县保军绞胎陶艺有限公司后,二十多年来他不仅继承了传统绞胎非画、非刻、非色釉的工艺特点,更发明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绞胎工艺新技法(2012年又实现了由陶变瓷的艰难跨越),从而极大的拓展和丰富了现代绞胎的艺术表现力,也从此使世人真切的看到了现代绞胎艺术抽象表现的无限前景。其独有的厚重、古朴、坚实、涵蓄,无法重复的审美特征更具独到的美学价值,也因此现代绞胎陶瓷艺术必将赢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欣赏。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但中国的陶瓷虽然历史久远,发展过程却甚是缓慢,由于唐以前老百姓对陶瓷的需求量大,导致那时候烧制陶瓷完全是民间自发的,并逐渐代替了青铜器,宋代陶瓷炉火纯青,明清瓷器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在颠峰上发展壮大。但近代以来却毋庸置疑的走向了衰落,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瓷艺急转直下。无疑跟国力民生有极大关联。而几乎同时西方人却在陶瓷领域发明创造了许多新设备、新方法、新理论,赶超过了我们。例如:发明的电磁除铁技术,使陶瓷的白度从此不再是问题;发明的电子测温,使人们在烧窑时无需再磕头敬神;原料的化学分析方法更是使色釉配制不再像古人那么困难(采用原料中加入骨灰,使瓷器可烧成半透明);还有西方现代陶艺理念的传入,使我们祖先创造并总结的“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不再是陶瓷艺术永恒唯一的审美标准;同时由于西方素描技法和印象派色彩理论的引进和广泛普及,也使得我们在瓷胎上移植绘画失去了以往的神秘感……。

   中国陶瓷文化虽曾空前繁荣,但在当代实质性的创新却较少。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却不能单一的理解为“只有古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而如何承续陶瓷艺术已有的辉煌并使之更加壮丽便成了每一个陶瓷艺术家的当代历史使命。近年来党中央也反复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当然也包括陶瓷艺术界,况且人所共知艺术的根本和生命在于创造新兴之美。张保军的可贵之处在于立志有所创新,他不仅敏锐地洞察历史的使命并勇敢肩负,还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这无疑是陶瓷史又一突破性的丰富和内化。


作者:伍 艺 来源:《国家艺术》杂志 总第31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