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风采 >> 内容

赛翁:腕底素雅墨清趣——中国指画艺术家王之海作品赏析

时间:2012-5-28 点击:

   中国画拥有悠久而丰厚的传统,“师古人”一向被奉为习画的不二法门,元代赵子昂认为“作画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对“古意”的追求,对“无一笔无出处”的追求,曾经影响了多少代的文人墨客。即便是现在的中国国画家,也大多是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相对性地创新,所谓的“师古人而不泥古人”!
   王之海,中国著名指画家,1943年生于河北涿鹿,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天津美术出版社任职编审多年。天性使然,王之海自幼习画,中学时一方面学习素描、速写,一方面也随乡贤学小写意花鸟。王之海是科班出身,于写意花鸟画有着坚实的功底和娴熟的技巧,在表现手法和笔墨技巧上都颇有独到之处,他用水用墨大胆,大焦大湿并用,水墨韵味酣畅淋漓,浓淡变化丰富细腻,,线条简捷流畅却不浮华,凝重而不涩滞,跳跃连贯且富有节奏感。他的画面以水墨为主,设色为辅,色彩纯净和谐,温文尔雅。观其书画,可知其人!他的画,让人能够深入静境的享受其空间感、质量感,会让人不禁想起古人的诗句“一鸟不鸣山更幽”,其笔下的山花、幽禽,晨烟、暮霭以及霞光,无不沁人心脾,使观者可以在一片悠然自得中领悟到自然的沧桑变化,从而反观自己的人生,笑对荣辱得失,悟解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王之海又独树一帜,另蹊捷径,开始致力于指画的探索。指画兴盛于清初,属于水墨写意画的范畴,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一个特殊媒材的画种,指画以其在着意与不着意之间的意趣和斑驳淋漓的古拙、残破之美引发了文人的兴趣,而且画者皆是以指代笔,直接蘸墨作画,其中又可随性张扬、泼洒自如,妙不可言!在学习和探索指画的过程中,王之海对高其佩、黄慎和潘天寿等等指画大师都进行过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所谓“师其心而不师其迹”,他在于高其佩的苍奇高古和潘天寿的霸气彪悍之外,别开清逸一体,卓然一派,自成一家;画作中的文气与静谧仍是一以贯之,并且最终以指画确立了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地位。特别是其小方册页,运指细入毫芒,刻画精微生动,可于简略中见精工,粗放中显蕴藉;其所作枝上草虫尤为有趣,首先以指甲勾点表现腿爪触须,锋棱刻露,骨趣十足;尔后用指肚做翅膀、身体,大体方显,再以指甲提醒,收拾,毫发不苟却又形神毕肖,真力弥满!他的大幅指画,线条如虫蚀木,似锥画沙,沉着劲健;表现花叶风荷等点块状物体,则以泼墨而为,五指齐下,指掌并用,充分运用了水墨在纸面的冲撞流动,元气淋漓,意趣磅礴。
    指画的渲染设色一般多以毛笔为之,指有指趣,笔有笔韵,无法替代。王之海的指画也是指笔并重,直指苍古,笔致灵动,相互映发。他的渲染设色极为清润淡雅,文静细秀,神韵天然,近无一丝人间的烟火之气!而他在指画上的焦墨运用极具特色,苍老朴茂,古意盎然。君见其运指如篆刻奏刀,缓慢生涩,纠结多趣;他的焦墨梅花犹有独到之处,乱头粗簇而老辣苍劲,多疏野之趣!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王之海的指画在用水用墨等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较前人的绘画语言更加丰富了,有着变化多端的指趣和朦胧意境之美。当他用蘸了水墨的手指在纸上轻挑细画、顿挫涂抹的时候,那梦一般缥缈的荷花,仿佛带着雾的湿润和细雨的清凉跃然而出;风中的幽兰修竹,纠缠交错的秋藤,一花一草的俏丽清奇,在似与不似之间,风致情韵宛在,有着人的情思和性灵。
俗语说“十指连心”,从画面上无数斑斑的指痕中,我们看到了王之海的内心,看到了他的追求……
    近年来,从事指画创作的画家日益增多,不少美术爱好者产生了了解指画知识、学习指画技法的要求,很需要得到启蒙性的指导。然而有关这方面的著述却很少,清人高秉的《指头画说》,其主要内容是评介高其佩的指画成就,其中也谈了一些技法问题,但比较零散;潘天寿先生的《指头画谈》倒是一篇很系统的论著,可惜没有图范,仍然不能满足爱好者的需要。鉴于此,王之海先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编著了《指画技法》一书,该书3万余字,140余幅图范,是一本研习指画很实用的工具书,诚如王之海所言:“真诚地对待艺术,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
   中国画历来认为画如其人,其画素雅脱俗,则人亦同之!在王之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众多同时代画家对待传统的态度与方式,这对于中国画的健康发展,无疑有深刻的启迪!

作者:赛 翁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