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和岳峰先生接触之后,就会给你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生活上乐观豁达,做人上谦逊正直,事业上执着追求。他经常说的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岳峰,字喜朝,男,1956年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马营乡岳垓村,民族英雄岳飞第32代后人,三支霖系。他秉承先祖“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的理念,坦诚做人,认真做事。他既是一位工作在文博岗位上的资深专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文物艺术品鉴赏家。
在上世纪70年代,经过军旅生涯的他进入了文博界,开始了他文物艺术品鉴定职业的旅途。他深深地知道;这是一个责任重大的行业,必须做出付出的行业,而且是不容易出成绩的行业。于是他首先从学习开始,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进修了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考古专业,取得研究生学历。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业务学习的机会,曾多次在北京、山东、河北、上海、浙江、四川、等地参加过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各种文物艺术品鉴定培训班接受培训学习。曾多次接受冯先铭先生、耿宝昌先生、刘九庵先生、徐邦达先生、史树青先生、杜乃松先生、张永昌先生、张浦生先生等老一辈文物艺术品鉴定大师们的直接授课,对瓷器、铜器、书画、玉器、竹木牙角雕等文物的鉴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受单位派遣,专门在北京文物商店、四川省文物商店进行长期的业务学习和实践,和当地的老师傅们一起征集文物,在长时期的文物征集工作中,对每件文物都要进行分类、定名、断代、描述、定价,经手了几十万件文物,在实践中丰富了经验和基础知识。在参加故宫文留文物整理中,和参加天津和浙江外贸移交文物的整理调拨中,经手了数万件各种文物,总结积累了一定的实际鉴定经验。
他曾每年都要到内地各省区进行文物考察、交流、调拨,每次都是几千件,每件都要经手过目。为了赶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经常无票上火车,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方便面是当时最好的充饥食品,夜宿旅店、大车店、候车室也是常事。为了征集一件文物,有时走街串巷;有时翻山越岭,为国家征集、保护了包括书画、瓷器、铜器、杂项等一大批珍贵文物。他也曾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拔掉针头又开始了工作。在大量的工作实践中,对多种文物的分析、鉴定及时代特征有了一定的把握和认识。由于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对边疆少数民族文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他还曾多次带领考古队,进入干旱的恶劣环境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大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多次获得重大发现。特别是1995年在对尼雅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掘时,获得重大发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一批珍贵文物。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对汉、唐时期的考古及汉唐时期的丝织品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也为此付出了在医院里整整躺了10天才能坐起来的代价和伤痛。
他为了文物大遗址的保护,冒着生命危险横穿死亡之海——罗布泊,把2吨重的文物保护标志树立在楼兰遗址中。为了文物调查与保护,他翻越过昆仑山,走过天山古道,考察过丝绸之路的烽燧。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把自己家里的衣物拿出来,送给在野外看护文物的护理员。甚至用自己的钱去奖励和补贴基层的文物护理员。
处于对祖国文物的保护与热爱,他曾向国家博物馆推荐了近万件民族、民俗文物、藏传佛教文物、汉唐时期的丝织品,并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2年在国家文化部任职期间,他通过对多个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研。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4万多字。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好评和肯定。使我国正式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正式日程。也使他对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
20世纪的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对和田玉的情结和认同得到了释放,和田玉的收藏快速升温,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和田玉在盛世收藏的背景下倍受关注,在浓烈的收藏与投资的氛围中,和田玉的身价也在飞速上升,成为收藏和投资的热点。丰富的文物艺术品的鉴定知识以及业务工作经历和经验,使他对和田玉的研究,有了更好的基础。
在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的群体中,客观地讲有不少是盲目的行为、冲动的行为、跟风的行为,或者说是不同程度的对和田玉的知识缺少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有不少的人只知道和田玉好、珍贵、价高,但不知道为什么和田玉这么好、珍贵且价高,岳峰先生曾多次应邀就有关和田玉的收藏、鉴赏等内容在全国各地作讲座,从参与的人数和索要讲稿的程度来看,在收藏与爱好者的群体中,有相当大的群体对和田玉的知识有一种需求。于是岳峰先生用他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将他多年来对和田玉的研究和认识及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历年来的讲稿、提纲、论文以及收藏爱好者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编著成册,以飨读者。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高鉴赏水平和能力提供方便。于是《和田玉与中华文明——和田玉鉴赏与收藏》一书终于诞生了。这应该是他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玉文化的继承、弘扬、发展与创新所做出的一大贡献。
纵览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五千年江山,人们在探寻,巍巍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中国文化的魂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脉。可以说岳峰先生的《和田玉与中华文明——和田玉鉴赏与收藏》一书是开启上述千古之谜的一把钥匙。
岳峰先生不仅引用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大量的典籍和翔实的材料,论证“中华文明起源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玉器”这一论点,而且在有文字之前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就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文明初始期。从考古发掘的史料确认,在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4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新疆昆仑山下原始部落就已经发现并使用和田玉,从实用的生产工具到早期的艺术品。
“和田玉与中华文明”是这本书的一条清晰的脉络,爱玉之国,崇玉之邦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从未间断,分布之广,器形之众,工艺之精,影响之深,都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玉文化所不能媲美的。
中华民族对和田玉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和田玉器。显然,最早发现和利用和田玉的是昆仑山北坡的原始部落,他们对和田玉认识和开发也必然早于这个年代。西域与关中地区及中原地区相隔千山万水,和田玉要由近及远输送到内地,无疑要历经无数艰难困苦凿通这条运输线。这条贯通东西方的“玉石之路”就是后来“丝绸之路”的前身。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16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至少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和商贸交流的第一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这条源远流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大动脉,更是边疆与内地、各少数民族与中原人民共建中华文明的生命线。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和崇拜促使我们的祖先在不断筛选玉石的过程中优胜劣汰,逐渐公认和田玉是“真玉”,是中国玉的精英。我国著名玉文化专家杨伯达先生指出:“商、西周时期,我国的玉器由原始社会的彩石玉器时代进入了以和阗玉为主体的时期。”从殷商开始,中国就开辟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的新时代。由于和田玉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玉器史,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光辉。
玉脉连着国脉,玉运连着国运。纵观中华文明,人们不难发现,中国民族是当今世界上最喜欢玉、崇拜玉的民族。中华文明五千年,和田玉相伴相随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不离不弃。在世界文明中,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一路走来,从古至今陪伴、承载、支撑这一文明的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和田玉。相比石器文化、青铜文化、丝绸文化、陶瓷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无论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或远或近、或断或续与中华文明的结合上,都是与和田玉不可同日而语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玉石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在任何时期,我们没有离开过玉,抛弃过玉。玉以及玉所蕴涵的精神,一直和我们在一起。和田玉这条根,这条脉一直连结着、滋润着中华文明,同样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和田玉根深叶茂,万古流芳。
岳峰先生的《和田玉与中华文明》,是继唐延龄等人所著《中国和田玉》之后,更系统、更全面、更翔实、也更深入浅出地从和田玉文化的角度论述和分析了和田玉与中华文明,是一部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著作。唐延龄先生等人所著《中国和田玉》的突出建树,是以地质学、矿物学为主线,全面深入研究和诠释和田玉的我国第一部学术专著。岳峰先生所著《和田玉与中华文明》的建树,我以为该书贯穿和田玉与中华文明这条主线,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史料,理性的思考,缜密的论述,对和田玉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对和田玉文化及与中华文明的渊源所作的探究和阐述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结合作者几十年在新疆的工作的丰厚积累和精深的研究,对和田玉的鉴赏与收藏,也有较大篇幅的叙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理论性与实践性交相辉映,专业性与实用性相得益彰,史料性与趣味性珠联璧合是《和田玉与中华文明》贯彻始终的一大特点,岳峰先生有着丰厚的文物专业素养,既是一位文物专家,又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他深知理论是为现实服务的,专业是为人民服务的,史料是为社会服务的。他反对理论脱离实际,专业研究不能禁锢在象牙塔里,史料不能束之高阁。书是写给大众的,写给社会的,写给读者的。从历史走向未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专业转向民众,岳峰先生怀着对和田玉文化深厚的感情,在这本书中,除了对和田玉文化作了深刻的阐释外,还以专业的眼光,丰富的经验,对古今和田玉的鉴赏和收藏有着透彻的评述,对和田玉市场及价格的攀升也有精辟的分析。
没有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岳峰先生著书立说,总是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处处体现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写作风格。比如如何看待和田玉的玉色?如果说翡翠以色为美,那么和田玉应该重在以质为美,并不过于看重和田玉的色。作为山料,人们有“玉不琢不成器”的观点,通过雕琢彰显玉的美质,也赋予玉的雕琢美、造型美、文化美。作为子料,人们也有“好玉不琢”的观点,就是突出玉的质感美,造型美,其天生丽质,美轮美奂,聚天地之精华,凝山川之灵气,这是其他玉石美石望尘莫及的。皮色好比人的衣服,一个玉女的美,不是衣冠取人,而是透过容貌,敬仰她的品行和内在素质。这正如古人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的“首德次符”的观点,看玉首先是品评玉质,其次才是皮色。和田玉所以冠盖天下,被尊为天下玉的精英,是由于它“体如凝脂,精光内蕴,温泽精密”,质地之细腻,手感之温润,光泽之内敛是天下珠宝无法比拟的。
岳峰先生在理论上论述了和田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后,又不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两种偏向,一是追求和田玉以白为美,一分白十分价;另一种是以色为美,重皮色而轻玉质,甚至作假皮者无奇不有,登峰造极。如何正确引导市场,给读者以正确的导向,岳峰先生举重若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不就事论事,纵观历史数千年,从周代“六器”、“六瑞”,提倡各色玉种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到明代,到清代……历朝历代对玉色有各个时代的喜好与偏重。接着,作者以一个颇有说服力的论据,例举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的玉玺,如清代玉玺二十五宝中,包括和田玉的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品种,各色玉都有,其中青玉居多。皇帝玉玺况且不以“色“论英雄,当今玉的好“色”者,不值得引以为鉴吗?
美玉人人喜爱,把美玉写成美书必然是一番呕心沥血的创作。岳峰正是本着对历史,对未来、对读者,对和田玉以及对中华文明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完成这部著作的。包括书的谋篇布局、层次逻辑、内容结构、写作技巧包括古今玉器大量精美的图片,都是深思熟虑、精益求精。丰富的内容,大量的史料及图片,缜密的论证,精辟的分析,却能做到深入浅出,读来有滋有味,其中不乏精彩之处,让人拍案叫绝。比如说到和田玉和俄罗斯玉、青海玉的鉴别时,青海玉质感不够细腻而略显“嫩”,缺乏“凝脂”般的滋润光泽。作者用一个“嫩”字概括十分精确,读得懂,记得住,用得上。说到和田玉的白与俄玉的白相比,一个是白而润,一个是白而闷,前者是“润”而白如凝脂,后者是“闷”而白如瓷器。寥寥数语,如神来之笔,把两者的“白”分得泾渭分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兼备,这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语言的凝练可谓惜字如金。
又比如,在论述玉德那一篇的结尾段,作者有感而发:“玉道人道以玉悟道,玉性人性以玉养性,玉身人身以玉养身,玉缘人缘以玉结缘。我们能拥有一块和田美玉,应该说是精神上的一大满足。”这几句话看似闲来之笔,却是画龙点睛,让人对和田玉的美升为“悟道、养身、养性、惜缘”的心灵之爱。
岳峰先生是从上个世纪70年开始从事文博工作的,目前在全国文物艺术品行业也算得上是一个老兵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同时还兼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研究中心民间文物鉴定师,中华文化促进会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当代玉雕艺术评论家,中国艺术品交易所高级顾问,“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品收藏联合会高级顾问(香港),中国国际易学联合会传统文化促进会高级顾问等。他也应该是我国著名的资深的文物艺术品鉴赏家了。但他经常面向社会进行无偿的公益性的文物艺术品及和田玉的鉴赏咨询活动。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性的讲座,宣传文物保护法及各种文物艺术品及和田玉的收藏、保护及鉴定知识。以此来回报国家、感恩社会、服务广大收藏爱好者。无论给他多少钱,他都从不参加社会、媒体、企业和个人组织安排的各种带有商业性的鉴定活动,不以个人的名誉签署鉴定证书。他只参加公益性的社会鉴赏活动和社会上普及文物艺术品鉴赏知识的讲座。有不少的单位、团体组织及院校想请他作讲座,可又担心费用太高,但经过和他沟通之后才知道,他从不向邀请单位谈费用,没有费用他也去。特别是针对目前社会上文物艺术品鉴定市场混乱的状态,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文物艺术品鉴定的方法理论和文物鉴定学的研究方面上来,也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及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在多年的业务工作实践中和鉴定活动中,也进行了一些总结、思考、分析和研究,曾撰写和发表过多篇有关历史和文物艺术品鉴定方面的文章和专著。其中《新疆文物古迹大观》、《新疆历史文明集萃》、《和田玉与中华文明》及《文物鉴定与文物鉴定学》、《谈高科技时代的文物与艺术品鉴定》、《书画鉴定方法研究》、《尼雅遗址考察记》、《呼唤当代玉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如何看待我国第四次收藏高潮》、《我国艺术品市场现状及研究》等著作和论文收到了社会和行业内的好评。特别是《新疆历史文明集萃》一书;曾在2010年获得“全国民间优秀图书提名奖”,该书通过对大量的史料研究,用丰富的实物图片,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提供了详实而有力的证据。
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着一个信念;无论从事任何工作,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有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去做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长期从事文物艺术品鉴定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不停地向历史学习、向理论学习、向老专家前辈们学习、向市场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总结。不停地学习、实践——实践、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鉴赏能力和研究水平。多年来,直到现在,他一直坚持着一个态度,那就是本着对历史、对文物、对国家、对收藏爱好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做好工作,谦虚谨慎,坦诚做人,坚守职业道德,不为任何利益因素所左右。在对每一件文物艺术品及玉器的鉴赏过程中,他都本着严肃、认真、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对待,认认真真地去研究、观察。从来不随意的对待一件文物和艺术品,这种自我约束的严谨的职业态度和道德行为,既得到了文博行业内的肯定,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欢迎。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拓荒者”,他笑着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奔波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打工者”。因为;他把一个单位从小到大建起来了、他走了,他把一个机构的架子撘好了、别人来了,他把房子建盖起来了、别人住了,他把一个企业的局面打开了、他又调动了,他完成了一个课题、别人享用了,他把一个部门组建起来了、他将要退休了……。为了这一切一切;他付出过巨大的心血与汗水、也做出不小努力与奉献。有人问他;“你遗憾吗?”他回答说;“不遗憾,精彩的人生,不在乎你得到了多少,关键是你经历了多少、对社会贡献了多少”!“那么你退休了还想做什么”?他仍然笑着说;“我要将我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我还是这片土地上的——打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