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早期南北各窑烧造的茶盏都有继承唐代仿金银器的风格。这只建盏正具有这个时期瓷质茶盏的普遍特点:线条硬朗流畅、赋有张力,口沿锋利,胎体轻薄,施釉均匀,造型规整。它彰显出北宋陶艺工匠用粘土塑造出的极简主义,是在烈火中重生的经典雅致。
随着点茶的盛行,斗茶活动的风靡,茶盏的要求也随之而改变,加之建窑的独特“窑变”技术,让建盏在两宋其间取得了无可替代、无以复加的茶器地位。建阳水吉窑是从古至今唯一一个只烧盏的窑口,而且五百多年烟火未断,为盏而生,因茶而兴。其间,享有盛誉的文豪、政客乃至皇帝都为之广告赞美,宋徽宗赵佶就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说的正是乌金釉银毫建盏,复而又作《宫词》赞曰:“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只可叹,今日兔毫又随手,赵宋王朝笑语中……建盏造型丰富、种类繁多,精品名款数不胜数,深腹斗笠兔毫盏当是经典款式之最;乌金釉银毫、油滴是巅峰之作;耀变天目乃是无上神品。小足直壁敞口斗笠盏,是建阳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经五百年,越久弥新,始终是经典款式之一,炙手可热!
建窑烧盏在五代晚期已见端倪,史著“乌泥盏”、“紫玉瓯”等,都是非常形象、贴切的称谓,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与同僚章岷斗茶时即兴赋诗一首曰:“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诗中的“紫玉瓯”应该就是这类小足直壁敞口斗笠盏。此盏正是建窑烧造方向和烧造技法以及审美取向的明确期与过渡时期的作品,存世极少,意义深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十分难得。
这些破土而出的品茗神器,今天不但在为世人述说着千年之前的种种:极简主义、点茶斗茶的文化、耀变毫滴的诡异等等,而且居然能为今天慕古好茶之人,一解“掌中能阅,舌上可品”之夙愿。真是天赐美意,不可辜负,我辈切当珍惜啊。
这只小足直壁敞口斗笠盏,露胎之处,如肝之紫,如漫沙之质有玉润之感,镰而不刿,接天地之精华受岁月之洗礼,无限之道尽蕴其中;其壁斜灵翘,渐趋渐薄,形开意敛,工止韵展,远观无艰遐想,近持不尽惬意;其釉紧绷露骨,仍垂流自然;其色光丰富多层,既斑斑分明又丝丝渗透,黑如玄天,蓝若星空,随光异色,流光溢彩;万毫入底如葆光不知其源,共茶汤而浮出,穿雾气之显露,难分毫丝水雾,亦真亦幻,变换万千,虽干言不表其一,虽万众瞩目只得一见……
宋代建盏,因地取材,手工轮制,九秋入龙窑受烈火雄烧,入时百万出得甚少,长途远涉,成本高昂,寻常百姓无福消受,王孙贵胄视之如珍宝,即便高堂庙上的皇帝也是爱不释手、情有独钟。
成书于十六世纪(中国明朝中晚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其中对建盏记录:“曜变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
不仅如此,宋代建盏取料老坑,今人已不可得,无论胎、釉含铁极高,达7%~10%,有瞬间软化水质的功能,用之品茗,茶汤入口软滑,尤善沏泡好茶、老茶,能尽得茶之本味,提高真正之品味。此小足直壁敞口斗笠盏,因烧成温度极高,更胜一筹,非今人所烧之盏可比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古陶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李伟东等人意外地在千年之前的宋代建盏中,发现了大尺寸的高纯度硬磁材料epsilon-Fe2O3晶体,即永磁。目前,他们正在从这个特殊发现之下,对宋代建盏展开新的揭秘,无限期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斗转星移、时空变幻,不变的是一份极简雅致,等待的是一份千古情缘……难辨其因,又不知何处是果,却临在,灯火阑珊,伊人之手,回眸间,飘渺升烟正出小足直壁敞口斗笠建盏。
注:敞口斗笠盏,分为直线切面斜壁敞口斗笠盏和曲线切面斜壁敞口斗笠盏,前者俗称:直壁敞口斗笠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