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创建人衮邦•吐吉尊追是藏传佛教伟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后来他独成一派,因为他的传教中心在觉囊,所以被称为觉囊派。该派的教义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等的一些主张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觉囊派与被视为正统的格鲁派的主张完全对立,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甚至被人们误认为一度消失了。由于他被赋予看守香巴拉大门的责任,隐秘的存在方式更增加了此教派的神秘性。藏历是1027年开始算的,从公历来讲,那就是时轮教法进入西藏的时间,觉囊就是以时轮立的宗派,觉囊派的他空见、胜义有被称为佛教中的唯物主义,是很特别的思想观点。
现在觉囊派的主寺藏哇寺位于南木达区中壤塘乡,北纬32度东经101度1分,共八个康村,经院六班,禅院四班。印经院一座,经板(木制)一万五千块,铜像六百尊,药泥塑像一百二十尊,经轮四百二十个,银塔四十座,铜塔十座。壤塘、阿坝、青海班玛、甘德、久治县境内的觉壤派寺院多为其子寺,“藏哇”的意思是来自后藏的高僧转世系统,这说明觉囊派起源于后藏,以后转移到安多的史实。在这光辉灿烂的觉囊文化艺术的殿堂。面对富丽堂皇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法器、千姿百态的佛像、精美绝伦的雕塑、浩如烟海的文献和洁静精微的壁画,人们只能在各自的心里捕捉着觉囊文化的意蕴和境界。觉囊教法在此扎根,弘扬汉藏。清代雍正年间(大约18世纪初叶)藏哇寺祖庭从西藏拉孜县觉囊沟东迁至此,先后建立了大小几十所觉囊教派寺院,其中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是藏哇寺。自觉囊初祖以降,历经四十七代法主,千年传承,法脉延绵,人才辈出,笃布巴、多罗那他、云登桑布等大德的圣善智慧,广布人间。其中云登桑布对觉囊派的现代复兴,走向社会的贡献不可磨灭。
觉囊派艺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贡献:金铜造像艺术、唐卡艺术、梵音古乐艺术。
觉囊派被誉为香巴拉大门的看守者,具备特殊的法规仪式。是唯一拥有完整时轮金刚法脉的教派。时轮金刚是包含有古代天文学,哲学伦理的深奥知识。所以一些历史造像非常有特色,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隐秘又特殊的一支。觉囊造像以青铜造像、木刻造像、泥塑造像、石刻造像和酥油花造像五大部分和佛像、菩萨、度母、佛母、护法、金刚、罗汉、祖师、人物9个门类组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风格。所谓细洁精微,秘意幽远。又在历史是受到打压,所以存世量稀少。任何觉囊派的造像都是对这一神秘空白历史的最好证明和见证。
明清时期,觉囊派长期为朝廷皇宫贵族作画,其绘画颇受欢迎。由于历史上藏地的政教斗争,在约15~16世纪时期,剧烈的宫廷变故,藏传佛教觉囊派面临消亡。清初,格鲁派在藏区跃居统治地位,将达丹丹曲林寺为格鲁派寺院,西藏其它觉囊派寺院亦相继改宗格鲁派,觉囊派的文化、教义等受到严重破坏。几个世纪以来,藏传佛教觉囊画派逃到相对闭塞、偏僻的四川阿坝州的壤塘、马尔康、阿坝三县和青海果洛州的班玛、久治、甘德等地的深山老林、雪山深处,隐姓埋名,清静专修,少问世事,严格传承着绘画技艺。所以世人对觉囊高僧修行所衍生出的形式——宫廷式唐卡,不甚了解,除了少数流于民间和海外,几乎从未离开过雪山深处的庙宇佛堂,也未被世间民众所瞻仰。
觉囊派的唐卡艺术最早始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据资料记载,13世纪,一位名叫笃布巴的觉囊派成就者召集了当时藏地最有修为的画师描绘壁画,他们师承不同的绘画流派,并在笃布巴的引领和指导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觉囊派唐卡绘画艺术。十七世纪初觉囊派绘画艺术发生了另外一种转变:复杂的汉地风景,精雕细琢的细部和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刻画手法,这些都将觉囊派唐卡和西藏其他画派区别开来,这个时期的唐卡绘画艺术将藏、汉、印度、尼泊尔的绘画艺术精髓融为一炉,以线条绘制和色彩点染特殊技法取胜,将觉囊派的绘画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觉囊派正是用这样的精妙验证着唐卡圆满于觉囊这句话。近年来,觉囊文化受到了国家各级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觉囊唐卡的姊妹艺术——觉囊梵音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觉囊梵音古乐是中国佛教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其在藏地已有1000年的传承历史,至今仍在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觉囊藏哇寺活态传承着。觉囊梵音以其悠久的历史、完整的传承和僧团精湛技艺被音乐界评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觉囊艺术中还有建筑壁画医药等种种文化流传,作为特殊而古老的文化正和现代文化传承所结合的载体,正作出他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书写了不会为遗忘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觉囊派艺术独树一帜,神秘面纱在祖国大好的宗教政策下为社会所逐渐认识。作为爱国爱教,代表民族团结的民族文化遗产一定会在中华复兴的道路上建立更伟大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