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潮流 >> 内容

陈岭:古纸赏析

时间:2018-9-26 11:39:09 点击:

 面对古籍善本和古书画鉴赏课题时,纸张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并且是一个无声而神秘世界。犹如孤驰在里面,留恋忘返、迟迟不可自拨。
在书画世界里,纸是非常重要的媒介。在纸的世界里品类,即具体又抽象,即清晰又模糊,上下千年,纵横万里,这就是纸诞生对于书画承载的意义。
自从文字创造过程,最早文字信息是在岩石摩崖涂写的,后来陶器、甲骨、青铜礼器、竹木简、帛都有文字符号书写。到东汉纸诞生了,两晋时期开始广泛在纸上书写文字,而今这类都已成为文物。如王珣《伯远帖》就是公元4世纪纸本文物。隋唐时期纸本书籍是大力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造纸技术不断改良,雕版印刷发明推动了纸在社会广泛应用,包括书籍、文献、绘画、书法等都离不开纸的作用。它成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资料不可或缺的载体。
历史文物存在和传世,与古代书籍、文献、书画作品共存同世红尘。这特一形式决定了古纸价值不是独立,与古籍善本、古书画作品紧密相连。也是鉴赏古籍善本和古书画条件之首。如古籍鉴定七字诀:纸、墨、字、行、序、批、装。纸质、墨色、字形、行格四项是断代重要因素和依据,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出来不同痕迹与特点。序、批注和装订三者是参考价值、附加成分。对古书画鉴定同样有着重要作用。书画鉴定作品艺术风格,创作技巧,墨色、色彩、签款、印章等等,这一切都是要首先断定纸张才有意义,纸张不对、也就毫无意义。鉴定古籍善本、古书画,首先就是要掌握纸张的形状、结构、纹理、色泽等知识。
纸的鉴定内容主要包括造纸原料和造纸工艺流程所体现在实物痕迹上特征。古代造纸原料在西汉时期是麻头、麻布、麻织鱼网等。东汉蔡伦首创用树皮(主要是楮树皮)作为造纸原料,南北朝时期开始利用桑树皮、藤皮,隋唐至五代扩大为稻秆、麦秆、竹、檀皮等。在唐代利用竹作为原料,竹子特性纤维硬、脆、易断,竹子在南方生长周期短,资源丰富,能够成功利用它造纸,意义重大。宋代古籍出版、竹纸印本占绝对优势和比重。
 
古代造纸工艺流程主要有四个步骤:
1、原料分离。用沤滲和蒸煮方式让原料在碱液里脱胶,并分离成纤维状。
2、打浆。用捶捣和切割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沤化成纸浆。
3、抄造。把纸浆滲水制成浆液,而后把浆液灌在篾席做成的帘床上、再去水,使之成为薄片状的湿纸。
4、干燥。把干湿纸晾干,揭下成为纸张。
造纸原料在纸成品之后,会留有痕迹特征如树皮纤维或棉状特性,也是古纸鉴定依据。造纸技术工艺流程在成品纸上也会留有痕迹特征,如纸帘影、纸张厚薄、均匀度等等。
古纸分类,可按古籍善本用纸与书画作品用纸分两大类。传统古纸分类较为繁杂、各类标准也很多。如有按年代分类命名和区分,宋纸、元纸、明纸、清纸等,或者更具体地用嘉靖纸、康熙纸、乾隆纸等等;有按造纸原料分麻纸、棉纸、皮纸、竹纸等;有按纸的形态分为硬黄纸、罗纹纸、棉纸、蚕茧纸、玉版宣等;有按产地分为宣纸、开化纸、麻沙纸等;有按用途分写经纸、藏经纸、对联纸等等。这些传统纸张命名,都有其很多不确定性。
 
下面按年代简单分析特性
1、唐纸。唐纸多用于佛教写经用纸、印经用纸两类;原料以麻、藤等植物皮和纤维做纸浆,抄纸时无论加何种染料,纸呈现棉性,颜色呈黄褐色,加上年代久远,多有色斑。
2、宋纸。五代开始的书籍印刷、印刷技术进步发展,对纸的需求量大增,造纸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和扩展。宋纸主要有麻纸和竹纸两类。麻纸以麻秆纤维作原料,有白麻、黄麻两种,白麻纸色泽洁白光润,纸浆有絮状物布于纸背,显粗糙,纸帘宽约一指半。黄麻,以宋代福建建阳麻沙纸为代表,色发黄,纸纹不明显。竹纸坚洁如玉,有晶莹透亮感,时间的氧化作用留下工艺流程痕迹。
3、元纸。由于元代时间短,文化氛围不如前代,印书用纸与前代无差异,后期多用黄麻纸,特性纸帘比较窄,一般在一指宽以内。
4、明纸。明代早期还是继承元代元素和特性,任用麻纸。正德以后,印刷技术进步发展,引发造纸发达兴旺,因造纸原料为木质植物皮纤维,如构树皮、桑树皮等,成纸结构机理呈现棉絮状。南方称为皮纸,北方称为棉纸。棉纸有黑白两色,白棉纸纤维长,韧性强,质细软,洁白;黑棉纸色黄黑色,韧性略差,嘉靖前比较薄,隆庆万历后略厚。清初时期少量运用,乾隆以后绝迹。明代古籍善本大量运用竹纸,宋代就有竹纸。明代大量古籍善本用的是竹纸。尤其是嘉靖之后书籍多用竹纸。色微黄,细腻坚韧,用手轻张有清脆声响。明末有著名出版家毛晋,为汲古阁主人。他专注出版,刻意选定印书用的竹纸,世人称为毛边纸和毛太纸。特性是毛边纸质厚、细密、润泽、色微黄;毛太纸细薄韧软、稍脆,二者均是印书纸质上品。
5、清纸。清早中时期,文化发达,出版活跃,纸张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以竹纸为多。顺、康、雍、乾四朝内府刻本用开化纸,上等印书也会用开化纸。这纸因产在浙江开化而得名,南方也称桃花纸,洁白坚韧,走墨乌亮。清代大量堂号刻本,书院刻本等所用竹纸细薄晶莹,配上精制软体字,当下属于上好艺术品(古籍善本)。清代末期,国势衰败,随之出版物没落,尤其是坊刻本,纸黄黑粗劣。光绪时期,西学东引、西方的铅印、石印工艺相继传入,新的出版业代替传统木刻雕版印刷,古代造纸业逐渐衰退。
 
绘画和书法用的载体材料一般是相同,绢和纸。绢的运用可追溯到秦汉以前。宋元书画用绢精细。明代绢紧密略显厚,清以后细薄,清晚期用的灯笼纱,非常疏薄、一定要用纸托裱之后方能着墨色渲染。
明代以后古籍善本和书画作品用的纸张,因为产于安徽宣州一带得名,故而称宣纸。纸张纤维细长,结构紧密、洁白润滑、细腻、坚韧柔软,不变色、不易被腐蚀,是书画创作最佳选材。
连史纸也是宣纸一种。分棉连史纸、粉连史纸、机制连史纸。棉连史纸里面棉性柔软有韧性,色白均匀细薄,适用于摩拓碑刻和原钤印谱制作。粉连史纸韧性差,乾隆以后多用于印书;清末民国多机制连史纸,有量、颜色稍黄。
玉版宣是宣纸的上品,用的上等纸浆,多用于工笔绘画和印制画册。还有一种笺纸多用于书画作品,用上等浆加上洒金等工艺流程,成品纸张较厚、易折裂。明金色泽黄厚、清金色青较薄。
上述多看实物对比,对古纸的了解和掌握,也是对古字画目鉴找到稳妥依据。古纸的学习绝不是博物馆、大图书馆里少数的事情。当今文物保护和收藏,古籍善本和古书画占有重要地位,对古纸的研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陈岭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54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