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也被称作“曼殊师利”,是佛教文化中代表文化和智慧的传递者形象,被称为“七佛之师”。负责传递智慧和教导信众,在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其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在佛像文化艺术中大量存在,为收藏家们喜闻乐见。
藏族地区基本上全民信仰佛教,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道德标准等,都是基于藏传佛教的信仰体系。同时,密宗佛像的信仰和文化使藏民族形成了高度的道德自律。在藏族同胞家中,佛堂、藏地三怙主佛像、酥油灯、供水碗、经文、念珠等,是藏民族日常生活中的核心元素。
在藏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区、牧区,人们的口中念诵经咒的声音不绝于耳,手中的转经筒不时旋转。从元朝至清代,藏族人的心目中,文殊菩萨居住于五台山与汉地有极为深刻的因缘。
汉的历代皇帝都是文殊菩萨佛像在世间的转轮王示现,所以称为“文殊师利大皇帝”。因此文殊菩萨佛像既是密宗佛像的重要尊神,在汉地宫廷佛教信仰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
在藏族心中,观世音菩萨象征慈悲与菩提心示现,而文殊菩萨象征智性与智慧。无论藏族还是汉族,家中若有学生,都会祈祷信仰文殊菩萨佛像,以求学业有成。“仗剑逼佛、一行三昧、千钵百味饭、不二法门”等关于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故事脍炙人口。
密宗佛像文殊菩萨就是以手持慧剑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一切都彰显出文殊菩萨救度众生雷厉风行,智慧辩才独一无二,以不可说不可量的大方便成就众生智慧佛果。
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为仗剑骑狮之像,右手执金刚宝剑,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一切众生烦恼,左手持莲花,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静无染。这是文殊菩萨的最为大家熟知的形象。
同时文殊菩萨也形象多变,按照其顶髻的形状,可分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就是头顶绑了五个发髻,这五个发髻代表的内证五智,即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藏传佛教造像注重从形象上来表现佛、菩萨的智慧与德相,文殊菩萨的智慧不一而足,形象也各具特点,有寂静慈悲相、威猛愤怒相,也有二者相兼之相,还有双身形的,骑狮拥明妃的,三头六臂的幻化身等十余种,但最常见的是肤色红黄,面相慈悲,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莲花,结金刚跏趺座的菩萨像。
总的来说,代表慈悲的智慧的文殊菩萨形象早已在传统收藏文化中深入人心,愿所有收藏者都以悲智双运的姿态来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绵延不绝,普渡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