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书,古称“署书”,也有叫“擘窠书”的,还有叫“题榜”,“题署”的。简单的说就是大字,榜书因字大写少数字居多,写多数字较少。所以,榜书是用中国书法传统手段(即传统的文房四宝)书写的,符合书法之度而字径在一尺以上,古时常有“经丈”之说,谓之榜书。榜书具有气势磅礴、安静简穆、自然质朴、震撼心灵的视觉效果。从形体特征,社会影响和使用角度来考察,榜书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别有门户”,它有其自身独特的书格和艺格,有自己的历史定位,是一般书法所无法替代的雄浑、博大、凝重、挺拔气势。榜书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桂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备受历代书法家的钟爱和广大人民的喜欢,千余年来盛行不衰。
从现有的史料看,榜书似乎是起于秦,兴于汉。榜书艺术产生之初,记录某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文告,使之流传长久,秦为之甚,也为主始。秦山经石峪《金刚经》,字多型大,字径大小约30至50厘米,现存1043字,被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清代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擘窠大字”,此为极则。康有为评说:“大字之妙莫过于《瘗鹤铭》,因其魄力雄伟,如龙奔江海,虎震山岳。”历代颇具盛名的优秀大字有《金刚经》、《峰山刻石》、《瘗鹤铭》、云峰石刻、玲珑山石刻等,另外还有一些名家极其珍贵的榜书石匾及木质匾牌,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榜书的典范。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注》中说:“盖榜(书)为难,故能书者,致为世重。”古今中外,研习书法者不少,但擅长榜书者不多见,故书榜书者,古人难,今人也难。自汉以来,榜书圣手有汉丞相萧何,东汉师宜官,后汉书家梁鹄,三国时魏人韦诞、卫璀、殷仲容、王知敬、宋代米芾,清代康有为,民国时期于佑任,当代沙孟海等,这些人都是能发挥动如之椽笔任意挥洒者。尤其是萧何所题“苍龙”、“白茫”二阙,是最早记载榜题宫阙的。在我国榜书史上记载了无数榜书大家,书圣王羲之的《鹅池》、唐代颜真卿的《逍遥楼》刻匾、宋代的米芾在安徽盱眙山的摩崖题刻的《第一山》,当代沙孟海的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与上海“华联商厦”店招等,都大放异彩,交相辉映,那种大气磅礴的神韵和雄厚的气势,使观赏者流连忘返,驻足观看,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由此可见,榜书以其雄伟之美,浑穆简静,大气磅礴,古拙质朴,如高山巨人,屹立东方,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品质。
榜书和其他字体一样,也有它的书写规律,如果用小字的方法写榜书肯定是写不好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注》中曰“榜书……作之与小字不同,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同,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书写榜书不能单纯的从“大字”这个概念去诠释,并非是小字之放大,各有其通,亦各有其技。尚小字者未能写好大字,因为大字与小字之间不仅在书法上存异,而且大字较小字更容易暴露书者的功力,气度上的不足。小字写的好的书家一般都不敢涉猎榜书,向来视巨幅大字为畏途。把字写的特别大容易,董其昌曰:“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大字贵致密,”其结字贵在严谨多变,意在笔先。汤临初在“书指”中指出:“大字但须气足以盖上,眼底有成字,即一笔书就,乃免勾勒近俗耳。”要在“大”中既保书法的“八法”,康有为指出:“榜书当以六朝为法”。米南宫在《海铭刻》讲到:“写大字时……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写大字其结字贵在严谨,意在笔先,要讲究气势。在用笔技巧上要充分表现调控笔锋的能力,中锋侧(偏)锋并用,方圆兼施,刚柔并济,使整体气象一派天机自然,“自初至末,一气浑成,乃为妙耳。”榜书作品做到笔法奇特,墨法秀韵,章法严谨,气势雄伟,朴拙浑厚,使人感到有一股力量倾注中,没有过人的气度,雄伟的胆识,强健的体魄,浑厚的功力,绝难达到此境界,榜书作品不仅要让人感觉沉着稳重,又要有不乏灵动和变化,榜书在呈现气势恢弘的阳刚之气,同时也需要掺揉些柔美,给其带来灵动和变化,讲究内在生命力。可以说书写榜书是书者胆识、激情、魄力、功力的结晶。
书写榜书和其他书体一样也有它的审美标准和书写规律。写好榜书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书前准备。我们写榜书,首先想到的是写什么,多少个字,横排还是竖排,多大的规格,做何用途,如何定位等等。了解了这些基本情况后,心中基本有底了;其次是对书写内容的性质、内涵、意境、甚至出处要搞清楚。意在笔先,使心、眼、手协调一致,准确把握字形,又要体现榜书艺术特有的韵味,仔细捉摸它的重点在哪里,主笔在什么地方,有了比较明晰的把握之后,再进行书写。书案要大,起码能把书写的纸全铺展得开;把纸铺开之后用镇纸压紧理平;要用清水把笔泡开,笔要软硬合宜,最好是兼毫;用墨要浓要足,以便挥毫,不能书写到中途断墨;准备一点废纸,以便压住洇陋;此外最好有个人帮忙,做些辅助性工作。准备工作做得好,可以使书写时迅笔疾飞,一气呵成。
二、 执笔方法。“执笔如执枪”。中国书法自古重执笔,榜书常采用“摄管法”为宜。康有为将执笔难列为榜书五难之首,在《广艺舟双楫注》中指出:“榜书操笔,亦与小字异韩方明所谓,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盖伸臂代管,易于运用故也,方明又有执笔之法,捻拳,握管于掌中。”榜书执笔,有别于一般执笔方法,小字执笔腕平掌竖,榜书执笔腕平掌垂,小字运管以腕为主,书写小字时,可伏案而作;榜书书写站立以肩、肘为主,须腰腿合身部动作配合。书写榜书特大字(八尺以上整张宣纸)必须将纸铺在地上,弯身地面挥动笔毫,同时,双腿要左右后退移动乃致全身之力,不仅是笔法还要讲究步法配合。
三、 笔法。写榜书不像其他书体慢比快好,而是快比慢好。但快不等于随便的快,要求具有娴熟的驾驭能力。挥笔时要保证做到准确到位,恰到好处,开始可以侧锋落纸,不偏不倚,该提处要提,该按处要按,笔要留得住、止得稳、转得准、换得快。例如写点、短撇、短竖和竖,要像猛虎扑食一样,快捷、准确、稳狠、到位,不能有丝毫犹豫和迟滞,一笔解决问题,不能出现二笔,更不能填填补补。当然也不是绝对对所有笔画都要快,如写折、勾、捺等笔画时要相对慢一点,出锋时要干净利落,切勿拖泥带水,收笔要顿挫分明。笔笔要交待清楚,笔笔要书写到位,不能随心所欲顺笔而行,一溜而过。
1、 中锋用笔。中国书法之精髓,乃中锋用笔,榜书中锋用笔必须握,藏锋起笔,回锋收笔和收紧中段三个环节。蔡邕在《九势》中指出:“令笔心常在画中行。”王世贞在《艺苑厄言》中说:“正以立骨,偏以取姿。”此处的“正”即中锋,“偏”则为侧锋。中锋为主,间用侧锋,这是古训。对于榜书来说,须以中锋为主,慎用侧锋,如用偏侧之锋则显得势单力薄,榜书特有之雄浑气势荡然无存。
2、 善于提按。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凡书要笔笔按笔提笔。”书写榜书大字,对提按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能否写出雄浑之气势这是关键所在。至于什么地方该提,什么地方该按,只有书写人书写时根据书体、字体、心体而定。⑴实按虚提,用笔重处做到实按虚提,在重笔处要按笔注墨,在重按毛笔时,还要有“实虚”之势,使行笔做到按中有提,实中有虚,重处有轻。⑵实提虚按。用笔轻处做到实提虚按,提笔运行。⑶提按分明。转折处须提按分明,擒纵有致。每到转折处,应须先提笔转锋,待笔提起,找准位置后,再将笔按下,调锋,进入下一笔。这样转折处既有节又有骨,轻重分明,雄浑刚健,古拙朴茂。
3、 方圆兼备。书写时自然流露出来的方笔效应或者圆笔效应,一般地说,方笔表现的是张力,显示峻峭挺拔,是一种阳刚之美,而圆笔则以圆润和骨力内含之感,是一种阴柔之美。方笔指起笔、收笔、折角处出现的方角笔法,方用顿笔外拓,方笔榜书第一难。康有为曰:“方笔写榜书难,艺能写者,庒雅严重,美于观望。”这种笔法显得挺拔精神,雄强博大,豪放大气,榜书不能缺少这种笔法。圆用提笔,提笔中锋,圆笔取其外柔内刚之雄浑气魄。
4、 曲直互用。以直为主或者说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柔中有刚,表面上看起来是平直,实质上直中带孤。正如古人曰:“欲如小字之详细曲折。”
5、 压笔裹锋。大字的转折处是难处理的地方。写转折处,必须笔锋压着笔锋,或者叫裹住笔锋,更具体更明确一点说,就是写第二笔的时候,起笔处要裹压住第一笔的末端,紧密连接不见脱节的痕迹,而且折处要按下去迅速提起旋转笔锋方向再写下去,这样转折处就会显得饱满、挺拔、有力、甚至会有角出印象。
6、 欹正相倚。榜书欹正要求端正大方稳健,气宇轩昂。但不能说每个字笔都要端端正正,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不斜不歪。但也要有磅礴之势,用欹造势。做到豪放雄强中有安静简穆。不过运用欹正笔法一定要处理得当,做到歪而不倒,欹而显稳。
7、 轻重互托。榜书字大,线条一般比较要求精壮厚重,但是线条也必须和其他书体一样有粗有细、有重有轻、有浓有枯,并要求出现一些自然出现的飞白现象,以增加榜书线条的韵味。
四、 结体。结体又称间架结构,也就是每个字的点画间的搭配。古人云:“大字贵在致密。”榜书大字不可过于疏朗,否则会显得松松垮垮,气散神靡,其一点画须丰润遒劲,如颜字点画丰腴雄伟,体势宽博,适宜写榜书。因榜书字径较大,如笔画纤细,再有力度,也不足以表现出榜书的气韵和风神。所以榜书大字要求笔画粗壮,还须点画茂密。其二笔势照应,左呼右应,气贯血畅。文徵明在《停云馆中》说:“大字贵在结密,不结密则懒散无神,偏旁宜字字照应,又宜飘逸,笔清雅不俗。一字之美皆偏旁之凑成,始为大字之尽善者。”其三疏密得当。榜书大字浓墨重笔,但须注意留心空白,密处可以说是“密不透风”“疏处可以走马”。其四揖让合体,虚实相间,应注重变化,避免雷同。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把书法称为“无声的音乐”。音乐有高音、低音、中音、快和慢、高和低、强和弱节奏组成脍炙人口的乐章。榜书书法也要有高有低、有主有次、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疏有密、有正有欹、有黑有白,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书法作品。
五、 墨法。榜书的用墨与其他字体有很多的不同。榜书用的笔大,写的字大,所需墨的含量就多,墨一般要浓,如书写用的宣纸较大较厚(单夹宣纸)吸墨多,应该把墨适当调稀些。如果说,其他书体用墨有浓淡之分,榜书有淡枯润之别。先人写榜书多用浓墨重彩,墨色比较单一,我在榜书创作实践中,适当借鉴国画及现代书法的一些用墨技巧,使榜书的墨色更加丰富多彩,既可以增加榜书的艺术含量,又能增强榜书的可看性。其一,以白破黑。就是要求“墨多白少”燥润相间。其二,“泼墨”借用国画技巧。古人云:“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运用“泼墨”技巧效果最好的是首笔为点的字。这一笔点下去,形神兼有。其三,淡黑取意。由于淡墨的渗化,创作出的榜书作品,浓淡相左,产生如云如烟的艺术效果。总之,榜书的蘸墨量要合宜恰到好处,蘸得太多会滴在纸上,洇了,使字无法成形。蘸墨少了,枯干了,用笔力量大了,容易把纸划破。书写榜书要求很高,掌握不好墨法,这会严重影响一幅作品的视觉效果。
六、 章法。董其昌曰:“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榜书因字体大、字数少,章法安排是颇费脑筋的。安排得好,会显得和谐壮观,处理得不好,会让人满目疮痍。章法其实是一种黑白分布的艺术,冯班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静为布”,“计白当黑”。榜书之黑白处理,除字内留白,还须留意字与字之间留白及整幅字的黑白布局,得体到位,如何处理好:1、上齐下不齐,意即留天不留地。天上部分要求相对整齐,字下部分则可以参差不平;2、字的大小要求不能均等。如三个字,中间的字一定要小些,若是四个字,中间的二个字应当小一些,首尾两个字相对应大一点,形成首尾相顾,防止虎头蛇尾。3、首字用墨可以稍重一些,中间二、三个字应当轻一些,但不是绝对,如果中间的二、三个字的笔划太少用墨就应重一点,否则就会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视觉效应。4、如果在书写过程中自然流露出飞线性那是好事,绝对不要慌乱补色,但切勿人为制造飞白线条或飞白字体。5、提款钤印要清楚整洁。榜书提款除了一般书法落款的功能外,它要与榜书大字互相辉映,起到小中见大,白中见黑,拾遗补缺等作用,是榜书章法中一个重要技法。在钤印盖章时,不要满纸盖印,搞得啼笑皆非。一般来说,提款和钤印有名章和引首章即可,既大方又美观。章法布局,是整幅作品成败的关键。章法好,人们观之则会赏心悦目,反之则会让人感到遗憾,即使你的作品的线条、结体、墨法都不错,也会叫人难以接受。一幅好的榜书作品就是一幅整体的、完全的、端庄、严谨、稳健、灵动、生龙活虎般的人的生命气息图,给人们一种震撼力,实用与艺术性之欣赏并足矣。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榜书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远视艺术和大字要求就更高了,更多了。但值得深思的问题是:真正的榜书作品却少见了。“电脑放大字”、美术字、变形字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空间,几乎占领了本应由榜书占领的阵地,这不能说是对榜书艺术的严重挑战。首先要说,电脑放大字、美术字和变形字不是榜书。有人说大字就是榜书,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榜书是大字,但大字不一定是榜书。电脑放大字,尽管能完成逼真的原作放大,但没有书法家的个性和气质,失去了书法家的精神面貌;美术字,连一半的书法传统法度都没有,又何来榜书?榜书,就是用传统的文房四宝写就的1:1的字径在50公分以上的大字,是书法家灵感所至,富有强烈感染力,否则,不论多大的字都不能算榜书,用任何科学技术手段代替不了书写的榜书。
写好榜书是不容易的,但也不是高不可攀。榜书的字体主要应当是行楷,隶书次之,行书又次之,不能将篆、隶、楷、行、草同时混合并用。清人石涛说:“笔墨随时代。”榜书应以雄浑刚健、古拙朴茂,以碑的气势,正书的古朴,行书的流畅,隶书的浑厚,篆书的圆润融入其中,才会有精气神,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榜书能更好的去创造装饰美,艺术美作用,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榜书已成为“环境美学”、“环境设计”中有机构成部分,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性和艺术生命力,同时也成为书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和舞台,我们对于祖先的优秀传统一定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