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和佛教文化影响是相互的,而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用玉石来雕刻佛像的范例更是举不胜举。佛教中对各种玉石的收藏和运用之丰也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不及的。对佛教文化和玉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应努力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努力为中国的玉文化和佛教文化做一点应有的贡献。
一、玉石的文化内涵
玉,以其质地细腻,玲珑剔透,自古被人们所喜爱。玉具有除热、柔筋强骨,安魂魄、利血脉、明耳长目等疗效。玉能养人,人能养玉。
美玉本身是非常珍贵的, 如果雕琢以后便赋予了其政治和文化的内涵, 那便是无价之宝了。要不然, 蔺相如也不会置生命于不顾, 要使那块美玉“完璧归赵”了,“黄金有价玉无价”也就是这个含义。和玉的珍贵比较起来, 玉的文化内涵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较为典型的是玉的“五德”之说。汉代的《说文解字》说: “玉, 石之美者, 有五德…”。此五德便是玉人性化的表达, 说成现在的话, 就是仁、义、礼、智、信, 它象征着伦理道德中的高尚品德。实际上, 在我国古代, 玉不仅是道德的标准, 同时也和政治、经济、礼仪、宗教和日常生活等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玉雕中佛教题材的运用
中国的玉文化和宗教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佛像玉雕与人物玉雕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佛像玉雕通常塑造慈悲庄严、豁达超脱的佛家菩萨形象。我们看到的菩萨形象;或慈祥庄重,或金刚怒目;或大肚无忧、笑口常开;或超凡脱俗、或诙谐潇洒。因此,佛教人物的构思与玉石雕刻,创作者能有宽广的发挥余地。
例如雕弥勒佛矮身大肚、大鼻笑口的形象,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代表了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和幸福。弥勒佛常同五个憨态可掬的童子一起出现。观音造像在宋代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其造型安祥慈悲、庄严典雅,并以女性面貌出现而直至今日,这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直接体现。
玉雕千百年来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地方文化的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而佛像雕刻在人物雕刻中占了重要位置。
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原,是中外文化史上大规模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第一次,传入中国后曾经受到以正统文化自居的儒家和道教的排斥和冲击。但这种排挤和冲击,却刺激了佛教的发展,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灵活的自我调节意识,投合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思维习惯,这种汉化现象,得到了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并得以广泛地传播和渗入。
魏晋以后,统治阶级在全国各地开凿石窟,修建寺庙,雕塑佛像,同时,也根据国人的尚玉观点,用玉石雕刻佛像、飞天,雕刻与佛教典故有关的莲花生子、持荷童子等宗教人物形象,促进了佛教思想越来越向着与世俗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以玉造像之风贯穿北魏至唐代的四百多年间,统治阶级以玉材为佛造像多得不可胜数。民间僧庶信徒买不起珍贵玉料的,即以价廉的汉白玉等彩石来为佛造像,也称玉佛。据《续通考》记载,元丞相伯颜曾凿井得玉佛,高三四尺,颜色像切开的脂肪,照之可见筋骨脉络。此外,唐代盛行的玉飞天,宋代的玉观音等,也是佛教和中国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形象更贴近同代人的生活风貌。
三、玉雕佛教题材赏析
本人自己的作品:如意观音山子。作品中观音头盘发髻,面部丰满祥慈,慧眼微启垂视,似在静观万物,为苍生祈福。一手作"说法印",一手持如意,着宽衣、赤足、呈侧卧坐状。作品中苍茫而饶清韵的禅境,显示出佛教文化的神秘与庄重,也与中国文化隐逸思潮相吻合。
四、佛教中玉石雕像的运用
在上海市安远路江宁路口,有一座黄粉墙壁、飞檐耸脊、鼓乐声声、香火鼎盛的寺庙,它就是闻名中外的玉佛寺。关于它的创建,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
清光绪年间,普陀山的慧根和尚发下宏愿,要朝拜世界上每一个佛教圣地。他跋山涉水,晓行夜宿。一天,来到广西山区,他穿过一座大山,进入山谷,只见那儿泉水淙淙,野花遍地,树木苍翠,鸟声啁啾,仿佛步入神仙世界。慧根和尚漫步山间,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他就俯身捧了几口泉水喝,然后寻到一棵大树下,靠在一块青石上打坐休息。一觉醒来,在漆黑之中,发现前面不远处有团亮光在闪烁。他吃了一惊,连忙走了过去,用手一摸,原来是一块很大的玉石。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引来泉水把这块奇石冲洗了—遍,这块奇石一经水洗,更加洁白晶莹。他的脑子里也就展开了遐想,如果能把这奇石雕刻成佛祖释迦牟尼坐像,那就太好了。可是又一想,此地是深山幽谷,怎么能把它运走呢?他思索良久,只有马上走出这山谷,寻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把发现奇石的事告诉大家,求得大家的帮助才行。
果然,当地百姓和佛教信徒都争先恐后地出钱出力,很快就把这块玉石运了出来。慧根和尚打听到,缅甸有位雕刻佛像的能手,此事非他不行,于是又千方百计把这块石头运到了缅甸。这位雕匠看到这么大一块洁白的玉石,爱不释手,赞不绝口。他一遍又一遍地抚摸、观察,经过三九二十七天的琢磨,才订出“以石造型,以型裁石”的方案,把玉石裁成了横竖两块。又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精心雕琢,刻成了一尊比真人还要高大的释迦牟尼坐像。接着,又花了九九八十一天,雕刻成了一尊半躺着的卧佛像。像成之后,果然是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人人赞为稀世奇珍。
这两尊佛像应该供奉到何处去呢?慧根和尚一时拿不定主意了。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告诉他,这两尊玉佛应该归到“东海之滨,黄歇封地”。慧根和尚一惊醒来,回味梦中偈语,才悟到应把这两尊玉佛载送回国,在春申江畔的上海建庙供奉。
为了安置这两尊玉佛,慧根和尚放弃了他原先许下的宏愿,就近奔波于缅甸各地筹募经费。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把玉佛从南海安运到了上海,先寄供在江湾镇上一个寺庙里。他又四处奔波化缘,筹集经费,历六个寒暑,终于在江湾镇上建成了一座玉佛禅寺,专门供奉两尊玉佛。他历经十年的茹苦含辛,为这两尊玉佛耗尽了心血,不久就圆寂。
1926年,上海广大佛教信徒又在槟榔路(今安远路)集资新建了一座新的玉佛寺,将两尊玉佛从江湾迎来供奉。现在,上海玉佛寺内还保留着弥陀殿、大雄宝殿和玉佛楼。玉佛楼中供奉着色泽莹洁、宝相端庄的玉佛坐像;楼下东面的卧佛堂里,供奉着另一尊半躺在红木榻上,神态自若的玉雕卧佛。
五、佛教题材融入玉雕中的历史和范围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佛教倡导与人为善,死后才能升入极乐世界,而这极乐世界是由黄金、白银、青玉、玛瑙、珊瑚、琥珀等铺成的,也即佛教中的七宝,其中许多就是今天的玉石。唐宋是玉雕的繁荣时期,唐代人物玉雕作品多以佛教为题材。玉飞天就是典型,玉飞天人像以镂空技法制成,为飞天凌空驾云状。据说该佛是将鲜花和香味洒向人间之佛。宋代玉雕人物主要是各种形象的童子佛,典型的有执荷童子等。佛教中各种玉石的收藏和运用之丰是世界上任何宗教所不及的。佛教寺院内运用玉石极为讲究,西藏布达拉宫和青海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的代表寺院,其佛像和法器上装饰的多为绿松石、青金石、翡翠、白玉、青玉等。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地宫中出土的4枚佛骨舍利子,其中一枚即放置于特制的玉棺中,可见玉器在佛教中的尊崇。观世音菩萨身上的首饰和宝莲座,弥勒佛的宝冠和宝座屏,是用玉石装饰的。四大护法金刚用的是青光宝剑、碧玉琵琶、混元珠伞、金龙花狐貂来保佑天下“风调雨顺”,予以了玉石神圣的宗教色彩。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唐朝已达极盛,尊佛之风十分浓厚,玉制佛教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据记载,最早的玉佛像是东晋瓦官寺中的“狮子国玉像”(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北朝时期,雕刻玉佛之风盛行,北魏、东魏、北齐的统治者都曾下令玉工雕刻大型玉佛,置于寺庙中供奉。而民间也以玉香炉点香供奉玉佛,并且佩戴玉雕的观音、弥陀,垂挂玉念珠、玉手串等作为护身符来抵御疾病,驱除鬼怪妖气,使自己健康长寿,把玉石作为人与神、人与人之间承诺的中介,作为人的情感、愿望、信仰的载体传达于神佛。
玉石被宗教利用加深了它的神秘性,而其美丽、稀罕、耐久的特征也被不断用来表现和渲染宗教神圣的礼仪和教规,玉石的使用标志着宗教中等级、权力、礼仪、财富的不同。藏传佛教中把玉石分为“神之宝”和“人之宝”两大等级,属于神佛专用的是绿松石、青金石等以蓝色为主的玉石,属于人用的主要有白玉、青玉、玛瑙等。玉石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服务于宗教,不但为宗教意识的创造提供了艺术化的形象与意象,而且为宗教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物质条件与表达方式。在宗教的形成和发展中,玉石所起的作用是全面而巨大的。如果没有玉石的介入,无论从宗教意识的构成与表述,宗教活动的场所、用品、礼仪规范的实施等,都是不可思议的。
总之,中国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而且都有悠久的历史。佛教和佛文化中有大量的佛经和义理,中国的玉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我们应努力探讨把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努力为中国的玉文化和佛教文化做一点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