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天下盛誉的岳阳,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万里长江的中原腹地,它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向世人传颂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和“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朽歌吟。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雄踞岳阳市西门城头的岳阳楼,下临洞庭,前望君山,北倚长江,湖光春色尽收眼底。它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成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造自汉晋,相传其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所建,训练水军的阅军楼。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悦谪守岳阳,对此楼再次进行了扩建,起名南楼,又叫岳阳楼。宋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并请自己的好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名声远扬。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或慕名而涉足,或迁谪而精迟,在这里即兴挥毫,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使岳阳楼具有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光芒。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岳阳楼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它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高19.42米,分三层,整幢建筑没有一根铁钉和横梁,仅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幢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圆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岳阳楼前两侧,左有仙梅亭,右有三醉亭,为双星伴月,使岳阳楼更加巍峨壮观。仙梅亭始建于明末,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被毁,次年重建时,掘土得方石一块,上呈梅花一朵,自成纹理,颜色如墨,视之隆然凸起,凌凌然有寒霜茹雪之致,抚之则润滑如砥,了无痕迹,人们便称其为“仙梅”。于是修筑亭台时,将“仙梅”石置放其中,便使仙梅亭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三醉亭因传说中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碧瓦虹柱华丽而庄重,光绪六年再度重修,并随岳阳楼移位而往上迁移。岳阳楼保存的历代文物,当推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最为著名,其次要数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人称“四绝”。此外,人们把范仲淹作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了《岳阳楼记》和邵竦篆刻并称为“天下四绝”,并树立了“四绝碑”至今保存完好。
因为有杜甫的五言绝唱,因为有滕子京的百废俱兴,因为有范仲淹的两字关情,因为有吕洞宾的三过必醉。千百年来,岳阳楼承载了多少情感的重量。今天,我们站在岳阳楼前,你会看到眼前的洞庭湖,依然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湖中的君山岛,被刘禹锡比作“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一个装满神话和传奇的地方,这里留下了柳毅传书的足印,洒满了香妃哭君的泪痕。黄庭坚有“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的名句,其欣羡之情,溢于言表;清代诗人袁枚把君山比作是人间仙境,曾赞叹道:“几点君山云外立,拟乘风去访蓬莱”。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四大名楼之首。自古“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承载着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一份能够传承发展下去的艺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