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茶经》影响深远,瓷窑之类的“工场”正史不载不记,因此说起唐代的瓷器,也就剩下个“南青北白”:似乎北方不烧青瓷,南方不烧白瓷了。
这一观念,成为一种桎梏,甚至左右了学界的思维:一说青瓷,就在南方,已然形成习惯,不能改易;一说北方,就是瓷业起步较晚,白瓷出现之前,没有烧制青瓷的习惯。
其实,北方哪能不烧青瓷呀!
不烧青瓷,北方岂能一下子烧出白瓷!
不烧青瓷,中原地区在赵宋一代岂能一下子烧出青瓷的珠穆朗玛峰——汝窑、钧窑!
所谓青瓷,就是器面施以青色釉的瓷器。
青瓷色调,主要是釉料中含有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形成的。
在宋代汝窑、钧窑、耀州窑等名窑之前,“还原焰气氛”烧窑,恐怕还不是窑工的一种自觉。
所谓“还原焰气氛”,说白了,就是“供氧不足”,就是烧窑时因为窑内空气供给不足、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
起初,“还原焰气氛”完全是鼓风、燃料、窑炉、材料等的缺陷造成的,人类的智慧与技术还没有达到不让窑火“还原”的水平。
因此,早在商周时期,烧出的都是原始青瓷。
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义、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都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或残片。科学测定,它们基本上具备瓷器的特征,但与其后比较成熟阶段的青瓷相比,还带有“原始性”:如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之为“原始青瓷”。
但是,就是后来比较成熟的青瓷,还是因为含铁不纯、不稳定,“还原焰气氛”不充足、不能自我把握,还是青中闪现黄色、黄绿色、褐绿色等。
汝窑、钧窑等青瓷,则是人类相对自由把控“还原焰气氛”之下的巅峰之作。
其实,瓷器就是一把土。
一部陶瓷发展史,就是人类以火“攻”土的历史。
地球上泥土或岩石中,含铁广泛。
一部陶瓷发展史,也是人类以火“攻”铁的历史。
在基本把握青瓷烧造的基础上,把釉料中铁的成分提炼出来或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再提高掌控火的能力,以“氧化焰气氛”烧制瓷器,白瓷就诞生了。
所谓“氧化焰气氛”,恰与“还原焰气氛”相反。说白了,就是个“供氧充分”,就是烧窑时必须保证窑内空气供给充足、燃料燃烧完全。
“氧化焰气氛”也好,“还原焰气氛”也罢,归根到底,两者还都是个学术性很强的词儿。
让窑工说,更简明:就是个“焖火”与“不焖火”的问题。
“还原焰气氛”,就是焖火,不让燃料充分燃烧;“氧化焰气氛”就是千万不敢“焖火”。
焖火,就是一种降温;等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再让火燃烧起来,提升温度。如此反复数次,就是汝窑、钧窑的烧成方法。
燃烧、燃烧、再燃烧,升温、升温、再升温,一气呵成,就是白瓷的烧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