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家风采 >> 内容

徐汉棠的壶里乾坤

时间:2019-12-30 10:12:57 点击:

 一捧泥土,于火成陶,不敷金碧,不施铅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紫砂是中国特有的矿产资源,藏于山腹深处,是宜兴当地的一种矿物土。经窑内高温烧制后,呈现出紫色褐色等多种色彩。它起源于宋元,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宜兴丁蜀镇,有的不仅是享誉中外的紫砂壶,更有刻进骨子里的敦厚朴素、质朴文雅的紫砂气质。
1955年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个紫砂老艺人的带领下,集齐了当时民间顶尖的制壶和陶刻艺人成立了宜兴紫砂老紫砂一厂,并创造了一个紫砂壶的艺术巅峰,那是一代人传承的记忆,承载着中国独特而耀眼世界的紫砂文化。北宋时期“供春之壶。盛于金玉”的供春壶,明清时期的陈洪绶设计、杨彭年制作的,后人称之为的“曼生壶”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把紫砂壶作为他的文学才情挥洒的艺术空间,他手绘十八种壶式,在紫砂壶艺中溶入文学、书法、篆刻等艺术要素创造了“曼生十八式”,近代有程寿珍的掇球壶,俞国良的传炉壶,邵大亨的掇只壶,以及现代著名紫砂艺人朱可心的竹段壶,更有“壶艺泰斗”之称顾景舟的仿古壶、徐汉棠的石瓢壶,都以其独特的造型设计和巧妙的艺术构思而闻名于世。“从宜兴紫砂发展到现在,大概有500年,这500年间出了四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可以把紫砂的历史发展想象成一个历史的长廊,起初是黑暗的,然后慢慢地点了四盏重要的灯,每盏灯相隔150年。第一盏灯是明代嘉靖时的时大彬。再经过150年之后,第二盏灯,是康熙时候的陈鸣远,第三盏灯是清代嘉庆时候的陈洪绶,第四盏灯是近现代的顾景舟,这四位都很重要,只要少掉一盏,紫砂的发展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顾景舟大师是中国紫砂界公认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用毕生的精力对数百年的紫砂艺术发展史进行梳理,是当代紫砂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品代表了一个紫砂壶时代的高峰。紫砂泰斗顾景舟去世后,其大弟子“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紫砂界唯一获此殊荣者的徐汉棠以中华文化的工匠精神和慈悲济世的传承精神无可匹敌的高举着第五盏灯。
 
 一壶往事 历历如昨 一把紫砂 师徒缘深
1932年5月11日,徐汉棠出生于江苏宜兴,1948年跟随父母学艺,1952年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为顾景舟第一弟子。1955年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1960年3月随同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五十年代,紫砂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收徒是非常严格的,需要考验与挑选。徐汉棠先生拜师前,顾景舟让他自己独立制作工具,认可过关后才将他收入门下,成为他的第一个弟子。顾景舟给徐汉棠出了一道大考题,制作一副紫砂工具“矩车”,徐汉棠凭着几件简陋的工具,精心琢磨完成了这项考核。徐汉棠至今还保存着拜师后制作的第一件作品水罐,在那个时候,这就是最传统的师徒传承关系。
工具的制作在紫砂工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顾景舟对工具很讲究,受其影响,徐汉棠使用的工具也都自己做。在跟顾景舟学徒时,有一次他拿了顾景舟的一个勒子做样品,照着它规规矩矩地仿做了一把。一次在干活儿时,顾景舟走过来,拿在手里一看,说:“汉棠,你这个(工具)是拿我的吧?!”说完把这个勒子拿走了。后来徐汉棠又做了三个,并在上面刻上名字,顾景舟才知道了真相,在心理暗暗欣赏这个年少独具天资的大弟子,在以后的岁月里,慢慢的把自己的制壶技艺悉数传给了徐汉棠。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有一些工具需要特定的材质制作,如“篦子”,一定要竹子的。农村一些搞紫砂批量生产的人,壶坯从模子里挡出来后,用一块塑料板放在轱辘上一转就完事了。而真正的制壶艺人一定要用手工“篦”,在“篦”的时候,壶的规格、形制有各种考究,这是考验硬功夫的一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有100多种,连图章一起,总共有118样工具。如果只有五六十样工具,也能做出来,但是做不出那个味道。一路走来的徐汉棠重情重义,将传统与执着,将师承与创新,树立成为他的艺术人生中必须为之坚守的信条。徐汉棠说“我的作品同师父分不开。就是那些有所创新的东西里,也必须有着师父的影子。”直到今天他依然严格要求徒弟和接受传承的子女们,一定要严格按照祖训家规来生活和学艺,要求他们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学艺,不抽烟,不喝酒,尊师重道,克己厚人,还有那种超越血缘关系的传承理念,让徐汉棠和他的族人们植根于土壤的力量,历经烈火烧炼的高贵情感,无可匹敌,历久弥新。
 
一盆开始 不忘初心 几经周折 汉棠盆方得始终  
1964年,上海盆景协会需要一批与盆景作品相配套的紫砂花盆,他们幸运地找到了徐汉棠,在其所制第一批花盆烧出后,盆景爱好者拍手称赞,徐汉棠由此开始了他的紫砂花盆的创作之路,他的花盆作品被称为“汉棠盆”。文革时期,徐汉棠先后做了250多个品种,是他紫砂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汉棠盆”的形制多样,有方、有圆,还有很多几何图形,盆与景相映成趣、相互增辉。规格有中、小、微型三类,尺寸有大有小,玲珑可爱。“汉棠盆”的装饰手法丰富多彩、随形施艺。主要的代表作有:汉砖长方盆,扇形铺砂盆、调砂斗方盆、三色活环盆、五节竹段盆、四方竹节盆、青铜三脚鼎盆、四方凹凸线盆。徐汉棠喜欢制作花盆,但他的师父顾景舟却希望他能专心做壶。一次,徐汉棠正在做花盆,不小心被顾景舟撞见了,当场就责怪他不务正业,批评了一番。为了不惹师父生气,徐汉棠只能和顾景舟打起了游击战,“看到师父来了,我就做紫砂壶,师父走了,我再做花盆”。有一次徐汉棠在窑里烧制了十几件小花盆,刚一出窑就被厂里没收了,厂里领导责问他究竟“为谁服务”,他连夜刻出一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印章,公开回应。前几年徐汉棠从台湾收回了140多件当年做的紫砂花盆,与其手中保存的几十件,总计200只左右。这些倾注了自己无数心血的历史作品,这些装载生命泥土的“汉棠盆”系列,是徐汉棠最具个性的作品系列,“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工艺造型,既保有传统,又巧具创新,通过紫砂制品本身表达出美好的象征意义,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紫砂花盆发展成了深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术品类,从而促进了紫砂产业的多元化大发展。在徐汉棠的艺术领域中,这些装载泥土的精巧又温润的“汉棠盆”,一直以来都是紫砂盆艺界的珍藏,这一特立独行的紫砂别系,也成为徐汉棠最具个性的作品系列。在冬日斜阳的花园中,对着薄雪覆枝的汉棠盆栽,徐汉棠说“我想象着它们也许各自有一瓣心香未开,那不是故意要错过自己的季节,因为心中还另有期待,期待来年的春光”。这种源于生活,源于故土的传承与制艺,徐汉棠将其称之为一种造物的方式。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徐汉棠用无声的语言,宏远的思绪与老庄之道不谋而合。
一壶千金 以慈刻砂 文脉有序 情结所往 
紫,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是高贵浪漫的颜色,亦是深沉内敛的颜色;砂,是岩石风化后,经雨水冲刷或由岩石轧制而成的细集料。紫砂,包含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有金属般的坚硬,有木炭与火煅烧,流水的淘洗与质朴泥土的凝合,是沉埋在泥土里的霞,是在时光深处燃烧的火,结晶于泥土的烈烈传说。一把紫砂壶,如同君子,内敛豁达,稳重端庄,历经时间的修养而更加超脱高逸。”在一本书的跋记中,徐汉棠写道:我是个传统的艺人,一生经历了社会政局的几次重大变革对紫砂行业的影响,从民国时期的家族老字号经营开始,繁荣与动荡波折起伏,特别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迫于生活,许多手艺极高的艺人改行,我不改初衷,坚挺而执着地走过来了。在继承顾景舟大师紫砂艺术的传承上,徐汉棠做了一些发展和创新,徐汉棠做的“石瓢壶”改用双抛物线,光鲜靓丽,古朴典雅,线、面转折过渡恰到好处,圆润有力度,造型变化方中有圆,圆中寓方,形神气态俱佳。如菱花壶,古代有方有圆,就是没有长方式的,徐汉棠就做了一件长方式的,并加了提梁,做成“菱花提梁壶”和“上六提梁”,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创作的过程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海内外藏家评价他的作品“意境深远,功底深厚,造型端庄、见解独到,所制紫砂陶器款式之广至今无人能够企及”。面对诸多成就,徐汉棠谦卑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历史上一代代的大师在审视着我的作品,无形中感到又增添了新的压力”。徐汉棠不但是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位一把泥土两袖清风的慈善家。早在1992年,徐汉棠就捐资10万元创立了“顾景舟、徐汉棠教育儿童奖励基金”。2006年,市慈善会丁蜀分会成立,他又捐资10万元。几年前,一位吴姓的孩子罹患白血病,徐汉棠得知后,立即捐资5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资2万元。2014年,他出资一千万元,设立了徐汉棠教育基金会,并早在25年前就在丁蜀镇设立了徐汉棠少年儿童基金,助困助贫,助教助学……徐汉棠的儿子徐维明坦言,父亲捐资助学帮困,作为子女都很支持他的义举,也会向父亲学习。徐汉棠的孙女徐曲已经接过了管理徐汉棠教育基金会的重任,她将继续把爷爷的精神传承下去。
徐汉棠紫砂制作严谨规正,考究点、线、面的转变,线、面转折过渡恰到好处,圆润有力度,造型转变方中有圆,圆中寓方。他的作品有“一壶千金”之尊贵,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其代表作《古兽窥今壶》、《四方冰裂壶》、《四方藏园》、《三代同堂壶》等作品似冰如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国内外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但他却说:“艺人不要向‘钱’看,而要向‘前’看。要尊重传统,深入钻研艺术理论与技艺,打下扎实的基础。承袭传统的目的是推陈出新,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
徐门从事紫砂陶艺创作的人员之多,亦是紫砂行业中少见的。他们的后人有的已经在紫砂界崭露头角,成为业界的中坚力量。徐门的声誉是几代人共同努力、传承、探索、发展的结果他的心愿,就是“徐门陶艺”薪火相传,延绵不息。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古代先辈们开疆扩土般的创造,更离不开当代艺术大家们的继承和创新。紫砂壶经1150~1180度高温烧成的艺术化的玉石、精神上的山,它的坚硬使中国文人找到了“坚韧、厚重、诚信、豁达、包容”的品质,紫砂壶是水的道场,水在壶的山中流动,飘逸,孕育茶的清香和甘甜,它是智慧的化身,一壶一生命,一壶一禅机,宜兴是一把壶,徐汉棠在紫砂壶艺的道路上数十载如一日,引领紫砂陶艺不断开阔创新,为后辈留下无数宝贵的艺术财富,他做的壶,跨越了五代,具有不可复制的代表性。
 

作者:伊诺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59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