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其历史之悠久,形制之丰富,内涵之深远,工艺之精湛,着实令世人所瞩目。在其不下万年发生、发展以至成熟的不断积累和变化中,尤以功能广泛,造型丰富,装饰多样,工艺独特,风格各异而闻名遐迩.并享有“东方艺术”之美誉。从考古发现及出土玉器来看,古代世界上仅有现在的中国以及中南美洲(玛雅文化)和新西兰(毛利人)三大古老玉发现,而论起源之早,延续之久,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巨擘。回顾近万年的发展历程,玉器被赋予很多思想价值和功能。同时,她除了从古至今都具备的装饰,玩赏功能以及本身的经济价值可收藏以聚敛财富以外,在不同发展阶段还兼具政治、道德、礼仪的内涵和功能,成为王权、宗教、神灵、仙逝的礼仪用器。绚丽多姿,精美绝伦的中国玉器不仅为华夏儿女所崇爱,也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青睐赞叹。
商周玉器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从单一生产工具,她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大致可以按其用途分成为礼乐器、仪仗器、丧葬器、装饰器、实用工具、生活用器、陈设器、杂器八大类。这些器物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的。比如有的既作为礼器,又作葬器,有的则先作某类,后又作它类.无论是品种还是形制,只有少数几种较为稳定,绝大多数都随时代变化而演变,有的早生早灭,有的晚生晚灭,还有产生虽早,使用时间却延续至今。玉的功能甚至可以演化出疗效和神功。葛洪《抱朴子内篇》 卷十一 • 仙药有记载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也。又曰: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然其道迟成,服一二百斤,乃可知耳。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台,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已上,入水不霑,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国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阳徐善亭部界中玉及日南卢容水中玉亦佳。”
自西周建立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用玉道德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君子比德于玉”。虽然先秦诸子对玉的道德,功用各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这套用玉观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仪礼•聘礼》详细而精辟地道出了儒家的用玉道德观。“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 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玉燥不轻,温而重,是以君子宝之。”所有这些话的含意将儒家道德的仁、义、礼、智、信都涵盖俱全。人们用玉来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品德,在我们悠久文明文化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成为了炎黄子孙代代奉为一种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
笔者认为,商代、西周玉器无论从形制、纹饰的思想内涵与工艺的各种角度来看,是老三代玉器继商代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精美玉雕艺术的结晶和珍贵遗存。商代统一,强大,铺张,奢华;西周隐忍,后强,自制于繁文缛节,最终分崩离析。在将商代玉器与西周玉器相比较后会发现:商代玉器多礼器,西周玉器多佩饰;商代玉器多圆雕,西周玉器多片雕;这一风格迥然各异的特征。
商代玉器的边牙排列整齐,多密集,多方形、塌腰方形,明显用以表现人物和动物某些部位的特征。
西周玉器边牙的排列方向、形状多变,而似无序,疏朗,间距长,多尖牙形、弯牙形,多在方条形玉板上施用,其形象感更为抽象、隐秘,模糊,以表现玉面上形象的奇诡与神;西周玉器造型,明显突出人物、畜兽、禽鱼的代表性特征(或部位),以夸张的手法对各种造型,突出宽阔或高耸的头冠,以表现其不同的身份与地位。鸟鱼造型,更加宽短或修长,以表现其修饰的铺张或夸张之美。鹿角多叉尾贴,大头虎卷尾,牛角高尖,兔耳宽长,鼠嘴尖突,龟鳖多圆,虫蛹多弯,鱼尾、凤尾宛若凹豁宽刃之斧状,牙璋之牙多一高一低为多。西周时期由于融合了部分西部诸多民族的文化艺术结晶,再加上丰富的玉料和别具风采的玉器的输入,无疑都给周代文化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创新发展的生机。这些新的文化因素与传统制玉风格的交融,使西周玉器产生传承附载超脱,古典融合新意的经典艺术风韵。
如果我们将西周纹饰和商代纹饰相比较就会发现西周玉器的纹饰,是商代方折形纹饰向战国圆形纹饰过渡发展的伏笔。西周玉器继续延用了商代的双阴线阳纹,但方折纹多趋于方圆形或圆形,纹饰趋于简化,但重要玉器上的纹饰却比商代玉器上的纹饰更加繁复,抽象,诡异。
商代多方折形,西周多圆形或方圆形。商代纹饰的两端多内敛,内聚,西周纹饰的尖端却渐舒展,开放。这与人们套用商周不同社会宗法制度理念的影响所分析的结论恰好相反。商代纹饰,线条的走势和转折,有短促感的节奏感;西周纹饰,线条的走势和转折,却流畅、连贯、圆转,绵长。这与人们套用对商周不同社会制度理念所分析的结论,也恰好违背。商代多用的鸟形变形云纹,到西周则多变为涡云状或为翅尾肢体的s形状以及变异为其他形状。商代,尤其商晚期的纹饰十分繁复,精美,丰满,西周的纹饰则逐渐稀疏,开朗,简约。这与历代玉器专家们所套用古人的“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的说法,也是不相符的。因为按推理,商代政治贲张,玉器上的线条风格就应舒张;西周理念循规蹈矩,玉器上的线条就应拘谨,但是商代和西周玉器上的线条状态与风格,却与其社会理念自相矛盾。
鉴赏古玉我们应该抓住和发现核心的精髓,核心之外的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古工和古沁这两点精髓,是把鉴赏古玉的基本要素之一、核心部分都把握不准,似是而非,一切都无从谈起。古玉的刀工,或砣工,是古人在古玉上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烙印,它反映给我们的是古人在工艺、技术、刀砣具、劳作、时空、情致、崇尚等全部内容和信息。故,古玉的碾琢痕迹,便是研究古玉的核心与精髓之一。
商代,尤其商代晚期,较普遍地采用双阴线阳纹和一面坡纹来表现器物的纹饰。尽管西周时期延用了商代的纹饰与碾琢工艺,使之这两个各异时期的工艺比较相近似,但西周的纹饰工艺已经开始明显不同于商代的特征。西周一面坡刀工,并不像人们所轻描淡写或粗浅认知的那样,把只是为坡面和陡壁面的组合线条称作一面坡纹,就可以鉴定、收藏西周玉器,这是很片面的。其实许多收藏爱好者多年来都会有此共识。是的,如果社会上压根连一件西周玉器仿品也没有仅仅根据对一面坡工艺的认知,我们是可以基本上确定一件西周玉器的。但是,近十年来,仿古技术突飞猛进,具有一面坡纹的西周玉器仿品铺天盖地,比真品精美得多,可谓是低头俯身皆可拾的地步。于是乎,便出现了专家肯定其、藏家追求其之趋之若鹜大藏其的壮观局面。
西周一面坡纹,是自夏商时期以后的一次砣具与工艺的革新,以崭新的形式刷新了之前玉器上所有碾琢工艺的面貌,对其后各时期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把西周一面坡刀工和双阴线阳纹混同于商代一面坡纹和双阴线阳纹,是不对的。
西周一面坡纹的坡宽,宽于商代一面坡纹的坡宽;西周一面坡纹的坡宽角度缓于商代一面坡纹的坡宽;西周一面坡纹的陡坡(即与坡宽相交而构成线沟的另一个坡面)浅于商代一面坡纹的陡坡,因而其沟底较浅。另外,西周一面坡纹的沟底没有加深砣线,而商代一面坡纹的沟底会出现加深砣线。但在商末周早时期,其特征是会为交替融合形式表现的。这些现象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西周一面坡纹饰刀工的根本的核心特征,它并不能作为鉴定西周一面坡纹饰的依据。可以这么说,当代的许多高仿艺术品就是按图索骥制作的,也可以这么说,当代仿古艺术品大师们对古玉的认识和理解已经远远高于专家和藏家们。他们在不断地探索和研讨中对古玉的基本特征具有了相当的认知,这是许多的专家、藏家所不可及的。
西周一面坡纹刀工的的根本特征,甄别真伪的核心笔者有如下体会:
1、一面坡纹碾琢痕迹的宽坡上,应该有平行而等距的条缕状磨痕,应是砣具之痕,并非是解玉沙之痕。沙粒在砣轮下易于滑动,错位,不会出现固定的等距的长线痕迹。仿品在坡面上,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其细腻,光滑,微痕细密短促的表现,豪无古砣所留的特有磨痕韵味。当然,也有极少仿品,运用极细的针状刀尖刻划形成近似平行的古砣线痕,但是其痕会弯曲走调显得毫无章法。
2、其平行缕状磨痕的线条会宽窄不一,深浅起伏。这是由于砣轮圆周的不规则,砣具的材料粗糙不匀、轴心固定较差所致。商代比西周的此种磨痕更为粗糙。倾斜观察坡面,有隐隐的起伏之状,明显可以观察到每一砣的痕迹。此为碾砣运行中起落的烙印。仿品的一面坡因其电动工具高速快捷,形成呆板、水平、笔直的现象,难以达到手工操砣的自然起伏状态。商代玉器上一面坡纹坡面的起伏状态更加明显突出,波辐也更大,微棱更突出。
3、与宽坡相交而构成线沟的另一个坡面,即陡壁或陡坡,在西周玉器成熟时期垂直开沟已经出现的,这就形成了垂直的陡壁,这是区别于商代一面坡刀工的典型特征。西周的陡坡浅于商代的陡坡,因而沟底浅于商代的沟底。商代的沟底有继续加深加宽的砣痕,而西周的沟底显得平浅。尽管陡坡变的矮浅,但坡壁上仍留有与平行或倾斜排列的平行短弧形砣痕。
4、商周时期的纹饰均在较小的几何形形纹饰或角内侧碾砣出一面坡,坡状为蒙古包形状,两侧边角圆滑,坡面具有起伏连续的碾琢砣痕。而仿古艺术品往往会在一个坡面上浑然一体地全部磨成整体一个坡面,这种坡面如果有相交之处会显得相交边缘十分生硬,轮廓较为清晰。
5、 商周时期的纹饰在圆角的转弯处,在窝纹、云纹的端部,坡面上会留下砣痕清晰而深刻地圆转有致痕迹,这是砣具拐弯时放缓速度所致,这也是鉴别商周玉器一面坡纹刀碾琢手法真伪的至关重要手段。它不像以后时代颇似扇骨那样娴熟有序,仿古艺术品都是利用当代微型磨具反复打磨或砣具刻划,致使微细痕迹纵横交错,杂乱无章。
玉质的认知和其在历史时间点上的结点,具有帮助我们鉴赏古玉成器前后风化质变的有力手段。在商代玉器材质品种较为多样化,虽然大量采用和田玉,但是岫玉、地方玉种还是较为普遍的。古玉的沁状与沁色丰富多彩,这与材料的种类、密度、解理以及器物所在处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所有有沁的皮壳上一般都有沁坑、沁孔、沁沟、沁脉、沁纹、沁点,这些易于受沁的薄弱之处。另由于内外应力发生的变化致使材料自身应力发生改变,由于外界条件发生的变化致使材料自身发生的变化,给人造成了难以捉摸千变万化的沁色。沁色之缘在于其玉质受到了他物质的侵入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材料内部物质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玉质解理构造变化自然有机地结合了。一切仿古艺术品的沁色是强加于材料之上的,是非自然的。是以破坏材料自然结构为代价的。无论它使用有机或无机物质沁入材料内部或表面,都必须破坏材料结构或利用成器前玉质的瑕疵形成。所以笔者总是建议爱好古玉的朋友应该多多少少了解和熟悉一下各种材质的新玉,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证明,就是玩过新玉的朋友一旦玩到古玉学费相对就会少交。
古玉在成器受沁的过程中材料的表现形式内外是有区别的,不同坑口对材料的影响是不同的。湿坑与干坑,酸坑与碱坑,南坑与北坑,沙坑与土坑,都会由于坑口本身度的不同而生产材料上的表现不同。但,由内向外,材料内部疏松或物质发生的沁变与由外向里(器物外界附着物质)通过表面瑕疵侵入机理的沁变是不同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路径不同,后果也会不同。但是,离不开材料解理构造的自然之路。就好像人工修路一定会劈山架桥,而羊肠小道一定是随势而就。
商代距今已经三千多年,遥远而神秘。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其众多的玉器也同样为后人所铭记。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就曾形容商代的青铜器是狞厉的美,那么商代的玉器当称得上是神秘的美。在商代400年岁月中,早中晚的玉器、形制,、种类、工艺都有所不同,它是被公认的古代雕刻艺术史是的一朵奇葩。如果我们把商代之前称之为“神玉时代”,那么到了商代中国玉器就进入了“王玉时代”。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活也随之变化,玉器走下神坛,进入社会生活,但能与之亲密接触的并不是普通老百姓,它只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专利。此时的商代已完成了手工业与农业的社会大分工,制玉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并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玉工。这在史料记载中得到了体现,《逸周书》说:“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可以看出商代玉器的拥有量是很大的。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纣王携四千件玉器自焚,武士打进商朝都城朝歌,仅从宫中掠去的玉器就有上百万件,考古发掘的妇好墓一座墓中就出土755件玉器,可谓奢侈至极。商代的奴隶主和平民墓中也出土了不少玉器,总发现已达数千件,反映出当时用玉,佩玉是极为普遍的风尚。同时这也为商人把玉器作为珍贵财富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佐证。
西周玉器可分为早晚两期,以穆王时期定为西周玉器早晚期的上限分界时限,有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为依据。同甲骨文一样,玉器纹饰的线纹艺术风格,也是这种思想观念倡导下社会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特征的反映。《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巡游昆仑,曾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这个记载证明了西周王朝的玉石之路是畅通的,和田玉的来源是较稳定的。从考古发掘品上看,西周玉器用料几乎涵盖了和田玉的所有品种,有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碧玉等。在使用和田玉的比例上,已远远超过商代,达到一个小高潮。
西周晚期玉器纹饰线纹的形式美是中国玉器,纹饰线形曲线志的真正发端。曲线美是中国人的传统一审美消趣,古江纹饰的曲线美,实质是它与玉的温润柔美的审美品性的统一。西周晚期玉器线纹的重要艺术价值是,为春秋和战国玉器纹饰的线纹技法及风格开了先河,并致使它们达到形式美的高峰。因为,它们是在前者线纹的畅朗委婉的风貌,清丽尔雅的风韵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商代、西周两个时代的玉器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礼乐文化内涵、精美的造型纹饰以及存世数量的稀少在收藏品市场上广受越来越多的收藏家青睐和追捧,又由于其愈来愈彰显出的不菲的价值和广阔的升值空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热捧。在这种情况下,它同样受到仿古玉作假、买假者的垂涎,那丰厚获利空间所产生的诱惑,也使许多达人贤士甘心堕落于肮脏的交易之中。正因为如此,笔者感到许多古玉爱好者其最致命的弱点是在于不得其当时文化气韵之真谛和要领,在对古玉内涵基本无知的状态下,实行机械式僵化思维而四处探寻所谓的好东西,即便是面对一堆赝品,即便是已经囊中捉襟见肘还难以克制那种浮躁,做着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中国国家艺术研究中心的秦耕先生在其发表的《粗糙的名家作品不值得收藏》一文中精辟的说道:“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要有三个构成因素;第一,艺术;第二,学术;第三,市场。”他针对目前收藏品市场的涌动告诫大家要分清作品与商品的关系,理性收藏。当然,秦耕先生指的其中是现代艺术品收藏成分大一点。可是,这一番话是否对古代艺术品也是一种考量呢?笔者感到大家有机会可否读一读发表在《国家艺术》第十一期的这篇佳作。也许,读罢会对自己有所启发……。
西周统治者以商人亡国为借鉴,力戒奢靡,崇尚节俭,反映在器物上,纹饰就不再像商代那样神秘和繁缛,而归于简洁朴素,素面和片状的玉器大量增加,这组玉鹿便反映了此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