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韩军克:珠林余露气 乳宝滴香泉

时间:2012-5-28 点击:

   10年我曾赴陕西韩城梁带村周代芮国遗址参观。韩城在西周时期曾是韩侯国的封地,春秋时期被梁国占据。梁带村遗址“芮”铭青铜器的大量出土,证实了两周时期的芮国的确在韩城一带。从而解决了学术界对芮国地望的问题。《史记•秦本纪》载:“梁芮来朝。”两国离秦所灭的时间仅差一年,可见相距不远。芮国居住地的确定,定位了梁国地望的支撑点,就如同湖北随国与曾国的发现一样,有着同工之妙。
   近日笔者在居住地上海再次与这些琼、琛、琯、珍相逢,奕奕梁山,文化韩城,有着“关中文物最韩城”的梁带村遗址文物展“金玉年华”,绝不是徒有虚名。那是远古的风情 ,那是千年沧桑的见证,那是审美艺术的精粹,那是文明古国的极致。她不但表现了其不凡的华丽润泽,还镌刻了中华文明历史的起伏。她在冥冥中现身于世,奉献了仙去之鹤的不朽寄托。《淮南子•说山》中说道:“渊生珠而岸不枯”。枯者,乃无水,水乃是滋养万物之必须。这充满中华民族艺术与文明睿智之水,孕育了多少艺术的辉煌,造就了多少文明的力量,“珠盘玉敦”此刻,一股“崇琬琰於怀抱之内,吐琳琅於毛墨之端”的感慨油然而生。
   玉串饰是指佩戴在人体各部分的饰物,从不同的佩带位置看,可分发饰(或头饰)、耳饰、项饰、腰饰、臂饰(手饰)、足饰等等。佩饰是古代衣着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佩饰除了具有主要的美化功能外,在远古至夏商周时期,一些特殊的器类尚具有宗教意识和权礼观念上的特别意义。佩饰的质料通常有介壳、骨角、石、玉、陶、金属等多种。据考古发掘考证,制作和使用佩饰的习俗,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已有发生。人类天生的爱美之心,造就了她的天生丽质,更是因为它璀璨珍稀而成为了其拥有者身份的象征。
   梁带村遗址出土的串饰其质地之精美,品种之繁多,等级之高贵在已经发现的古代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西周出土的七璜玉组佩是在贵族墓中常见的,可是芮国国君芮恒公所拥有的这件由七百二十七件不同珠、璜组成的玉串饰却是不同时期经典的组合,细看这组串饰龙凤两璜,龙璜其双首各居两端,双圈纹“臣字眼”一展晚商之风。又见那凤同心圆流畅舒展,好似与龙携手而来,却又带有了一份早周的妩媚。此件串饰七件玉璜,镌刻了商晚至周末的全部纹饰特征,却未见春秋时代的遗风,可见其乃国君之传世爱物矣。
   国君所配串饰之豪华,夫人固然当仁不让,芮姜夫人所配串饰更是极尽其绚丽奢华。整串佩饰由五百余件各式玉饰和玛瑙圆柱组成,梯形玉牌与各类管状器成了所有散件连接的桥梁。玉珠、玉龟、棱珠、松石、竹管形玛瑙点缀其中,十一条串饰长短各异地对称铺摆,仿佛就像在悄悄地告诉着主人,礼仪的走动步伐。我仿佛身临于“行步则有环佩之声”的境界。那缓步轻移的脚步,伴随着叮叮铃铃的玉振妙音,使人陶醉于听觉美的效果之中,享受着玉与人之间的和谐,欣赏着佩者的翩翩风度。
   周是继商以后玉器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它为战汉玉器的兴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为战汉玉器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周代玉串饰的拥有,不仅仅是表现了人类对外表美的修饰和炫耀,还表达了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它的佩戴,是一种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与提醒,同时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祈福和寄托。玉佩串饰的长度,其结构的复杂性代表着周代玉治的礼仪形式已经趋于成熟。统一的、有序的、实质的“礼”制已经开始有秩序的对尊卑关系进行了区别和规范。玉的颜色、玉的形制、玉的尺寸、玉的种类都已纳入了政治化、制度化、礼仪化的轨道序列。“众非和不聚,和非中不立,中非礼不慎,礼非乐不履。”串饰之中诸多器形的组合体现的就是这种“和”,也就是“中和”的体现。就是这种体现把中华玉文化的精髓传承、保留至今,并绽放着无与伦比的绚丽之美。
    美是什么?当”美“对人的生活产生了一种积极印象和感慨后,便会引起人类对普遍美感的生活接触物产生其联想,这就是定义。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曾经煞费苦心地探讨过一番,并发出“美是难的”之感叹。“美”的概念传承有序至今两千多年了,关于它仍然众说纷纭。不过,概念的确定与否,却丝毫不影响美的客观存在,当然也就无碍于审美者在美的王国漫步徘徊。一轮弯眉,皓月当空,霜雪洒地,有人是“行宫见月伤心色”,这月,好不黯淡、凄婉;有人却看到“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月,真个娇美、活泼。今天当我们沉浸在见物怀古幽思之中时,更对“金玉年华”的上海之行充满了享受感怀之情。在这种玉文化底蕴的感召之下。顿悟,人恒有爱美之心,也能美出不同的格调,分出高下的境界。爱美,不仅需要一种情怀,更需要一种智慧,亦就是说不仅需要感性的体认,更需要理性的辨识。以风靡时今的玉展活动为例,倘若跳出浅显的美色层次,从天道人性去赏析,就会深得美之三昧。高洁的尚美,所沃孕的美之花,足以养眼一生,养心一世。

作者:韩军克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