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家动态 >> 内容

徐梦嘉:与先贤对话——刻“耕牛在田”壶之随想

时间:2012-5-28 点击:

   2009年是农历牛年,年初,笔者在传统经典的紫砂壶器——牛盖莲子壶上创作了“耕牛在田”图,故手头此壶又可称“耕牛在田壶”。
   壶上铭刻是将书画印艺包括诗文复合于壶艺上的一种专门艺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二度创作问题。首先所刻的传导刻者审美品位的点线都应要有得笔墨刀陶的视觉震撼力,就是说,作品要体现笔趣、墨韵、刀味、陶质(即藉紫砂生坯的物理属性,在走刀时产生恰到好处的迸裂状,否则枉为这一极富表现力的载体);其次展现的是作品的构(构成)、格(格调)、神(神韵)、意(意境)。两者以外,还有往往被刻者忽略的相当重要一点,即所刻作品要与壶器对应起来,浑穆轩昴的壶配以遒劲古华大气的刻图,雅致精美的壶则配以纤巧婉和流艳的刻图……,花壶由于太“花”自然不适合再度刻图,而应以可刻面积较大的光壶为宜,方能互为衬托。还可以说的更“文学”一些,在传统经典的或设计及做工到位的新款壶体(这里包括刻者参与设计)上刻图,如同对楹联,壶乃上联,刻为下联,高手对联,自然下联和上联颉颃比肩,相映生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 对下联要以诚惶诚恐的心态去面对,这不啻是正确美学观的使然,也是对老壶型、佳壶的一份理解与尊重,而有蛮多的刻者不明其理,刻得牛头不对马嘴,有些壶刻要用两个以上俗“定位”,因为中国传统审美观里有俗中见雅,大俗大雅的用词,这“多俗”的壶刻中当包含表现平庸,内涵苍白,还要玩“深沉”,装“高雅”的野狐禅作品。有的铭文中错别字很多,尤其是简体字回归传统正体(繁体字),实在错的离谱,这一切贻笑在大方的“刻品”还不如不刻。宜兴陶协的史俊棠会长曾强调的“刀下留壶”是很有见地的。
    另外赘言,在中国印学史上,有品有格的印家是“惊钮不刻”的,即对于雕有低劣印钮的印材,是不在其印面篆刻的,反之便是认可这个印钮。这里的惊,特指差到让人“惊吓”,而非好到让人惊叹,笔者从来是惊钮不刻,自然“惊壶”也决不去刻,作为上联的“惊壶”即便工好,也没有必要对下联(由于上联之“混乱”,也无从去对,“上联”在型与工方面,笔者更注重型),否则会步入俗格。这与出“上联”者是否“大牌”无关。
   再展开一些讲,型与工合成的“上联”,型呈现的是审美理念综合修养,“工”主要是技术问题,但也有技术上细小的具体形状的审美理念(本文不谈)。这也是相辅相成的,如设计制作新款壶,技术不到位,理念与修养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但理念与修养的平庸且不努力去克服之提升之,技术(工)即便好了,也会因为不断地“重复”产出“作品”(包括本属“下联”的壶刻亦如此),即便型(形)不一,但手法会变得“机械”、“制式”,导致熟后变俗,同样步入俗格,这种俗格很难走出来,这样他们的“上联”永远也“写”不好。
   陶都漫步,壶海徜徉,优劣“上联”,判若秦越。
   和任何艺术一样,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生命力的壶刻作品,乃至广义的陶刻作品,无疑“是一个艺术家功力、才力、学力、毅力、阅历以及天资、人品、个性、情操、悟性的共臻。”
同时,有修养有主见的艺术家,切入姐妹艺术领域,要懂得探赜其间后的迥出时流,以博求专,厚积薄发,许多方面是不能“入乡随俗”的。对一个地方和领域而言,也只有不断汲取外来有价值的新东西,不一味要求对方“入乡随俗”,自身的文化艺术才会持续和多元发展。
   秉持上述美学理念,一直从事书画篆刻艺术设计实践与美学理论、古文字学研究的笔者,再次拓展艺路聊涉紫砂壶刻(陶刻),“高标准,严要求”地创作有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品,“耕牛在田”壶便是其中一款。
   传统的牛盖莲子壶诞生后,经过历代先贤的提练、修整、打磨,比例合度、器型完美、工艺精湛(指经典老壶本身),敦厚而不乏灵气,简约而颇具内涵,朴实收敛而又神彩飞扬,读壶再    三,灵感油然而生。
   笔者曾创作多组十二生肖的篆刻作品,牛年伊始,面对“牛盖式莲子壶”遂以“牛印”对“牛壶”,将四头生肖牛编组入壶。甲骨文田字有多种状形写法,其中有两田叠加的“八口竖田”式,取其竖半而横置,保留了部分田间阡陌,这组可爱的,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牛(其形不能“卡通”化,否则太新潮与壶不能配对),安排进毗邻的各自“田”中,形体减省抽象后的四头牛,有口无鼻、有鼻无口的各两头,扬尾和垂尾的也各两头,同中有异的四款牛,在四块田亩中交替出现,此起彼伏,口哼鼻息,产生了动势,产生了节奏感与欢快氛围,谛视,它们下“乐”在耕耘呢。构图上,努力做到牛角与壶嘴壶把协调,牛的眼、鼻、口皆与牛鼻形壶盖契合,牛身与壶体亦呼应,而憨态可掬、令人莞尔的牛之神情似乎又与整个壶器的风貌浑然相谐,这样,“上下联”钟磐和声,桴鼓相应,同奏一首牛耕曲。
   生刻传统壶器,这壶坯自然不可能是先贤制出,然其款式则是他们孕育创造的,是他们的魂魄所在,是先贤与笔者的壶中因缘,在刊刻过程中,把赏美壶之造型,揣摩、体捂、梳理制壶先贤精邃远奥的形态美学思想,似乎是与先贤促膝对话,感受到了他们的脉动、心跳与呼吸,似乎窥见了他们制壶的景致,聆听到他们拍打紫砂泥片的声音,最终意与灵通,情与冥合,于是先贤的基因在我手上盘活,于是心手两畅,铁笔纵横,声声律起,步步生发,一气呵成,刻到达乎化境处,更无真相存真魂。

作者:徐梦嘉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