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陶瓷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推动和影响令人瞩目。随着世界大航海时代到来的西风东渐,带来许多令中国人目眩的新奇事物,使中国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极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先得洋风之先的广州表现尤为明显。广州传统手工艺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生产技术上的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新的手工艺行业的创立,如广州彩绘瓷(广彩瓷)。因作坊曾集中在珠江南岸所以广彩瓷也称作“河南彩”、外国人也有称其为“广东粉彩”的。
广彩瓷是历史上为适应对外文化贸易交流需要,继接景德镇的彩瓷生产,在广州“借胎上彩”的瓷品。在迄今为止的300多年里,随着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广彩瓷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装饰艺术风格,由清代早期的“式多奇巧,岁无定样”逐渐向民族化、地域化转变。广彩瓷使用的绘瓷色料和技法,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西洋的传入,但仍有着深厚的华夏文明传统底蕴。她是东西方文化沃土上培育出来的一朵异葩,18世纪是其最辉煌时期。西方学者认为欧洲“罗可可时代,因承受南中国的丰富艺术宝库而趋于成熟”,这“艺术宝库”中就有广彩瓷。
亮丽的广彩瓷有如飘逸的和风,掠过万水千山,洒落彩朵无数。但她那异质性倾向的文化表现,原却难以被故乡人理解和接受。但当尘埃落定,我们回眸广彩瓷时,却有了许多惊诧,惊诧她真实的美,惊诧她当年掀起的西方人对中华物事的憧憬和狂热,惊诧她对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礼俗还有一份延及现在的深刻影响。
从广彩瓷发展过程看,在景德镇移彩之前,在广州这样一个繁盛的贸易港口,无论对本地或外洋市场而言,买来白瓷胎加彩出售的做法都会是存在的,这应该就是真正意义上广彩瓷的滥觞。由于早期广彩瓷在国内遗存极少,过去关于广彩瓷生产上限是众说纷纭,较多认同的观点是“始于乾隆,盛于嘉道”。但随着早期器物越来越多的出现,结合与陶瓷史料的比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广彩瓷作为特别外销瓷品的正式出现会是在清代康熙晚期;“因其杂用西洋彩料,与饶窑五彩稍异,间有画笔极工彩亦绚烂夺目与雍乾粉彩类似者”的记载是确切的。(图 1 )广彩瓷可归为瓷胎画珐琅一类。
图1
早期广彩瓷有主要是来样定制,所以有“式多奇巧,岁无定样”之说。这和当时景德镇生产的外销瓷情况类同。在西方传教士书信中有写到:“向欧洲出口的瓷器往往是按奇特的新式样烧造的新品种,很难制作成功。这些产品即使稍带点毛病也要为要求物质完美无缺的欧洲人所拒绝,终将成为陶工手里的存货。这类产品因中国人不感兴趣,因此很难在国内脱售”。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收验过程,今天我们方能看到如此令人赞叹不已的广彩瓷。
广彩瓷无论是日用或作陈设,造型种类都远比中式瓷器简单,餐饮器具占有极大数量。有一位名曾衍东的人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南游广东,参观了十三行,后写《南中行旅记》一篇,文内详细记述了他在十三行见到的景象以及洋人所用器具等。宴席上的餐具是“器质亦豫章窑(注:“豫章”即江西,当指景德镇瓷),但金碧辉煌,五彩相煊,与时用者异”,这些餐具无疑就是广彩瓷。为适应洋人的饮食习惯和用餐方式,餐饮具都有不同的搭配系列,一套普通的饮具就有大小70多件,一套餐具有超过600件之多的,件数虽多,器皿种类却少。这些洋式器皿中,有一种称为“行碗”的深壁大口碗。这种碗通常高15—18公分,口径通常是30—40公分,但也有60公分以上的。18世纪中期起在欧洲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英国人喜欢用这种碗来调制鸡尾酒。称为行碗是因为碗壁上多绘有十三行商馆图,还有绘中国仕女、狩猎等(图2)十三行商馆图纹使用是很广泛的(图3)。从16世纪起,华瓷就是西方人的奢侈品,许多皇族贵胄、豪门大绅都喜欢把从中国输入的瓷器用铜和银加镶各种纹饰的座托或再行作一体化设计出新面貌,然后把它们储放在华丽优雅的“瓷宫”、“镜室”或“沙龙”中。
图2
图3
使用陶瓷器作热饮(咖啡、可可、茶)是18世纪西方人的时风。欧洲人仿效中国人饮茶方式也是用茶壶冲泡(图4),所以广彩瓷中的茶具和咖啡具特别多。作为杯托的盘子有浅有深,较深的盘子是用来倒进茶水(咖啡)便于冷却慢慢喝,这种行为多在市民中流行,贵族人士则纯粹是用作杯托。欧美社会的家庭一般都有专门的瓷柜,摆放许多不同样式的茶壶、茶杯,客人来访时,视人数多少取用不同容量的茶壶,并请客人挑选喜欢的茶杯。
图4
广彩瓷中很多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都表现出强烈的中西结合的文化风格,极为难得的反映了广彩瓷在世纪文明进步史上的特殊地位(图5)。
图5
18世纪广彩瓷装饰主题和边饰纹样极为丰富,主题纹样有徽章纹、船舶图、人物纹、花卉纹、动物纹几大类,而最精美的是绘有徽章纹的一类。几乎所有和中国有商贸往来的欧洲国家都订制过徽章纹瓷。这些国家的皇室、贵胄、神职人员、商界人物、家族、社团、城市、省郡都把代表或象征他们身份、权力、地位、政治主张等的徽纹送来要求描绘到瓷器上,用于登基加冕典礼、婚礼、晋封庆典、公司礼仪活动、家庭装饰摆设或日常使用上。订烧徽章纹瓷在欧洲成为一种风尚,后来连有些出身低下没有特定纹章的富户人家,也要创制自己家族的徽纹描画到定制的瓷器上。(图6)
图6
画着船舶图的广彩瓷器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18世纪西方船舶制造和中西贸易史料。从欧洲来到中国其间千万里的路程出入惊涛骇浪之间,能平安进入中国海域,船上全体人员无限喜悦的心情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他们会把自己的船舶描画到瓷器上,以作纪念或赠送亲友。这类瓷器有的只画该船图纹,如画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的瓷盘,盘沿上写有“威里堡号的大副在1756年驶入中国海域”,有些还画上港口的风景,写下船名和停泊日期;同时期类似纹饰的瓷器上都多标有船长姓名。中国商人也会把绘有船舶图的瓷器作为礼品赠送洋人,如写着“伟大的土耳其号 1786年 广州”字样的瓷器,就是送给该随船军官的礼物。绘船舶图和徽章纹瓷都是广彩瓷中的特别订制,所以设计图纹华贵精美,制作要求高,验收严格,当然价格也相当高。由于在贸易档案中多有记录,而成为弥足珍贵的实证史料。
早期广彩瓷上绘画的人物纹是最丰富多彩的,按题材内容区分有宗教、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世俗生活、风景人物几类。宗教题材多取自《圣经》,绘有耶酥降生、受洗、受难、复活、升天的场景,常常是几件盘子为一套,也称为“耶稣会瓷”,多销往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一般用于宗教活动或只作陈设用。还有描绘圣经故事内容的。
广彩瓷上世俗生活和风景人物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又有中式和西式的不同,有大量是描绘中国人家庭生活、宴乐、冶游场景。中国人中又有满、蒙、汉之分(图7),洋人喜欢把清装人物称作“满大人”;西式人物纹也有不少。
图7
欧洲罗可可艺术风格最大特点就是曲线趣味,以艳丽多彩的绘画或以模印贴塑方式来表现花草植物柔软的枝条、婀娜的风姿。这种不对称的动态纹样是广彩瓷上又一个装饰内容。
广彩瓷上的动物纹饰多仿自欧洲铜版画作品,那些绘画优美的线条,充分表现中国绘瓷艺匠忠实于摹本及高超的技巧,这些人应该就是洋人所说的“技艺卓绝的老匠师”。广彩瓷上的动物纹常有与中国传统动物纹样明显不同的形象。在广州加彩的瓷器不单只销往欧美及其属地,也有部分销往中东、西亚地区,这所以在广彩瓷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迎合这些地方需要的装饰纹饰,并且也会为其他地区市场接受。
早期广彩瓷以洋人来样定制为主。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广州成为独口通商后,广彩瓷得到更大发展。但随着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以及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广彩瓷走上一条从西洋化到民族化、地域化之路。19世纪后广彩瓷在欧洲市场逐渐萎缩,却在新兴的美洲市场重又焕发出灼烁光彩。“式多奇巧,岁无定样”已成过去。从此变得“主题相近,形式重复”,这个面貌基本上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但在程式化、图案化加强并以批量生产为主的新情势中,也还会出现很精彩的作品(图8 ),如此大体量、可誉为“广彩王”的大瓶绝对是特别定制的。
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