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钟锦恩:中国青铜器时代器物浅谈

时间:2010-8-6 点击: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中国青铜器,作为国家重器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舞台上,始终以恢宏沉稳的姿态而又神秘诡异的色彩,承载着亘古绵长的威严和神圣,浸透着华夏文明韵味悠长的文化底蕴。

外观呈青灰色的青铜制品,是红铜与锡和铅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高,延展性强、易于铸造的特性。中国青铜器数量众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杂。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

中国青铜器文化有着其独特的内涵,一般通过造型,纹饰和铭文得以表现和加强。代表着那个时期最先进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青铜工艺,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在古代中国的王权统治体系中,青铜器既是沟通人神关系的宗教祭器,又是政治权利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标志。这一特点,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青铜器文化。

一般来说,中国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夏代,发展至鼎盛的商朝和东西周,俗称三代,延续了近两千年。夏代铜器种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从历史的角度看,夏代贵族墓中出现的礼器和兵器,已经奠定了中国青铜器的主流构架模式。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发展的核心时期,掀开了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早期的青铜器多在其都邑郑州出土,相比夏代,铜器种类及器形日趋增多,出现了诸如饪食器具类的鼎,兵器类的戈等,工艺亦随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得以发展。商中期的青铜器在冶炼、铸造技艺和艺术表现上达到了高度成熟的水准,充分地发挥青铜材料在工艺上的特点。器物品种已很丰富,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多为最常见的,以动物和神怪为主题的兽面纹,亦称饕餮纹,有着浓郁的神秘色彩。青铜铭文也开始出现,当时仅为一二字,以记载作器者之名而已,正合乎铭者,自名也的古义。商晚期铜器纹饰较之中期内容和种类更为丰富,兽面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更为精细的装饰性花纹,形成了古代装饰艺术的典范。  

青铜工艺从商晚期发展至西周中期,达到了辉煌鼎盛。器物百态千姿造型雄奇,胎壁厚重,风格浑厚凝重,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出现在晚商时期的,公认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司母戊方鼎,乃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高度1.33 ,重达875公斤,形制可谓雄伟。四壁周边饰兽面纹,方鼎足上部亦有浮雕兽面,鼎内腹部因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而使后世得其名。

鼎,原是用以烹饪和盛贮肉类,已成为青铜器最重要的代表器种,也是最常见最神秘的礼器。圆鼎为三足,方鼎四足而立;一言九鼎,九鼎至尊,问鼎中原等广为流传的成语,更证实了庄重宏伟、雄奇精致的青铜器已由单纯的实用器物,转而携带了象征国家权力和威严的神秘信息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其特有的装饰纹样,或华丽庄重,或激昂悲壮,甚至是诡异怪诞。与商代前期的青铜器物花纹多为带状,花纹间谐调关系并不十分明显相比,商代后期的铜器,其纹饰则更为繁缛富丽。此时期的三羊纹尊,颇具代表。此尊为大口广肩型,厚唇外折,颈饰三道凸弦纹。肩铸三只高浮雕式的卷角羊头,间以回形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肥硕,纹饰更为华贵,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兽面上最能传神的眼睛,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边有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较大圆形孔,这是商代铜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纹地上饰有六组兽面纹。纹饰从其颈部开始,肩上、尊腹和足面彼此呼应,联系贯穿,多种复杂的花纹,被综合成一体。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该尊52cm,口径41.2cm,重51.3kg ,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器物中之最大者,乃酒器中少有的重器。

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已达到了巅峰。由商至周,朝代的更替并没有取代统治阶级利用礼器进行思想统治的思维方式。西周青铜器的造型基本沿袭于商,纹饰的目的还是为了增强器物的神秘性,加强其作为礼器的神圣地位。后期出现的一些图案内容的变化,如兽面图案的逐渐减少,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以往难以征服的凶猛动物不再畏惧,更不再做为崇拜的对象。反而是自然界的一些存在,比如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大海,在那个时代,对人类而言还是不被认识和理解的,充满神秘和恐惧感。因此虢国墓地青铜器上的波曲纹,就应该是大海波浪的一种表现和演化。

这一时期的纹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现了主次的应用和配合。做为主体的纹饰,特点明显,位置显著,且面积较大。

此期间,青铜器的铭文也逐渐加长。从开始的仅为几个字,大都是族徽图像、人名或父祖名,进而出现了几百字的长篇。此间的代表作为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馆的西周重器毛公鼎,其刻于腹内的铭文,上自鼎口沿,下至腹底,计有32行、共499,洋洋大观地记述了周宣王诰诫,已然是一篇完整的册命,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堪称皇皇钜制,抵得一篇尚书。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该器是现存青铜器铭文字数最多最长的国之重宝,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通常来说,古人取青铜器及其牢固之特质,所刻铭文可以流传不朽,故寄望世代相传之事必铸刻于器物之上。直至今日,铭文已成为古史的重要资料。青铜器铭文内容可大略分为四类,一为记作器祭祀或纪念其先祖;再者记王之册命、训诫、赏赐。或纪录战争大事;亦可记录田地纠纷及疆界之事。据统计,中国青铜器,有铭文的器物近万件。对铭文的进一步研究,起到证史补史的作用,为青铜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东周铸有铭文的铜器转而减少,铭文一般都很简短。此时,铭文的书史性质日趋衰落,逐渐变为艺术性的装饰。

诸侯争霸百家齐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列强不断推陈出新。从春秋中期开始,无论是器物造型,纹饰装点还是铭文字体,乃至制作工艺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因素,推动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再次繁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出土于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和河北平顶山中山王陵的铜器,均可谓中国青铜史上,惊世骇俗,横空而出而又空前绝后的奇葩。

此时,青铜器上的纹饰已由过去的平雕花纹发展到浮雕式,甚至出现了立体镂空的装饰;流行的错金铭文和镶嵌,更使器物整体呈现出富丽堂皇的外在观感。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剑身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二行八字鸟篆铭文。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重见天日之时,剑身丝毫不见锈斑,保存完好刃薄而锋利,寒光闪闪,直逼人心魄。20多层厚的复印纸,挥剑便可从中一划而全破,无愧于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中国青铜器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和辉煌,终于因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因素,走到了史上所称的战国末年到秦汉之末的转变时期。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大国一统的出现,郡县制代替了封侯割据,社会各领域观念和体制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严格的礼仪制度逐渐土崩瓦解,青铜器的功用更加贴近现实的日常工具,其社会地位不断下降。冶铁业的出现,铁器的推广使用,更使铜制工具越来越少。时代的变迁,最终促成高水平的青铜冶铸业完成其历史所赋予的辉煌使命。

到了东汉末年,漆器、瓷器亦大量出现并广泛流行。之后发现的青铜器物除了铜镜外,几乎已无其他发展。真恍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离树。

然而,中国青铜器毕竟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仍有一些令人赞叹称奇的作品不时出现在文明的舞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陕西临潼始皇陵里的两辆铜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合乎实际物体的比例,构成极其精巧,是迄今发现的形制巨大,结构最为复杂的青铜器。

   一件件精美而雄浑的青铜器物,静默在历史沧海桑田的背景转换之中,传递着几千年来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厚重气息,更蕴藏了无数尚未揭示的远古时代的秘密,仍时刻提醒着我们,青铜器文化是中国文明史,以至世界文明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笔浓墨重彩。

作者:钟锦恩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