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陶瓷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特性。产生陶瓷的基本要素是人、陶土和火,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产生了巧夺天工的陶瓷艺术。陶瓷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联系,它深受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但它更与几千年来产生,延续的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它的生命深深地植根于民俗文化的土壤之中。
所谓民谷文化,就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产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特征。这种特征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装,经历了从简单遮体到量体裁衣、又到有男女老少之分、再到有春夏秋冬四季区别的发展过程,其纹样和色彩也经历了从简单的图案纹饰到繁褥复杂的花纹,从单一色彩到五彩缤纷的过程,并且这种发展状况和表现形势因地区,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陶瓷器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如此,经历了从陶到瓷,从实用到陈设,从日用产品到建筑构件,从小到大,从简单的形体到华丽的装饰等生动的演变过程。这种不同和演变与每一个时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中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受其影响。产生于中国民间的民俗文化,与传统的耕作特点和社会生活习惯性有关,具有不断升华的美学理念,宜与紫砂陶器的产生和发展与这样一种文化模式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宜兴紫砂陶艺主要以紫砂壶为主,这与紫砂的材质和人们对器具的要求有关。紫砂属陶器,由于矿源的局限,自明代中期以后才盛行。紫砂泥料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它的烧成温度也明显低于早于其出现的瓷器,不像瓷器那样有很高的烧成工艺要求,因此,这给紫砂产品的广泛制作带来了可能性,造型的变化也随之频繁起来,人们生活中的民俗审美观被逐步地吸收到紫砂器具的设计和制作中。紫砂器中最接近于生活的紫砂壶,不仅因为它兼具了实用与陈设的双重功能,还因为在紫砂壶上捏塑出各类吉祥物和镌刻于其上的各种吉祥语句,具有浓浓的民俗气息,所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紫砂壶的制作历史从明代中期至今虽然只有几百年,但是已在它丰富的造型和多变的装饰中,表现出传统民俗文化的特征。比如,民间逢年过节挂宫灯,就有了明代的“大彬宫灯壶”;松鹤寓意延年,就有了清代陈呜远的“松段壶”;松竹梅可表现情谊,就有了“岁寒三友壶”;灵芝代表长生不老,就有了“灵芝供春壶”;还有“寿星壶”、“百福壶”等等。而将文字镌刻在紫砂壶上,更是不胜枚举了,有促人修身养性的,有寄语努力学习的,有赞美大好河山的,林林总总,使本来就属于民间工艺的紫砂壶在民俗文化的沃土中吸收到更多更丰富的营养。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渗透于其中,篆书法金石,刻湖光山色,铭名人格言,塑特殊造型,绘就了紫砂壶几百年历史的绚丽画卷。
民俗文化,可以说是艺术的灵魂。一件紫砂茶具,如果没有“文化”,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比如反映传统文化题材制作的“竹简壶”,反映《三国演义》内容的“结义壶”,祝愿老人幸福长寿的“五蝠寿桃壶”,歌颂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丹凤朝阳壶”等,这些作品的深度和力度,都是以文化为支撑的。而中国千百年来在民间所形成的民俗文化中的祥瑞题材,则更是紫砂壶设计制作的主要内容,比如福、禄、寿、喜、和合、吉祥、如意、龙凤珍禽和象征富贵、吉利、爱情、气节、平安等,成为紫砂壶艺设计和制作中表现民俗文化内涵的基本方面。可以说,民俗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体现民俗文化的东西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表现的是传统的题材,然而它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在紫砂壶的创作中,传统民俗文化的题材,用现代审美理念和新的工艺装饰手法去表现,去创新,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近年创作的“五福拜寿组壶”表现的就是这样的题材,壶身、壶盖为寿挑形,配以浮塑化四只栩栩如生的蝙蝠和纹线形的“寿”字,加上壶盖桃尖上的一只蝙蝠,组成五只蝙蝠围寿字的造型,寓意线显易懂,充满如意吉祥的气氛和美好的祝愿,这一作品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评中获得金奖,得到肯定。
中国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历史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所以归纳、讨论民间文化与紫砂壶的创新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既是在承接祖先的宝贵遗产,又是在创造新的未来,植根于民间的紫砂文化,必将为灿烂的民俗文化增加新的辉煌,书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