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巧拙相生琢玉人——论庞建新的玉石巧雕艺术

时间:2011-1-18 点击:

  俗语有云“玉本天成,好玉不雕”。不仅仅是源于好玉的天然神奇,自然之韵味;更因为好玉的不可多得,可谓雕一分,少一分。 自古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是讲究缘份的。每一块玉都有自己的一段生命故事。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加之需求过度的乱挖滥采;想得到一块上等璞玉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有着这样一位“琢玉人”,在玉雕界他另辟捷径,独树一帜,专注于“差玉”、有瑕疵的玉,通过其精心的读玉,巧妙的设计,常常都能很好的抓住玉料的神韵,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表达出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之美,让人赞赏不已!他就是曾获得过“全国玉雕百花奖”的庞建新先生。

  欣赏庞建新先生的玉雕作品,你会沉浸在恬淡的美意里,简单的笃定中。庞建新先生生活在大上海,长在闹市里,能在胶着与浮躁的氛围里坚守一方淡定,实在难能可贵,而又以淡定简雅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精神悦己达人,就更属不易了。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这个时代颇为需要像庞建新先生这样的玉雕家了。

  庞建新,字念森,1958年生于上海。1976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玉雕专业,于同年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任设计师,后于86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三年,是全国第一批玉雕技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师。在近四十年的玉雕生涯中,庞建新先生对中国玉雕事业兢兢业业,曾协助刘忠荣和张迎尧两位大师撰写学术论文,并且指导和培养了很多现今青年一代的玉雕新秀,在业界受到一致的认可以及倍受尊重,其作品更是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任何热爱玉雕艺术的名家,都与中国玉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玉是纯洁、富贵的代名词,“冰清玉洁、琼楼玉宇、金玉满堂”等等涉及到玉的美好词汇不胜枚举。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玉石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在7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大量使用玉器。最早的玉器是以生产工具的形式出现的,比如蛇纹石制的砍砸器、彩石石凿、水晶制的石刀、和田玉斧等,这是因为玉石有着普通石头所不具备的致密、坚韧的特性,非常适合制成当时的生产工具。中国的玉文化有着一种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经数千年的岁月,玉已经被人格化、道德化了。所谓的玉有五德‘仁、义、智、勇、信’,也在各个时代上升到了君子修身养性的普世准则,玉的人文解释不断完善着文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寄托。“天文”的自然价值,“人文”的创造价值,传统与时尚艺术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独有的玉雕文化! 而庞建新先生的玉雕作品巧拙相生,古朴大气,静中有动,繁中有简,疏中有密,既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又超越现实生活,带着一种理想,一种情怀,凸显出庞建新先生深厚的人文素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琢玉何尝不是如此!庞建新先生喜欢书法,爱好音乐,更热爱生活!他常说,玉雕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可能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或者一首曲子,或者是源于大自然的风花雪月、水雾冰霜等等,总之灵感是瞬间而至的。一块玉料,几经琢磨,终无好的构思,于是搁置不用,可能在家中已放几个冬夏,落满了灰尘,但就在阳光斜射到的那瞬间,不经意的偶然一瞥,突然就串出“火花”,便创作出了一件经典之作。正如其在进行《童子戏蝌蚪》创作之前,一块玉料,近百次在手里反复揣摩,灯光下、马路上、石桥边不断构思联想,但就是没有满意的方案。直至有一天午饭时,在回首的刹那看到水缸里的游动的金鱼,联想到了去乡间农家访友看到小朋友们在水田里忘形捉蝌蚪的情形,于是脑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童子戏蝌蚪的画面。极大的利用了蝌蚪固有本色以及夹在中间的一层黑色水线,那双沾满泥浆惹人爱怜的小手正好巧借材料中的一层黑色,微微翘起的小臀,嬉戏田间的欢笑;整体性、趣味性,以及自然的神韵,完美结合融为了一体,相互辉映,和谐自然。使每一个观赏此作的人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够静下心来回首往事,追忆曾经少年,并意识到“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莫不对生命现出无限的感慨,作品似乎从侧面在暗示我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而在作品《富甲天下》(甲鱼)的创作上,这是朋友相托的一块带皮玉牌料,出于对庞建新先生作品的喜爱和对他本人的信任,对这块料会做出什么作品来并没有特殊的要求,甚至什么时候来取也没说,只说一句,好了给我电话,我们一起去喝茶。庞先生本是性情中人,几乎没有考虑就直接答应了。看着朋友的身影渐渐远去,走进室内从桌上把料拿在手里端详,是一块非常好的原料,略带鸡油黄的原皮,糯糯的,白白的,尺寸不甚大,油性却是很足。雕刻一件作品对于任何一个琢玉人来说,都算不得什么难事,可要创作出一件得意之作却得付出不少心血,好玉也是可遇不可求啊!建新先生越看越心生欢喜,越看越爱不释手,然而看着看着,他却忽皱眉头,微露难色,随手饮尽桌上杯中的清茶,然后轻轻地推开门,往花园走去。天色渐晚时分,他又转进进工作室,放起古筝《广陵散》,沉寂在案旁,这是他的习惯,每当创作遇有不畅时,他总是索性抛开手中活计,听听音乐,让思绪在音乐的节奏中飘来飘去,不算解脱,也不是寄托,只是还原一种本来生活。就当音乐转为《渔舟唱晚》时,庞建新的眼睛突然一亮,那光芒中明显的得意与释怀,不言其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的又一件作品跃然出世了。正是《渔舟唱晚》中的渔农相互之间的欢快问答场面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由鱼而想到了甲鱼,中国玉雕文化向来注重体现祥瑞,鼓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于是一件活灵活现的作品在脑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拿作品放于在桌上,小甲鱼懒懒晒着太阳,骨碌骨碌极为有神的一对小眼睛,腹部软骨状的结构,厚厚的裙边,活泼灵动,极具张力。用此块玉来表现,很能体现观察的质感,再看金色的回纹勾边,写实中透着古朴,书卷气,金石味扑面而来。其传神之至,让人恍若置身尘外,有心静神明之感。之所以有如此杰作不仅是出于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完美主义者的固有个性,更是由于庞建新先生对自我艺术创作的严格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许多港台艺术收藏家推崇他的一个主要原因。

《富甲天下》

  庞建新先生还有一件作品名为《翡翠玉龟》与其《富甲天下》之作的产生颇为相似,只是在《翡翠玉龟》制作中,取代音乐的是庞建新先生的另一大爱好—书法。庞建新先生对中国书法有着十分的钟情,每当心有所虑,或是梅雨时节,亦或恰逢佳节,其都会研墨对宣,挥抒心怀,还专为书法请教诸多名家,写得一手好字。正所谓艺术相通,在有着广泛艺术涉猎的琢玉匠师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有一天,他又买了一块很普通的翡翠。对于很多玉雕师来说,这块翡翠绝对排不上高的档次,可庞建新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对于别人不留意的地方,庞建新先生往往能发现不曾为世人所遇的美,在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之后,结果时常能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琢玉人”的雅称也由此而来。回来后随手将这块翡翠放在书桌上,起先并没有想要对其进行创作。又是一个雨天,窗外阴雨霏霏,连日不开,无聊间信手书写之余,不觉意识到已搁置有些时日的这块翡翠,只是还没心思对其雕琢。随狂风渐起,纸随风动,书兴也愈浓,而翡翠正压在其书写宣纸的一角,四平八稳,犹如一只任风吹雨打岿然不动的“玉龟”!就在那一刻间,庞建新先生看到了一件直让人爱不释手的《翡翠玉龟》。在这件作品里,他很好的利用了近似龟型的翠玉原皮,通过强调僵住背皮的自然肌理效果表现形式,突出龟的苍劲,古拙,对比强烈;同时,也显示出了庞建新先生的逆向思维创作到位,质感,节奏感十足。‘于无声处听惊雷’,观赏此作品,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是啊,灵感往往在我们不经意时光顾,就像那天边的流星,在我们看到它的美时,往往是它逝去的一瞬间。无心的人任其闪过,而艺术家却会把它在作品中还原或升华。庞建新先生收藏有一块《和田玉腊肉》,实属天工之作,大自然之中的鬼斧神品!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广西特有的猪肉石。广西猪肉石,属天然石种,多系沉积岩、变质岩,是玛瑙类矿物在自然漫长岁月的累积下,在不同时间点杂质影响下逐渐形成;而此腊肉是正宗的和田玉,原皮原色,玉白质密,油性十足!你看那焦黄的“猪皮”、厚厚扑闪出油光的“肥肉”,直让人垂涎欲滴,其匠心独具的再配以红椒、葱姜和“大蒜”,生活趣味更浓!此玉无疑对庞建新是灵感的一次升华,其观察到位,判断准确,与其多年赴新疆跑苏州苦苦觅来的结果也是分不开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玉已有人将价出到千万以上!
生活中的庞建新先生,性格爽直,处世极为低调。他有着广泛的艺术兴趣,除了玉石雕刻颇有心得之外,他对书法以及音乐等都有相当多的涉猎。他说,有时夜半醒来,也会把玩一会儿玉雕佳作,感受神通宇宙的那种超然;在这种摩拓过程中,可以领悟和理解古质而优美的线条。写书法或听音乐,也是于静默中与古人交流、对话,丰富自己思想,对玉雕创作也都大有裨益。这些都是他玉雕外的“余事”,但却大大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广泛的艺术兴趣。

  每当与友人谈起玉雕艺术或是中国文化,总有说不尽的话,但又不会为了突出自己而滔滔不绝。记得有一天晚上,与业内的一些朋友围着茶桌,在灯下谈论中国人对玉的创作与欣赏,从事玉雕行业三十几年的他,却语气平和;张弛有度的言谈,谦虚而儒雅,使人与其交谈没有任何的压力,融洽的气氛中,每个人都能尽道己见。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艺术家,甚至伟大的行动者。”我想庞建新先生能创造出这么多优秀作品与其品格是分不开的。

  专注于化普通为珍奇,巧妙地将各种美学元素组织在一起,反应出一种思想理念和观赏意识的突破,这在玉雕艺术界还是独出一格,艺术特色鲜明。从中足可以看到庞建新先生艺术形象思维通变的特色和善于在联想中寻找创作灵感的特质。

作者:马鹏 申龙 来源:本站原创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