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海撷英 >> 内容

金海兵:喜马拉雅佛教艺术的追梦人

时间:2021-1-4 10:36:15 点击:

说到喜马拉雅,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它位于青藏高原南巅的边缘地带,也是我们国家和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邻国的一个天然国家屏障,且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谈及它,或许不仅只是积雪覆盖的高山……事实上,那些大大小小的佛,欣欣向荣的生命,宏伟的庙宇,还有千姿百态的繁华……都是喜马拉雅所蔓延开来,最珍贵的人文风貌。喜马拉雅,让很多很多人向往……
金海兵,一个朴实无华的雕塑者,他是我们在探寻喜马拉雅佛教艺术之旅中所遇到的有缘人,也是一位研究文化,铸造艺术的追梦人。
 
缘起
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恐怕没有哪几个民族像藏族那样,数千年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融刻在一座座山崖,一块块巨石和一尊尊青铜上。我们甚至无法确切地统计,那些雕刻和供奉在神山、圣湖、路口、村落边、寺院里的佛教造像究竟有多少?面对着青藏高原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我们更多地是惊叹,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力量感召着,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数的艺术家,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拿着刻刀,一凿一锤地雕刻着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佛菩萨的美好形象?从古至今,绵绵不断,以致形成了青藏高原最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雄浑、庄严优美的佛教造像艺术。
金海兵不是藏民,也不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佛教信徒,但是他对佛教艺术的接触,学习,理解,感悟却是由来已久。而他所追寻的佛造像之路,更开始的很早很早。就犹如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有了石雕的历史一样,金海兵在十几岁刚初出茅庐的时候,就跟着一个温岭的知名雕刻师傅黄菊增先生学习雕塑,过人的天赋,使他仅用了三年便学成出师。随后开启了他的事业的征途,32年的雕塑生涯,让他从一个青涩的小学徒,到经营店铺的小老板,再到城市雕塑的匠人,执着于艺术的追梦人;如今的他不仅仅只是文化的传播者,还是一个有着技艺的传承人。他用长达几十年的摸索与努力,成就了现在的实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尤其在江浙沪周边的佛寺庙宇几乎都知道金海兵的大名。上海金山区大觉寺中,由花岗岩雕刻,总高13.8米的四面佛造像,是沪上目前为止最大的佛造像之一,这便是金海兵的作品。几十年的雕刻生涯,这其中的过程,所经历的艰酸,都在成功之后,化为他事业的基石。金海兵用他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才华横溢,艺术语言,还有他想传达的心声与对真善美的感悟。他将会在佛造像艺术的道路上,一直勇往直前,马不停蹄。
金海兵与藏传佛教的缘分,源于2005年的首次雪域高原布达拉宫之行。那是金海兵从事雕塑艺术多年来,第一次真实地近距离地接触藏传佛教,欣赏他的神韵与神圣,并为之深深着迷。可能身在南方的缘故,金海兵早年雕刻的佛造像大多来自汉传佛教,接触、学习的也是汉传佛教文化。但那些只是冰山一角,他并不是一个满足于现状的人,既然喜欢雕塑艺术,就会坚持下去。为了自己的这一理想,金海兵曾去过很多地方,亲身观摩,实地学习。他从不低估古人的思维和智慧,也始终认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所有的学识与积累都是需要亲身去体会过才能真正属于自己。藏传佛造像一直是金海兵觉得神秘却又想了解的方向,为此才有了当年布达拉宫之行。但不虚此行的是,金海兵正因为那次旅途,让他未来艺术发展之路与奋斗的目标突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按照藏传佛教造像的传统,一个雕塑家必须懂得和非常熟悉佛教经典,特别是《造像量度经》中有关造像的仪轨或法度。虽然这一造像法度对艺术家提出了许多的要求,但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却需要用自己的心灵体味神圣思想的超越性和对材料的熟练把握。造像不仅是铸造,或雕塑一个铜制的或是木石刻的一尊雕像,而是通过不同的材料传达和表现佛陀的伟大思想。在这里,一切的艺术行为都是神圣虔诚的宗教行为,一切的宗教行为也都是重新认识把握佛陀精神的必要过程。金海兵一开始不是很懂其中的深度,但他并不气馁,日与夜的研习探究,因为他深知若想创作出一件出彩且有灵魂的作品,必须学会、懂得和领悟其中的文化底蕴,就如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不是一朝一夕能促成的。从那些金海兵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艺术的坚持,他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经历去研究藏传佛教的精髓,同时也在他的作品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发挥与创造,这才让今天的我们能欣赏到一件一件造型精美、且又心灵震撼的藏传佛造像精品,也从中体会到喜马拉雅艺术的庄严与神圣……
 
喜马拉雅艺术的不朽之感
随着喜马拉雅艺术在全球市场的不断推进,高古时期的藏传艺术造像在艺术品市场的追根溯源中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众多国际学者的深入考古探索,和不断推陈出新的研究报告,早期佛教艺术的美感与惊人的魅力,同样于无声处感染着艺术爱好者,进而逐步拥有国际性的坚实市场。当然,相信《国家艺术》的读者们都不难发现本刊对于喜马拉雅佛教艺术的情有独钟。尤其是涉及许多为人称道的艺术造像,都是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本刊每一次精心征集展示的绝伦作品,不仅对于艺术范畴是强有力的一剂,更是作品本身对于美学的坚持,那是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与节点性的造像艺术。
金海兵的丹东玉作品《绿度母》,成为了本刊2021年首期第一件重磅推荐的力作。此尊绿度母高48厘米,全身呈浅绿色,一面二臂,面容丰盈,二八妙龄,身姿曼妙绝伦。头戴宝冠,上身袒露,项间挂连珠纹项链,手腕戴素镯;下身重裙,其形象华贵美丽,慈祥庄严。绿度母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双脚屈左展右,左腿单坐,右腿向下舒展,踏在莲花上表示随时准备起身救度苦难众生,如慈爱的母亲一般,拯救钟爱的孩子;左右臂各拈的两朵莲花,都延伸至度母的肩位。在茎的顶端,各有一果实、一盛开之花及一未开之花蕾。将度母女性的温柔和圣洁描摹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其肩花的刻画,生动而绚丽,叫人过目难忘。
绿度母,是一位救世大菩萨,她坐在白色的莲花座上,依其本誓,是观世音菩萨因慈悲天下众生,伤心时掉下眼泪的变化身,所以是最慈悲的。相传,很久以前彩光王国有一位慧月公主,她从小虔诚信奉鼓音如来,经过很多年的供养与修行,她终于有了更深的参悟。许多僧人劝她以男身来度化众生,但慧月公主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她说:以前的许多修行人都发愿以男身成佛度化众生,但我愿意以女身成佛利益众生。又经过漫长时日的苦行,她终成正果,名号为度母。
绿度母,三字更是有深意的:
“绿”是春天的颜色,代表万物生生不息的滋长之气,蕴含一片新生的契机。
“度”是度化,自度而度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助人工作的本质。
“母”是德行。是以母性的厚德之道与本源的根性,来表现大千世界的涵容心。
金海兵创丹东玉《绿度母》造像之作,意将佛的智慧与美传达于大众万千。观整件作品柔美而大气,绝对是他迄今为止艺术水准相当高的得意之作。作品以丹东玉雕琢而成,玉质润泽而密度高,由此为造像更添一分的厚重感,随着时光的轮转打磨,玉质展现出莹润的包浆越显醇厚。工艺手法细腻讲究,品相完好如初,在市场是绝对的稀缺罕见之作。尤其在谈及选材,金海兵当场语气激昂起来,他说绿度母用的材质必先有绿,一般雕刻石材中只有丹东玉才有绿色成份,表示作品在选材上是相当不易的。此件作品成品总耗材200公斤丹东玉石,在此之前金海兵曾多次尝试用不同材质的制作,都不满意且以雕琢失败告终,他本人更亲自去全国或周边国家很多的地方选材,最终经过各方面测评之后才选定用丹东玉来创作。但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制作中还是失败了很多回,且还是因材料的问题造成了很多的阻碍,如黑点瑕疵,或者细纹开裂,止步。所以当这件《绿度母》最终完成时,金海兵是欣慰的,那块压在心里的大石也终于落地,可以说整件作品在选材上是加分的。从艺术创作上来说,金海兵也酝酿了10年有余,2005年的西藏之行后,他就有想创作一系列藏传佛造像的想法。藏地的佛像与汉的佛像截然不同之处:汉地佛像主要区别是时代的特征;西藏藏地的佛像在于产地区域的风格。西藏不同地区的佛像,均吸收了外来的各种艺术的风格,佛像的造像艺术相互交织,佛像的风格复杂纷繁,面目多样化。金海兵自知自身底蕴不足,就用后天的勤奋来补。他翻阅了众多相关资料,研读、学习、摸索……,也亲身实地去观摩古迹,时间与学识的累积,和对藏传文化与喜马拉雅艺术的熟知和揣摩,成就了现在不同凡响的作品。他的造像作品讲究的是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作品从整体的美学特征到细部转折的处理方式,以及作品内在的张力和灵韵……,形成了具有金海兵特色的艺术风格。毋庸置疑的是,此件力作的问世,对于藏传佛造像的艺术品市场而言,将会引发新一轮的热议。
 
喜马拉雅艺术  藏传佛教的翅膀
到底什么才是喜马拉雅艺术?喜马拉雅“风格”艺术指的是那些源自于喜马拉雅地区,主要是中国西藏、尼泊尔和喀什米尔的艺术,以及受以上文化所影响的其他区域的艺术。喜马拉雅艺术的题材主要是宗教题材,来自佛教、印度教、苯教和各种部落信仰。目前体量最大的、最主要的就是佛教艺术,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喜马拉雅艺术品也都是跟佛教相关的。
现代艺术大多数更加强调质量及审美,作品是否美?它的艺术价值在哪里?因为如果它不具备审美价值,那大概也就没有人会去研究它背后的价值内容,文化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就像佛陀的庄严美好不光是外在三十二相的美好,更是佛陀伟大思想的美妙体现。在西方,各个国家都会有很多博物馆收藏西藏艺术、尼泊尔艺术等等这些喜马拉雅艺术藏品,而这些重要的喜马拉雅艺术品大部分都是从包括西藏的喜马拉雅区域创作出来的,从地理位置来说,很多精美的喜马拉雅艺术作品都是包括从我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喜马拉雅地区的国家制造出来的。但西方国家却比我们更早关注到,比我们研究的更加深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来研究这门艺术,爱上这门艺术,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作为藏传佛教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造像艺术,它伴随着佛教传入西藏而产生,在经过1300多年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在吸收、融合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以及汉传佛教等艺术成分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藏传佛教造像风格和艺术流派。当深入了解了藏传佛教的由来与发展后,我们才能真正的爱上喜马拉雅艺术,认同这门优雅的艺术。
佛教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留下的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它的伟大成就也为后来的人们研究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佛造像艺术的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更使人们从内心产生深深的震撼给予一股精神的力量,他是一门有着极致魅力的艺术。金海兵着迷于造像雕塑艺术,因为信仰、坚持、梦想,让他在喧嚣之外苦苦专研了几十年。从研究佛教文化到成为一个佛造像者,因缘、喜乐、唯此一事,与佛结缘、对于金海兵来说注定就是一辈子……金海兵有着对艺术的执著,更用这份执著书写着他未来的艺术梦想与追求。两千年不褪色的西藏艺术,将继续引领着金海兵编织着喜马拉雅的梦。而且我们确信:随着本期《国家艺术》杂志的发表与介绍,会有更多的海内外佛教徒,收藏家与爱好者,深深地喜欢上金海兵先生的喜马拉雅佛教艺术作品!
 

作者:吴昉 张敏惠 来源:《国家艺术》总第62期
  • 国家艺术杂志社,国家艺术,弘扬华夏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风采(www.gjysart.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8042038号